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数字游戏

俞明第一次真正理解金钱的力量是在他十二岁那年。

那是一个闷热的夏夜,父亲的书房里,老式电扇吱呀吱呀地转着,吹不散空气中黏稠的热气。父亲俞建国——省城大学金融系的副教授,正对着电脑屏幕上的红绿线条皱眉沉思。小俞明趴在书桌旁,好奇地盯着那些上下跳动的数字。

爸,这些是什么

这是股票。父亲头也不抬地回答,你看这条绿色的线,代表价格在上涨;红色的,就是下跌。

小俞明眨了眨眼睛:那为什么有人要买会变红的东西呢

这个问题让俞建国终于从屏幕上移开视线,他摘下眼镜,揉了揉发酸的眼睛,露出一个疲惫却欣慰的笑容:好问题。因为聪明人知道,今天变红的东西,明天可能会变绿。关键是要在它变绿之前买进。

这个简单的对话像一粒种子,悄然埋进了小俞明的心田。从那天起,他开始有意识地观察父亲的一举一动——那些厚厚的金融书籍,深夜还在研究的财报,以及餐桌上与同事讨论的货币政策流动性等晦涩词汇。

高中毕业那年,俞明毫不犹豫地填报了父亲的母校——南江大学的金融专业。这个决定让母亲颇为不满。

学金融你看看你爸,教了一辈子金融,家里存款还不到二十万!母亲在厨房剁着菜板,声音里满是怨气,还不如学医,至少稳定。

俞明没有争辩。他知道父亲并非不懂赚钱,而是太过谨慎。那些年复一年在讲台上讲授的风险控制,早已内化为父亲性格的一部分。但俞明不同——他继承了父亲对数字的敏感,却有着更为大胆的冒险精神。

大学报到那天,俞建国亲自送儿子到宿舍。临别时,他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个牛皮纸信封,塞进儿子手中。

里面有两万块。父亲的声音压得很低,不是生活费,是给你学习用的。

俞明困惑地接过信封:学习用

投资。父亲的眼神突然变得锐利,真正的金融不是书本上的公式,而是实战。这两万块,是你的学费。

就这样,大一刚开学,当其他同学还在为加入哪个社团发愁时,俞明已经开通了自己的第一个股票账户。他记得父亲的话:先用模拟盘练手,等稳定盈利了再动真钱。

但年轻气盛的俞明等不及。在模拟盘上赚了几个涨停板后,他迫不及待地将五千块投入了实盘。那是2013年的秋天,A股正处于低迷期,上证指数在2000点附近徘徊。俞明选中了一只名为华光科技的小盘股——市盈率低,业绩增长稳定,技术面上也出现了突破形态。

买入后的第三天,华光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正在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股票随即停牌。俞明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既期待重组带来的暴涨,又害怕万一失败后的暴跌。

一个月后,复牌首日,华光科技开盘即封死涨停板。接下来的七个交易日,这只股票天天涨停,俞明的五千块变成了近一万五。他兴奋地给父亲打电话报喜,却只换来一句淡淡的注意风险。

初战告捷让俞明信心爆棚。他开始频繁交易,追逐热点,甚至尝试杠杆。但市场很快给了他教训——一次误判让他不仅赔光了利润,还亏损了本金的三成。那天晚上,他独自坐在宿舍天台上,看着城市的灯火,第一次感受到了金融市场的残酷。

怎么样,尝到苦头了父亲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俞明惊讶地回头,发现不知何时父亲已经站在了那里。

您怎么来了

你妈不放心。父亲递给他一杯热奶茶,亏了多少

三千多。俞明低下头。

出乎意料的是,父亲笑了:便宜。我当年第一笔实盘亏了五万,那可是1994年的五万。

那晚,父子俩聊到深夜。父亲没有教他具体的技术,而是讲述了自己二十年来见证的市场轮回——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2001年互联网泡沫,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每一次危机背后,都有人破产跳楼,也有人逆势崛起。

