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暮春的崔府花园里,一树树海棠开得正艳。崔晚跪坐在锦垫上,指尖轻轻摩挲着案几上铺开的洒金笺。四周莺声燕语,各家闺秀们正轮流吟诗作对,她却有些心不在焉。
晚妹妹,该你了。身旁的表姐轻轻推了她一下。
崔晚回过神来,见满园子的目光都落在自己身上。她抿了抿唇,提笔蘸墨,略一思索便在纸上写下:
深闺不识边关路,梦里黄沙掩骨枯。
谁道红颜当户牖,亦知铁马踏冰湖。
笔锋一转,最后两句竟带了几分铿锵之意。搁下笔,她听见周围传来几声倒抽冷气的声音。
晚姐儿这诗...知府家的千金用团扇掩着唇,闺阁女子,怎好写这些打打杀杀的词句
就是,女儿家还是该吟风弄月才对。另一人附和道。
崔晚垂下眼帘,长睫在瓷白的脸上投下一片阴影。她早知道会招来非议,却还是忍不住将心中所想诉诸笔端。昨夜偷看父亲书房里的边关军报,那些描述战事的文字在她脑海中挥之不去。
我倒觉得晚妹妹这诗别具一格。表姐林婉打圆场道,前两句写闺阁对边关的想象,后两句转折,道出女儿家也有知晓天下事的胸怀,有何不可
崔晚向表姐投去感激的一瞥。正要开口,却听见一阵脚步声由远及近。
老爷回府了!丫鬟们在园外通传。
闺秀们纷纷整理衣冠。崔尚书一身靛蓝官服大步走入园中,身后还跟着几位朝中同僚。崔晚连忙起身行礼,眼角余光瞥见父亲扫了一眼她案上的诗作,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诸位小姐不必多礼。崔尚书声音浑厚,今日小女生辰,承蒙各位赏光。前厅已备好宴席,请移步用膳。
众人陆续离开后,崔尚书却叫住了女儿:晚儿,你随我到书房来。
崔晚心头一紧,默默跟在父亲身后。穿过几重庭院,书房门前那株老梅树已结了青涩的果子。父亲推门而入,她看见案几上堆满了文书和地图。
跪下。
崔晚提着裙摆跪在冰凉的石砖上。崔尚书从袖中取出她方才写的诗,摊在案上。
为父平日纵你读书习字,不是让你在这些场合卖弄才情的。边关战事也是你能妄加议论的
女儿知错。崔晚低声应道,却忍不住又加了一句,只是女儿不明白,为何男子可谈兵事,女子知晓便是越矩
崔尚书目光一凛:好一张利嘴!你可知今日在场的有李侍郎家的夫人本想着让你在众人面前露个脸,好为你和李家公子的婚事铺路,你倒好...
婚事崔晚猛地抬头,父亲何时定的婚事女儿...
住口!崔尚书一拍桌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岂容你置喙
崔晚咬住下唇,不再言语。父亲见她这般模样,叹了口气,从案几抽屉里取出一叠信笺。
既然你如此关心边关之事,这里有个差事交给你。边关守将周将军府上老夫人年迈眼花,周将军又军务繁忙,家书常由幕僚代笔。如今那幕僚调任,为父在朝中举荐了你代为书写家书。
崔晚惊讶地睁大眼睛:女儿代笔这...
你字迹工整,文采尚可,又是女子,写家书再合适不过。崔尚书语气不容置疑,每月一封,内容需经为父过目。记住,只写家长里短,莫要涉及军国大事。
女儿遵命。崔晚低头应下,心中却涌起一丝隐秘的期待。
回到闺房,崔晚推开雕花木窗,让暮春的风吹散一室闷热。丫鬟青杏已备好了笔墨。
小姐真要给边关将军写家书啊青杏一边磨墨一边好奇地问。
崔晚取出一张崭新的洒金笺,用镇纸压平:父亲之命,岂敢不从。
她提笔沉思片刻,落笔写道:
周老夫人尊鉴:
春深日暖,愿老夫人玉体安康。闻边关风沙甚厉,将军戎马倥偬之际,亦当珍重自爱。京中牡丹正盛,不知边关可有花草怡情...
写着写着,崔晚的笔锋不自觉地多了几分灵动。她想象着边关的苍茫景象,笔下竟流露出一丝真实的向往:
...妾虽深居闺中,亦常思塞外风光。闻说边关月色清冷异常,照铁衣如雪,想必与京中大不相同。老夫人若得闲暇,可否描述一二,以慰闺中好奇...
