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浪潮之上》 > 第一章

草根逆袭成为房地产老板的职场小说。这个故事将聚焦主人公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与成长,展现房地产行业的起伏变迁,以及一个没有高学历的人如何凭借智慧、勇气和韧性在商海中立足。
1
故事背景
故事横跨2000-2020年,以中国房地产行业从黄金时代到深度调整期为背景,串联起城市化进程、经济危机、政策调控等重大事件。主人公从摆地摊起步,经历拆迁潮、炒房热、限购令、债务危机等关键节点,在时代浪潮中摸爬滚打。
2
破局(2005年·海滨小城)
梅雨季的潮气渗进砖缝,陈江河蹲在工地围挡前,指甲缝里嵌着未干的水泥灰。他盯着对面正在拆迁的城中村,铁皮屋顶在雨中泛着冷光,远处传来挖掘机的轰鸣,混着街边早餐摊的葱花香。
陈哥,这地块拍卖价怕是要翻三倍。跟班小刘递来一支烟,手指在安全帽上敲得咚咚响,您那二十万拆迁款投进去,连地基都打不了。
陈江河没接烟,用鞋底碾灭烟头:03年非典那会儿,没人敢囤商铺,我借钱吃进三条街。现在政府要修跨海大桥,这地段能烂在手里他抹了把下巴上的雨水,想起昨夜在村委会喝掉的三瓶二锅头,村长拍着他肩膀说老陈靠谱时,眼里闪过的狡黠。
三个月后,江河地产拿下城中村地块,代价是抵押了家里两套回迁房,还欠了建筑队赵建国八十万工程款。林春芳抱着账本哭到半夜:你要是赔了,咱闺女以后拿什么读大学陈江河叼着烟翻图纸,铅笔在经济适用房字样上画圈:刚需房永远有人买,咱们不赚快钱。
首批房源开盘那天,售楼处挤破了玻璃门。陈江河穿着皱巴巴的西装,看着排号的队伍拐了三道弯,突然想起十六岁那年在水产市场杀鱼,满手腥气地数着毛票。对讲机里传来妻子的声音:3号楼清盘了!他摸出裤兜里的速效救心丸,仰头灌了口水——这滋味,比当年喝假酒还冲。
3
扩张(2010年·省会城市)
推土机碾过麦田时,陈江河正在五星级酒店宴会厅致辞。水晶灯下,他的中山装领口蹭着红酒渍,却笑得比台上的明星主持人还灿烂:感谢周总看得起我这土包子,以后咱联手,让老百姓都住上带电梯的楼房!
周明远礼貌性鼓掌,指尖轻轻叩击演讲稿。这位从香港投行挖来的高管,看着台下举着酒杯穿梭的陈江河,忽然想起面试时对方问的问题:周总,你说这房价,还能涨几年
扩张速度远超想象。江河地产用五年时间从区域小公司变成省内前十,收购项目时陈江河总爱说:我小学没毕业,但知道盖房子像种树,根扎不稳要倒的。但在周明远的操盘下,公司负债率从20%飙升至75%,2015年那场股灾,差点让资金链断裂。
必须裁员30%,砍掉三四线项目。周明远将财务报表摔在桌上,您再这么护着赵建国那帮老兄弟,公司要破产了!
陈江河盯着报表上的红色数字,想起赵建国去年摔断腿还坚持在工地的样子。他摸出手机给妻子打电话:把老家那套四合院卖了吧。林春芳在那头沉默良久:老陈,你还记得咱们第一次住商品房时,你说过什么吗
我说,以后要让更多人住上这样的房子。他望着窗外的高楼大厦,玻璃幕墙映出自己微驼的背影像张皱巴巴的纸,现在房子太多了,多得让人喘不过气。
4
困局(2018年·调控前夜)
秋末的风卷着扬尘扑在玻璃幕墙上,陈江河站在28层办公室落地窗前,看着楼下悬挂的江河·时代广场广告牌被吹得哐当响。茶几上的普洱茶凉透了,手机里跳出最新政策: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加快建立长效机制。