记住,市场永远是对的。父亲最后说,错的永远是你的判断。

这次谈话成为俞明金融之路的转折点。他开始系统地研读金融经典——《证券分析》《聪明的投资者》《漫步华尔街》...同时坚持写投资日记,记录每一笔交易的理由与反思。渐渐地,他不再追逐短期暴利,而是学会了等待与忍耐。

大二那年,俞明偶然在图书馆发现了一本泛黄的《金融炼金术》——乔治·索罗斯的著作。书中关于反身性理论的阐述让他如醍醐灌顶。他突然明白,金融市场不仅是数字的游戏,更是人性的博弈。价格波动背后,是无数投资者的贪婪与恐惧在角力。

这个认知让俞明的投资风格发生了质的变化。他开始关注市场情绪指标,研究投资者行为学,甚至自学了基础编程,尝试用量化方法捕捉市场非理性波动的机会。

2015年春天,A股迎来了一轮疯狂牛市。上证指数从2000多点一路飙升至5000点以上,全民炒股的热潮席卷全国。宿舍里,食堂中,甚至厕所隔间,人们谈论的都是股票。连食堂大妈都在问俞明有什么好股票推荐。

但俞明却感到不安。根据他的研究,市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泡沫特征——融资余额创历史新高,新股民开户数暴增,甚至连卖菜的大爷都在谈论杠杆配资。更关键的是,他开发的简单量化模型显示,市场波动率与换手率已经远超历史正常水平。

5月28日,上证指数在创下4986点新高后突然暴跌6.5%,两市逾500只个股跌停。俞明果断清仓了所有持仓,躲过了随后更惨烈的下跌。当6月中旬市场短暂反弹时,大多数投资者认为调整结束,纷纷加仓抄底。俞明却反其道而行之,用剩余资金买入股指期货空单。

你疯了吗室友王浩难以置信地看着他,国家都出政策救市了!

俞明没有解释。他刚刚读完央行最新的货币政策报告,注意到一个被大多数人忽略的细节——外汇储备正在快速下降。结合当时美联储即将加息的预期,他判断资本外流压力会持续加大,任何救市政策都只能是昙花一现。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接下来的三个月,A股经历了史上最惨烈的股灾。上证指数从5178点一路狂泻至2850点,无数财富灰飞烟灭。而俞明的股指期货空单却获利近300%,两万块的本金变成了近八万。

这场股灾成为俞明大学生活的转折点。他的准确判断引起了学校金融系主任的注意,后者将他推荐给了来校招聘的南江私募基金总裁程远。

面试那天,程远——这位四十出头、头发已经花白的金融老将,只问了俞明一个问题:6月15日那天,你为什么敢做空

俞明想了想,给出了一个让程远眼前一亮的回答:因为那天我在食堂听到三个不同的人说'这次调整到位了'。当所有人都认为市场只会往一个方向走时,往往就是转折点。

程远笑了,当场给了他暑期实习的机会。这个决定,将彻底改变俞明的人生轨迹。

第二章

暗流涌动

南江私募基金的办公室位于市中心一栋玻璃幕墙大厦的顶层。第一天报到时,俞明站在电梯里,看着数字不断跳动,心跳也随之加速。

别紧张。程远亲自在电梯口迎接他,在这里,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犯错。

俞明很快发现,程远的团队与想象中西装革履、正襟危坐的金融精英形象相去甚远。开放式办公区里,二十多名研究员和交易员穿着随意,有人甚至踩着拖鞋。墙上贴满了各种数据图表和写着多空的白板,角落里堆着成箱的红牛和方便面。