搁下笔,崔晚自己都吃了一惊。这哪里是代笔家书分明是她自己想了解边关的好奇心作祟。她犹豫着是否要重写,却听见更鼓已响。
就这样吧。她轻轻吹干墨迹,将信笺折好装入信封,横竖父亲说过目后再寄出。
窗外,一弯新月悄然爬上柳梢。崔晚不知,这封本属应付的信笺,将如何改变她平静如水的闺阁生活。
第二章
西北边陲的夜来得格外早,残阳如血,将整个军营染成暗红色。周临裹紧披风,站在瞭望塔上眺望远方,寒风卷着砂砾打在脸上,生疼。这已是他驻守边关的第七个年头,每日与风沙、战马、刀剑相伴,早已习惯了这份孤寂。
将军,京中来信!亲卫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周临转身,接过那封带着淡淡墨香的信。展开洒金笺的瞬间,娟秀的字迹跃入眼帘,他的目光不自觉地落在那句闻说边关月色清冷异常,照铁衣如雪上。
营账内,油灯昏黄的光晕下,周临反复读着信。不同于往日幕僚代笔的刻板家书,这封信字里行间透着灵动与好奇,仿佛有个鲜活的灵魂正隔着千里与他对话。他想起前些日子,父亲在信中抱怨老眼昏花,已看不清家书内容,却未提换了代笔人。
来人,取笔墨!周临突然开口。亲卫一愣,将军,您的手伤...话音未落,已被周临打断。他拿起案上的箭矢,蘸着墨汁,在信笺背面写下:姑娘既好奇边关月色,今夜戌时,当执剑对月,以寄相思。写到相思二字时,笔尖微微一顿,墨迹晕染开来。
三日后,崔晚收到回信。展开信笺的刹那,几滴暗红的血迹赫然入目,她下意识地捂住嘴,心跳骤然加快。待看清信中内容,紧绷的神经才稍稍放松。周临详细描绘了边关月夜:月挂中天,清冷如霜,洒在将士铠甲上,确如积雪。唯有羌笛声起时,方觉这月色多了几分温柔。
崔晚倚在窗边,望着京城的月亮,想象着边关的景象。从那日起,书信往来愈发频繁。周临会在信中讲述训练新兵的趣事,或是某次巡逻时遇见的野狼;崔晚则分享京城的市井百态,偶尔也会偷偷提及父亲书房里新到的兵书。
然而,这份隐秘的快乐很快被打破。一日午后,崔晚正对着信纸发呆,思索着如何回复周临关于江南园林的询问,房门突然被推开。崔尚书面色阴沉地走了进来,一眼瞥见案上未写完的信。
这就是你写的家书他拿起信纸,声音冰冷,尽是些无关紧要的闲话!崔晚想要辩解,却被父亲打断,我让你代笔,是为了维系与周家的关系,不是让你结交什么朋友!记住,你是待嫁闺中的千金,该恪守本分!
崔晚跪在地上,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她知道,父亲说得没错,可那些跨越千里的书信,早已成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晚,她蜷缩在被窝里,小心翼翼地将周临的信藏进妆奁底层,暗暗发誓:无论如何,都不能断了这份联系。
第三章
春去秋来,转眼间,崔晚与周临的书信往来已持续了一年。这一年里,他们分享着各自的喜怒哀乐,从诗词歌赋谈到家国天下,两颗心在字里行间越靠越近。
那年冬夜,京城普降大雪。崔晚谎称参加赏梅宴,实则独自一人踏雪寻梅。她折下一枝红梅,夹在信中寄给周临,写道:京城雪色正好,红梅映雪,别有意趣。不知边关此时,可有这般景致
周临收到信时,军营里正忙着筹备春节。他笑着对身边的秦骁说:这姑娘,倒比男儿还洒脱。说罢,提起笔,详细描述了军营里的春节习俗:杀年猪、包饺子,将士们围坐在一起喝酒猜拳,虽简陋,却也热闹。
然而,在这些温馨的日常背后,周临的信中渐渐多了几分忧虑。朝廷调兵策略有误,粮草供应不足,长此以往,恐生变故。他在信中写道。崔晚读完,想起父亲书房里那本《孙子兵法》,连夜翻找,将其中关于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论述抄录下来,附上自己的见解,寄给周临。
这一来一回的探讨,让两人的思想愈发契合。周临惊叹于崔晚对兵法的悟性,崔晚则佩服周临的远见卓识。他们仿佛找到了灵魂知己,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心意相通。
崔晚的贴身丫鬟青杏,早就发现了小姐的秘密。起初,她担心会惹来麻烦,可看着崔晚每次收到信时脸上的笑容,终究还是选择了帮忙掩护。她会在崔尚书来查探时,故意引开他的注意力;也会在夜深人静时,陪着崔晚一起读信、写信。