陈总,这是第三轮限购了。周明远推了推金丝眼镜,将一沓文件拍在桌上,存货去化周期超过24个月,再不出手,咱们在环京的三个项目就要烂尾了。
对讲机突然响起电流声,赵建国的大嗓门带着铁锈味:陈哥!质检站说17号楼混凝土标号不够,要返工!陈江河太阳穴突突直跳,想起上周酒桌上住建局李处长意味深长的笑——他塞过去的翡翠镯子,怕是没戴对人。
深夜的会议室里,投影仪蓝光映着众人铁青的脸。林春芳猛地拍响计算器:返工要多花八百万,现在银行停贷,咱们账上只剩两千万现金流!她转头盯着丈夫,鬓角新添的白发在灯光下刺目,你是不是又把养老钱填进去了
陈江河没接话,摸出皱巴巴的烟盒。手机在掌心震动,是女儿从英国发来的照片:小姑娘穿着学士服站在剑桥河畔,身后是哥特式尖顶建筑。他忽然想起送女儿出国那天,林春芳在机场抹眼泪:咱没文化,可不能让孩子也吃没文化的亏。
凌晨三点,陈江河蹲在工地围栏外抽完最后一支烟。塔吊的影子像只巨大的机械怪兽,吞噬着远处的霓虹灯。赵建国递来安全帽,帽檐上还沾着水泥:要不...我去借点高息贷
放你娘的屁!陈江河踢翻脚边的矿泉水瓶,老子宁可卖房子,也不碰那玩意儿。他望着正在封顶的楼体,突然想起2005年那个梅雨季——那时候天多蓝啊,连雨水都带着海鲜市场的腥甜。
手机在裤兜震动,是周明远发来的辞职信。末尾那句时代不需要保守主义者刺得眼睛生疼,陈江河摸出速效救心丸,却发现瓶子早空了。他晃了晃药瓶,听见里面有颗螺丝在响——不知是哪个工人随手塞进去的。
data-fanqie-type=pay_tag>
老陈,林春芳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手里拎着保温桶,我把老家果园卖了。她掏出张银行卡,塑料外壳还带着体温,里面有三百万,先给农民工发工资吧。
陈江河接过卡,触到妻子掌心的老茧。那些在售楼处站到腿肿的日子,那些数钱数到手指起皱的夜晚,突然像潮水般漫上来。他想起周明远曾嘲笑他小农意识,却在今天收到匿名快递——里面是本《房地产企业风险管控手册》,扉页画着红色惊叹号。
远处传来第一声鸟鸣,工地大门吱呀打开,戴着黄色安全帽的工人们鱼贯而入。陈江河挺直微驼的背,将银行卡拍在赵建国手里:先给兄弟们发一半,剩下的...老子去要饭也给补上。
晨雾中,他看见自己的影子被朝阳拉得老长,映在尚未完工的外立面上。那影子忽胖忽瘦,像极了二十年前在水产市场杀鱼时,案板上跳动的银鳞。
5
转型(2020年·疫情寒冬)
消毒水的气味渗进口罩缝隙,陈江河隔着玻璃看着病房里的老人。呼吸机规律的声响中,他想起自己父亲临终前也是这样插满管子,最后却因为住不起ICU...
陈总,这是‘夕阳红康养社区’的可行性报告。助理小吴递来平板电脑,屏幕上闪烁着疫情期间的楼市数据,传统住宅成交量暴跌47%,但养老地产搜索量上涨210%。
林春芳捏着财务报表皱眉:改建养老院要砸进去五个亿,咱们现在负债率还在65%...她声音突然哽咽,上周去参加同学会,人家问我江河地产是不是要破产了...
陈江河没说话,目光落在走廊尽头的宣传画上:几位老人在花园里下棋,背后是栋带电梯的低层小楼。他摸出手机给周明远打电话,那头响了很久才接:老陈,听说你要做养老地产
周总,陈江河望着窗外飘落的樱花,你说人这一辈子,盖那么多房子干嘛最后不都得躺进一个小盒子里对面传来轻笑,却带着几分沧桑:我就知道,你还是那个在工地上给工人发月饼的老陈。
转型之路比想象中更艰难。民政局的审批文件卡了三个月,施工时又遇上雨季塌方,赵建国的安全帽被落石砸出个凹痕:陈哥,咱还是回去盖商品房吧,这养老社区净赔本!