我们这儿没有朝九晚五。程远领着俞明参观,市场不休息,我们也不休息。

俞明被安排跟着资深研究员李峰学习。李峰三十出头,戴着黑框眼镜,说话速度极快,是公司量化策略组的负责人。

听说你在学校就玩量化李峰递给俞明一个U盘,这里有我们过去三年的交易数据,先熟悉一下。

接下来的两周,俞明像海绵一样吸收着一切知识。他惊讶地发现,南江私募的投资风格极为灵活——既有关注基本面的价值投资,也有纯粹的技术分析,更有复杂的量化对冲策略。程远对此的解释是:市场在不断进化,单一策略迟早会被淘汰。

七月中旬的一天,程远突然召集全体研究员开会。会议室的大屏幕上显示着一组中国经济数据——GDP增速放缓,PPI连续负增长,工业增加值低于预期。

各位怎么看程远环视众人。



data-fanqie-type=pay_tag>



大多数研究员认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应该减仓观望。只有量化组的李峰提出不同看法:根据我们的模型,市场对负面消息已经过度反应,短期内可能有反弹机会。

轮到俞明发言时,他犹豫了一下,还是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应该关注债券市场。经济下行加上通缩压力,央行很可能会降息降准,利率债会有不错的表现。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程远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有意思的观点。俞明,你愿意负责这个方向的深入研究吗

这个机会让俞明既兴奋又忐忑。他通宵达旦地研究了过去十年中国利率周期的变化,对比了各类宏观经济指标与国债收益率的关系,甚至分析了美联储政策对中国债市的传导机制。

三天后,俞明向程远提交了一份详实的研究报告。报告不仅论证了利率下行的必然性,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操作建议——做多五年期国债期货,同时买入高评级信用债。

你确定程远翻看着报告,现在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才3.5%,下行空间还有多大

俞明指着报告中的一张图表:2008年金融危机时,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最低到过2.7%。考虑到当前的通缩压力,我认为这次可能会跌破3%。

程远沉思良久,最终拍板:好,给你5000万额度,试试看。

这个决定让俞明手心冒汗。5000万!是他个人账户资金的六百多倍。如果判断错误,亏损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但市场很快验证了俞明的判断。8月25日,央行宣布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债券市场应声大涨,五年期国债期货当天涨幅超过1%,创下年内新高。

更令人意外的是,央行在随后的两个月里连续三次降息降准,推动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一路下行至2.8%。俞明负责的债券组合获得了超过15%的收益,为公司贡献了近750万的利润。

干得漂亮。庆功宴上,程远亲自给俞明倒了杯酒,从明天开始,你正式加入量化组,参与我们的多策略对冲基金项目。

这次成功让俞明在公司站稳了脚跟,也让他对金融市场的理解更加深入。他逐渐明白,真正的投资不是预测未来,而是计算概率与赔率,在风险与收益间寻找最佳平衡点。

与此同时,俞明在学校的生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金融系的教授们开始对他另眼相看,同学们则半开玩笑地称他为股神。只有一个人对他的态度始终如一——林小曼,经济系大四的学姐,校投资协会的创始人。

听说你在南江私募混得不错一天下课后,林小曼在图书馆门口拦住了俞明。

俞明有些意外:学姐也关注私募

林小曼笑了笑,从包里拿出一份文件:这是我们协会今年的模拟盘比赛结果,前三名都跑赢了沪深300。有兴趣聊聊吗

这次偶然的交谈开启了两人深厚的友谊。俞明惊讶地发现,林小曼对市场的理解丝毫不亚于职业投资人。她的父亲是南江省银监局的官员,从小耳濡目染,对金融监管政策有着敏锐的嗅觉。

你知道为什么这轮债市牛市会这么猛吗一次讨论中,林小曼突然问道。

俞明列举了一堆宏观经济因素。

都对,但不是根本原因。林小曼压低声音,我听说中央正在筹划地方债务置换,规模可能高达万亿。银行需要提前配置利率债腾出额度。

这个内幕消息让俞明醍醐灌顶。第二天,他立即调整了债券组合的久期,增加了超长期国债的配置比例。一个月后,财政部果然宣布了地方债置换计划,30年期国债收益率应声大跌,俞明的组合又赚了一波。

2015年秋天,俞明的大学生活进入了最后一年。在程远的建议下,他开始准备CFA(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系统性地补足自己在财务会计、公司估值等方面的短板。与此同时,南江私募的业务也在快速扩张,管理规模突破了50亿大关。

然而,表面的繁荣下,暗流正在涌动。11月的一天,程远突然召集核心团队开闭门会议。

监管层正在摸底私募杠杆情况。程远神色凝重,我们部分产品的结构化设计可能触碰了红线。

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过去两年,南江私募发行了几只带有隐形杠杆的多策略产品,通过复杂的衍生品结构放大了收益。虽然技术上没有违反规定,但在当前去杠杆的监管基调下,这种做法显然不合时宜。

我们必须提前应对。程远做出了决断,三件事:第一,逐步降低衍生品头寸;第二,暂停新产品的发行;第三,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

会议结束后,程远单独留下了俞明。

有个任务交给你。程远递给他一份名单,这些都是我们的重要客户,需要亲自安抚。你负责其中几位大学捐赠基金和校友会的代表。

俞明接过名单,心跳加速——这意味着程远已经将他视为核心团队成员。但当他看到名单上南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时,还是忍不住惊讶:这不是我们学校的...

没错。程远意味深长地笑了笑,你父亲俞教授是基金会投资委员会的顾问,这个关系要好好利用。

俞明顿时明白了程远的用意。他感到一阵不适——利用父亲的关系游说,这触碰了他的底线。但还没等他回应,程远又补充道:别多想,只是正常的客户维护。对了,下个月公司年会,你来做年轻员工代表发言吧。

这个橄榄枝让俞明无法拒绝。离开公司大楼时,初冬的冷风扑面而来,他站在十字路口,第一次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了动摇。

当晚,俞明约林小曼在学校咖啡馆见面,将白天的困惑和盘托出。

很正常。林小曼搅动着咖啡,金融圈就是这样,关系网比能力更重要。我父亲说过,在中国做投资,三分看市场,七分看政策。

但我不想靠这种手段上位。俞明闷闷不乐。

林小曼突然笑了:你太天真了。知道程远为什么看重你吗不仅仅因为你的能力,更因为你父亲在学术圈的影响力,能帮他拿到一些稀缺的研究资源。

这个残酷的真相像一盆冷水浇在俞明头上。他想起父亲常说的话:金融市场上,每个人都是别人的工具,关键是要明白自己在什么位置。

那晚,俞明辗转难眠。凌晨三点,他爬起来打开电脑,开始撰写年会发言稿。但写着写着,思路却转向了另一个方向——一个关于独立创业的商业计划书雏形逐渐在脑海中成形。

如果终究要利用资源,俞明对着黑暗轻声自语,为什么不为自己所用

第三章

十字路口

年会结束后的第三天,俞明接到了父亲的电话。

听说你在南江私募表现不错父亲的声音通过话筒传来,听不出喜怒。

俞明握紧了手机:还行,就是做些基础研究。

程远昨天来家里了,带了两瓶茅台。父亲突然话锋一转,他想让我担任公司新成立的研究院顾问。

俞明的后背瞬间绷紧。程远竟然绕过他直接找上了父亲,这比他想象的更加赤裸裸。

您答应了吗

我说考虑考虑。父亲停顿了一下,明明,你知道我向来不参与商业机构的活动。

电话两端陷入短暂的沉默。俞明能听到父亲那边翻动书页的声音,那是父亲思考时的习惯动作。

爸,我有个想法。俞明深吸一口气,毕业后,我想自己创业。

创业父亲的声音提高了八度,做什么

投资管理。我和几个同学正在筹划,包括经济系的林小曼。俞明快速补充道,我们计划先从量化策略入手,规模小一点,但完全合规。

出乎意料的是,父亲没有立即反对:你了解现在私募行业的监管环境吗去年全国注销了1700多家私募机构。

正因为如此,市场才有机会。俞明不知不觉用上了程远的论调,大浪淘沙后,真正有能力的团队会脱颖而出。

父亲又沉默了片刻:周末回家吃饭吧,我们当面谈。

挂断电话,俞明发现自己的手心全是汗。他望向窗外,南江私募的logo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那个由三道波浪线组成的标志,曾经让他无比向往,现在却让他感到一丝窒息。