但陈江河咬着牙没回头。他亲自去考察日本的介护设施,在养老院住了半个月,记下每个扶手的高度、每个防滑地砖的纹路。当第一个失能老人坐着轮椅住进样板间时,护工推着他经过走廊,老人突然抓住陈江河的手:这儿...比我家暖和。
2020年冬至,江河康养第一社区正式开业。剪彩仪式那天,陈江河穿着洗得发白的夹克,站在红布前突然想起2010年那个五星级酒店的宴会厅——那时他多风光啊,可台下的人有几个是真心的
爸!女儿的声音打断思绪,小姑娘推着行李箱跑过来,发梢还沾着伦敦的雪,我把投行的工作辞了,回来帮您做适老化改造设计!林春芳在旁抹眼泪,阳光穿过她新染的黑发,落在女儿递来的设计图上——那是专为帕金森患者设计的厨房,橱柜拉手做成了防滑的核桃纹。
深夜的办公室里,陈江河戴着老花镜核对账单。电脑右下角弹出新闻:全国房企破产数量突破500家。他摸出抽屉里的旧账本,翻到2005年那页,潦草的字迹写着:借赵建国工程款80万,月息2分。旁边用红笔打了个勾,底下批注:2008年结清,多给两万辛苦费。
手机震动,是周明远发来消息:恭喜,你们的康养社区上了住建部典型案例。陈江河笑了笑,望向窗外。雪不知何时停了,月光洒在养老社区的屋顶,像撒了把碎银。他想起白天有个老人指着花园里的腊梅说:这花开得真好,像我老家的院子。
键盘声中,他给财务发去消息:把备用金里的五十万划给后勤部,给每个房间装台加湿器。发送键按下的瞬间,远处传来跨年的钟声。2020年的最后一分钟,陈江河靠在椅背上,听见走廊里有护工在轻声安慰老人:别怕,天亮了就暖和了。
他摸出抽屉最深处的铁皮盒,里面装着泛黄的拆迁协议、女儿的第一张奖状,还有2005年那个梅雨季捡到的螺丝。指尖抚过螺纹,忽然觉得这二十年的跌宕,都藏在这圈深浅不一的纹路里——像年轮,也像命运的指纹。
6
深耕(2023年·银发经济元年)
谷雨那天,陈江河蹲在康养社区的菜园里,用指尖捏碎菜青虫。身后传来轮椅轱辘声,张大爷晃着保温杯:陈老板,这茬生菜该浇水了吧他抬头笑笑,裤腿上沾着黑土:您老可比农业专家还精,下午就让小赵来搭棚。
手机在裤兜震动,是女儿陈雨桐的视频请求。伦敦的阳光透过工作室落地窗,洒在她面前的3D打印模型上:爸,你看这个智能护理床,能自动监测心率,还带防压疮按摩功能。屏幕里的小姑娘眼里闪着光,鬓角却添了细纹——她回来已经三年了。
林春芳端着中药走进菜园,围裙上还沾着面粉:又蹲这儿喂虫子呢医生说你血压高,少碰这些脏东西。陈江河接过碗,望着妻子发福的腰腹,忽然想起刚结婚时她穿旗袍的样子。下午有批医学院学生来实习,他抹了把嘴,你让厨房多做点红糖发糕,年轻人爱吃甜。
康养社区的会议室里,陈雨桐正在给员工培训:适老化设计不是简单装扶手,是要让老人觉得‘这房子懂我’。她点击遥控器,屏幕上跳出无障碍卫生间的动态模拟图,比如这个可升降马桶,要考虑到老人从轮椅转移时的发力角度...
突然有人敲门,赵建国探进半个身子,安全帽上的江河建设logo已经换成了江河康养。陈工,他还是习惯叫陈雨桐的职称,样板楼的智能呼叫系统老是断联,是不是线路问题
陈雨桐皱眉:上周不是让软件公司来调试过她抓起笔记本往外走,马尾扫过父亲挂在衣架上的旧夹克——那衣服她从小看到大,袖口磨得发亮,左胸口袋永远揣着薄荷糖。
深夜的监控室里,陈江河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每个房间的温湿度、老人的活动轨迹,都在大屏上化作彩色光点。赵建国递来保温杯:陈哥,这玩意儿比咱当年盖楼复杂多了,我瞅着像外星科技。
科技不就是给人用的陈江河吹散热汤,你还记得2018年那批返工的混凝土吗现在这些数据,就跟当年的水泥标号一样,是良心账。他忽然指着302房间的红点:张大爷今晚起夜三次,明天让医生给他查查前列腺。
凌晨两点,陈雨桐抱着图纸走进父亲办公室。落地灯照亮他微秃的头顶,鬓角的白发比去年又多了些。爸,她将BIM模型放在桌上,我想把旧楼区改造成‘记忆花园’,用植物唤醒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记忆。
陈江河摸着模型里的紫藤花架,想起张大爷总在花园里念叨老家的葡萄架。行,他点头,但别用太贵的材料,咱把预算多花在护工培训上。女儿突然握住他的手,触感粗糙如砂纸——这双手曾杀过鱼、搬过砖、签过上亿的合同,现在正轻轻摩挲着模型里的虚拟草坪。
春分那天,记忆花园正式开放。陈江河推着张大爷穿过拱门,老人突然指着盛开的杏花笑出泪来:我娘...当年就是在这样的树下给我补衣服。阳光穿过花瓣落在陈江河脸上,他看见女儿在远处和护工们交流,林春芳正给老人们分发桑葚酱——那是她亲手熬的,配方来自老家的外婆。
手机响起,是周明远的电话:老陈,听说你们社区住满了现在资本市场都在追银发经济,要不要考虑IPO陈江河望着在花园里打太极的老人们,听着远处传来的古筝声,忽然笑了:周总,我现在才明白,上市敲钟那玩意儿,不如听老人们说句‘睡得踏实’。
暮色四合时,陈江河坐在社区凉亭里,看陈雨桐教几个老人用智能手机拍照。林春芳端来莲子羹,身后跟着拎工具箱的赵建国——他现在兼职修社区的健身器材。远处的喷泉在夕阳下闪着金光,某个老人的收音机里飘出评书声:说那浪子回头金不换,方知平平淡淡才是真...