周末的家庭晚餐出乎意料地平静。母亲做了俞明最爱吃的红烧排骨,父亲则破例开了一瓶红酒。直到饭后,父亲才将俞明叫进书房。

我查过林小曼的背景。父亲开门见山,她父亲是银监局的林副局长,主管非银金融机构监管。

俞明心头一震——难怪林小曼总能提前获知政策动向。

您是说...

我什么也没说。父亲打断他,只是提醒你,在金融圈,人脉是把双刃剑。

俞明突然明白了父亲的担忧:您怕我们太依赖这种关系

父亲点点头,从书架上取下一本《证券分析》——格雷厄姆的经典著作,书页已经泛黄。知道格雷厄姆为什么伟大吗不是因为他赚了多少钱,而是他建立了一套不依赖内幕信息的投资体系。

这个评价让俞明陷入沉思。在私募实习的半年里,他确实见识了太多关系型投资——提前获知政策变化,参与内幕交易,甚至操纵小盘股。程远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在中国,信息就是金钱。

爸,我向您保证,我们的创业绝不会触碰红线。俞明抬起头,眼神坚定,我想做的是真正的价值发现,而不是信息套利。

父亲盯着他看了许久,突然笑了:好,那我支持你。不过有个条件——毕业后先去香港工作两年,学习国际市场的玩法。

这个转折让俞明措手不及:香港

我有个学生在摩根大通香港办公室做MD(董事总经理),他答应给你一个分析师的位置。父亲从抽屉里取出一张名片,中国金融市场正在开放,未来一定是内外联动的格局。

俞明接过名片,心中五味杂陈。父亲早已为他规划好了道路,而且确实比他的设想更加高明。

2016年7月,俞明以优异成绩毕业,婉拒了程远的正式聘用,登上了飞往香港的航班。临行前,林小曼在机场给了他一个厚厚的文件夹。

这是什么俞明好奇地问。

比特币白皮书和中本聪的论文。林小曼狡黠地眨眨眼,有空研究一下,我觉得这可能是未来的大趋势。

俞明当时并未太在意,随手将文件夹塞进了行李箱。他没想到,这份资料将在未来彻底改变他的投资轨迹。

第四章

香江风云

香港的节奏比俞明想象中快十倍。

摩根大通的办公室位于中环长江中心68层,透过落地窗可以俯瞰整个维多利亚港。俞明的职位是亚太区股票研究部分析师,主要覆盖中国内地金融板块。

带他的导师叫张志远,一个四十出头的新加坡人,连续五年被《机构投资者》杂志评为亚洲最佳金融分析师。第一天见面,张志远就给了俞明一个下马威。

给你三天时间,做一份中国城商行的比较分析。张志远丢给他一叠资料,记住,我要的不是教科书上的比率分析,而是真正能指导投资的一线洞见。

接下来的72小时,俞明几乎没合眼。他不仅分析了所有上市城商行的财报,还实地走访了香港的几家内地城商行分支机构,甚至伪装成客户咨询理财产品。最终报告里,他大胆指出:部分城商行通过同业存单-同业理财-非标投资的链条进行监管套利,潜在风险巨大。

不错,有实地调研。张志远看完报告后难得地露出笑容,下周跟我去深圳,拜访几家机构。

这次深圳之行让俞明大开眼界。在一家大型私募基金的会议室里,对方CEO直言不讳:我们买的城商行理财产品,底层资产全是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项目,根本不符合监管要求。但谁在乎呢反正刚兑还没打破。

回香港的车上,张志远突然问:你怎么看

庞氏骗局。俞明毫不犹豫,只要资金链不断,游戏就能继续。但一旦流动性收紧...

聪明。张志远点点头,所以我们在做空相关城商行的H股。这个头寸已经拿了三个月,就等催化剂出现。

俞明恍然大悟——难怪张志远让他重点研究城商行,原来早有布局。这种研究驱动投资的模式,与南江私募的关系驱动形成鲜明对比。

2017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银监会随即出台针对同业业务的严厉新规。城商行板块应声暴跌,摩根大通的空单获利丰厚。庆功宴上,张志远将俞明引荐给了亚太区总裁。

俞的分析很到位。张志远向总裁介绍,特别是对监管套利链条的拆解,为我们提供了关键论据。

这次成功让俞明在摩根站稳了脚跟,也让他对国际投行的运作模式有了更深理解。与内地私募不同,这里的每一步决策都需要严谨的研究支持,每一份报告都可能面临客户和监管的严格审视。

工作之余,俞明开始系统性地研究香港市场的独特品种——涡轮、牛熊证、REITs、高收益债...这些在内地市场鲜见的金融工具,极大地拓展了他的投资视野。他还报名参加了香港大学的夜间课程,学习国际金融法和跨境税务筹划。

一个偶然的机会,俞明想起了林小曼给他的比特币资料。当时比特币价格刚突破1000美元,较年初上涨了近三倍。出于好奇,俞明下载了几个主流交易所的APP,用5000港币买了0.5个比特币当作实验。

接下来的三个月,比特币像坐上了火箭,价格一路飙升至3000美元。俞明的实验性投资变成了15000港币。这引起了他的专业兴趣——什么力量在推动这个没有中央银行背书的货币疯狂上涨

通过公司数据库,俞明调取了所有关于区块链的研报。多数报告对比特币持怀疑态度,认为是一场投机泡沫。但高盛的一份深度报告指出:区块链技术可能重构金融基础设施,而比特币是第一个成功应用。

这个判断让俞明醍醐灌顶。他想起父亲的话——真正的投资是发现价值,而不是追逐价格。如果区块链确实代表未来,那么现在的比特币狂热可能只是更大趋势的初期阶段。

2017年6月,俞明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将工作两年积攒的50万港币,通过合规渠道分批买入比特币和以太坊。为了控制风险,他设置了严格的止损纪律——任何币种下跌20%立即平仓。

与此同时,他在工作上也迎来转机。张志远被调往纽约总部,临走前推荐俞明接替他负责中国金融科技板块的研究。这个新兴领域恰好与俞明对区块链的兴趣不谋而合。

内地正在经历一场金融科技革命。最后一次共进午餐时,张志远对俞明说,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只是开始,真正的变革在底层技术。保持关注,这可能是你职业生涯的最大机会。

这番话让俞明想起林小曼。过去一年,他们保持着每周一次的视频通话。林小曼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外资咨询公司,专门服务金融科技初创企业。上周她刚透露,自己正在考虑创业。

我有个想法。当晚的视频通话中,俞明突然说,不如我们提前启动创业计划

屏幕那头的林小曼眼睛一亮:巧了,我刚辞职。

两人隔着屏幕相视而笑。那一刻,俞明感到一种久违的兴奋——就像四年前第一次买股票时那样,充满未知与可能。

第五章

明道资本

2018年春节,俞明辞去摩根大通的工作回到内地。他和林小曼在陆家嘴租了间50平米的办公室,注册了明道资本——这个名字取自明德至善,道法自然,是俞明父亲给的建议。

创业远比想象中艰难。虽然两人在各自领域都有积累,但作为初创私募,募资成了第一道难关。潜在投资人最常问的两个问题是:你们有什么独特优势和你们的业绩记录在哪里

转机出现在四月。林小曼父亲的老部下——某股份制银行资管部总经理,给了他们一个机会:管理该行私行客户的一个3000万专户,条件是年化收益不低于8%,且最大回撤控制在10%以内。