他摸出铁皮盒,将那颗螺丝轻轻放在记忆花园的基石旁。二十年前的梅雨季、十年前的扩张潮、三年前的疫情雪,都在这刻化作凉亭柱子上的木纹——深浅交错,却稳稳撑着头顶的天空。
7
传承(2025年·行业峰会)
国家会议中心的穹顶下,陈江河穿着熨得笔挺的中山装,坐在观众席第三排。舞台上,陈雨桐正在讲解全龄化社区生态系统,身后大屏滚动播放着江河康养的发展历程:从2020年第一家社区,到如今覆盖十五个城市的连锁品牌。
很多人问我,陈雨桐的声音通过话筒传来,一个做传统地产的企业,怎么敢在行业寒冬转型养老她点击遥控器,屏幕上出现2018年那张混凝土返工单的照片,因为我父亲常说:‘盖房子的人,心里得先有住房子的人。’
观众席传来轻微的骚动。陈江河盯着女儿身后的PPT,看见自己2005年的拆迁协议扫描件出现在初心板块,旁边配着字:第一桶金,也是第一份责任。他摸了摸中山装内袋,里面装着林春芳今早塞的晕车药——她本来要来,却因为社区有位老人突发心梗走不开。
下面有请江河康养创始人陈江河先生上台。
掌声中,陈江河起身时碰掉了钢笔。弯腰捡拾的瞬间,他看见台下坐着几个头发花白的老人——那是他们社区的元老住户,今天特意坐着大巴来捧场。钢笔帽上刻着2020年抗疫纪念,是赵建国送的,笔尖还沾着昨天签退休协议时的墨水。
我小学没毕业,他接过话筒,声音有些发颤,不会说漂亮话。但我知道,盖房子跟种树一样,根扎在哪儿,果子就结在哪儿。他望向女儿,她眼里有泪光,以前我总想盖更高的楼,现在才明白,能让老人笑着醒来的床,比什么都高。
台下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陈江河看见周明远坐在第二排,西装革履的老伙计冲他竖起大拇指。远处的落地窗透进阳光,在演讲台上投下明暗交错的格子——像极了2005年那个工地的围挡,却比那时温暖许多。
峰会结束后,陈雨桐递来一份文件:爸,这是董事会通过的决议,提名您为终身荣誉董事长。陈江河摆摆手,从内袋掏出泛黄的笔记本,里面夹着张纸条,是某个老人出院前写的:谢谢陈老板,让我在这儿找到了家。
我退休后,他将笔记本塞进女儿手里,每周要回社区值一天班,就当是给你们年轻人当顾问。父女俩走出会场,春风卷起陈雨桐的丝巾,她忽然指着远处的建筑群:爸,你看,那片新社区的绿化,我用了您说的‘四季有花’概念。
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得老长,像两根并排生长的树桩。陈江河望着天边的火烧云,想起今早林春芳在电话里说:老陈,张大爷今天能自己用智能马桶了,你当年坚持装的那款。他摸了摸口袋里的薄荷糖,忽然觉得这甜味里多了些东西——是时间的沉淀,也是扎根土地的踏实。
深夜回到家,林春芳正在厨房热粥。电视里播着财经新闻:房地产行业进入存量时代,康养地产成新蓝海...陈江河从背后抱住妻子,闻着她身上的烟火气:老太婆,等咱退休了,就住到社区三楼那套带阳台的房子去,你能在那儿种花。
美得你,林春芳拍开他的手,却往碗里多盛了勺莲子,社区还缺个业主监督委员会主任呢,非你莫属。两人相视而笑,窗外的月光漫进来,照亮桌上的全家福——那是去年在康养社区花园拍的,陈雨桐抱着金毛犬,赵建国站在后排比耶,老人们围在中间,每个人脸上都有阳光。
陈江河咬开薄荷糖,清凉从舌尖蔓延到心口。他忽然想起二十年前那个蹲在工地前的自己,指甲缝里的水泥灰怎么都洗不掉。而现在,那些灰早已化作土壤,在岁月里长出了新的根须——它们深深扎进这片土地,终于不再随波逐流。
(全文完)
注:故事通过主人公从传统地产到康养地产的转型,折射中国房地产行业从规模扩张到品质运营的时代变迁,突出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共生的主题。关键细节如混凝土返工、智能护理床、记忆花园等,既体现行业特性,也深化人物的匠人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