接不接林小曼有些犹豫,条件很苛刻。

俞明打开电脑,调出他过去半年的模拟组合数据:用'固收+'策略,配置高等级信用债打底,辅以可转债和量化对冲,应该能达到目标。

首战告捷。到2018年底,明道资本的第一个专户实现了9.6%的年化收益,最大回撤仅7.3%。这个成绩为他们赢得了银行系的更多委托,管理规模迅速突破2亿。

与此同时,俞明两年前投资的数字货币也迎来爆发。比特币在2017年底创下近2万美元的历史高点后大幅回落,但俞明凭借严格的止损纪律保住了大部分利润。更关键的是,他认识到区块链行业的真正价值不在比特币本身,而在其底层技术应用。

2019年初,俞明说服林小曼,将公司10%的资本投向区块链基础设施项目。他们投资了一家名为链芯科技的初创企业,专注于金融级区块链解决方案。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极为冒险——加密货币市场正处于寒冬,相关创业公司纷纷倒闭。

但俞明的判断再次被证明是正确的。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全球央行大放水,比特币作为数字黄金重新受到追捧,价格从3000美元低点一路反弹至6万美元。更令人惊喜的是,链芯科技开发的供应链金融平台被多家银行采用,公司估值一年内翻了二十倍。

2021年,明道资本迎来爆发式增长。管理规模突破50亿,团队扩充至30多人,在香港和新加坡设立了分支机构。俞明和林小曼也跻身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单。

然而,成功的背后隐藏着危机。2022年美联储开启激进加息周期,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明道资本的多只产品出现大幅回撤,最大的一只量化对冲基金单月亏损达15%。投资人的质问电话从早响到晚,甚至有客户威胁要起诉。

我们必须紧急应对。凌晨两点的会议室里,林小曼双眼通红,建议暂停所有高风险头寸,转为现金管理。

俞明却有不同的想法:市场恐慌时正是布局良机。应该趁机加仓优质资产,特别是那些被错杀的科技股。

争论持续到天亮。最终,林小曼勉强同意了俞明的方案,但条件是设置更严格的风控红线。事实证明,俞明的判断再次正确——2023年初,随着美联储加息节奏放缓,全球市场强劲反弹,明道资本的持仓不仅收复失地,还创出新高。

这场危机成为明道资本发展史上的关键转折。俞明和林小曼重新梳理了公司战略,将业务明确划分为三大板块:传统多策略投资、金融科技投资和家族办公室服务。他们还引入了国际顶尖风控系统,建立了完整的合规流程。

2023年夏天,34岁的俞明回到母校南江大学,在金融系新楼落成典礼上作为杰出校友发言。台下坐着白发渐多的父亲和当年私募的导师程远。

金融的本质是资源配置。俞明望着台下熟悉的面孔,声音有些哽咽,而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你赚了多少钱,而在于你用这些钱创造了什么。

典礼结束后,程远主动找到俞明:当年是我看走了眼,你比我想象的走得更远。

俞明摇摇头:是您教会了我第一课——市场永远是对的。

当晚,俞明和林小曼在学校附近的烧烤摊庆祝。两人回忆起大学时代的点点滴滴,不禁感慨万千。

还记得你给我的比特币白皮书吗俞明举起啤酒杯,那可能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信息传递'。

林小曼笑着碰杯:那现在,俞总准备怎么报答我

有个想法。俞明神秘地压低声音,我们成立个教育基金如何专门培养金融科技人才,就用当年赚的第一桶金。

月光下,两个年轻人的笑声融入夏夜的风中。他们知道,真正的财富自由不是账户上的数字,而是有能力创造价值、影响未来的自由。而这,才是金融炼金术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