小姐,周将军真是个妙人。一日,青杏忍不住说道,若不是隔着千山万水,倒真是良配。崔晚红了脸,轻轻敲了敲她的头,别胡说。嘴上虽这么说,心里却泛起阵阵涟漪。她何尝不想见周临一面,可现实却横亘着太多阻碍。
第四章
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这日清晨,崔尚书将崔晚叫到书房,开门见山地说:李侍郎家有意与我们结亲,我已应下了。对方是李家次子,一表人才,与你也算门当户对。
崔晚只觉眼前一黑,踉跄着后退半步:父亲,女儿不想嫁人!崔尚书眉头一皱:由不得你!这桩婚事,于家族于你都有好处。说罢,不再给她辩解的机会,挥挥手让人带她下去。
回到闺房,崔晚泪流满面。她颤抖着拿起笔,将心中的委屈与不甘倾泻在信纸上,寄给了周临。我好似笼中鸟,空有羽翼,却无处可飞。她在信中写道。
半月后,周临的回信到了。信中没有直白的安慰,却字字句句透着理解与心疼:若这婚事真成了枷锁,我愿为你披荆斩棘,只求你能得偿所愿。末尾,还附了一支木簪,刻工虽不精细,却能看出是用心之作。
崔晚将木簪别在发间,每日不离身。旁人问起,她便说是市集上淘来的小物件。夜深人静时,她会对着镜子,轻抚木簪,想象着周临雕刻时的模样,心中的思念愈发浓烈。
然而,幸福总是短暂的。边境战事突然吃紧,周临的书信戛然而止。崔晚每日倚在窗边,望眼欲穿,却始终等不到那熟悉的信封。她想尽办法打听消息,可深闺女子,又能知道些什么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周临平安无事。
data-fanqie-type=pay_tag>
日子一天天过去,崔晚的婚期越来越近。她以身体不适为由,拖延着婚事,心中却愈发不安。那支木簪,成了她唯一的慰藉,也成了她坚持下去的动力。她坚信,周临一定会回来,一定会带她离开这桎梏。
第五章
三个月过去了,就在崔晚快要绝望的时候,终于收到了周临的来信。信上说他右臂受伤,字迹略显凌乱,所以才迟迟未回信。崔晚看着信,心里既高兴又心疼,连忙找来治疗外伤的药方,连同自己的牵挂一并寄了回去。
然而,随着信件往来,崔晚渐渐发现了不对劲。以前周临写信,总会提及军营里的琐事,可这几封信里,内容空洞,语气也与以往不同。更让她起疑的是,信中提到的一些细节,与之前周临描述的完全不符。
小姐,会不会是周将军受伤后,记性不好了青杏试着安慰她。崔晚摇摇头,不会的。他心思细腻,绝不会犯这种错误。可尽管满心疑虑,她还是选择了相信,不愿往最坏的方向想。
为了拖延婚期,崔晚装病卧床,茶饭不思。崔尚书急得团团转,请来无数名医,都查不出病因。只有崔晚自己知道,她是在等,等一个真相,等周临亲自来告诉她,一切都只是她的错觉。
而在军营里,秦骁正对着信纸发愁。模仿周临的笔迹越来越熟练,可每次写信,他的心里都充满愧疚。他看着崔晚寄来的药方,字里行间的关切让他动容。不知不觉间,他对这个从未谋面的女子,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情愫。
秦骁,继续写吧。周临临终前的话又在耳边响起,别让她伤心。秦骁握紧笔,在信中编造着周临的近况,同时也透露着一些只有周临知道的细节,希望能打消崔晚的疑虑。可他不知道,这些看似巧妙的掩饰,反而让崔晚更加坚定了要查清真相的决心。
第六章
这日,崔府来了位不速之客。秦骁奉上司之命,进京汇报军情,没想到竟在崔府花园里偶遇了崔晚。
这位公子,可是迷路了崔晚看着眼前身着铠甲的男子,声音不自觉地颤抖。秦骁抬头的瞬间,两人都愣住了。崔晚认出了他的声音,正是当初给她送信的人;秦骁则一眼瞥见她发间的木簪,那是周临亲手所刻。
在下秦骁,特来崔府拜访尚书大人。秦骁强装镇定,行礼道。崔晚点点头,转身离开,心却跳得厉害。她敢肯定,这个秦骁,一定与周临的事有关。
回到房间,崔晚将所有信件摊开,仔细比对。越看越心惊,那些细微的笔迹差异,那些矛盾的描述,都在告诉她一个残酷的事实:写信的人,不是周临。
秦骁回到军营,心里乱成一团。他知道,崔晚一定起疑了。为了继续隐瞒,他在信中透露了更多周临生前的细节,试图让谎言更加真实。可每次落笔,都像是在自己心上扎了一刀。
秦将军,该回信了。亲卫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秦骁看着案上崔晚的信,犹豫再三,终于写道:近日战事稍缓,我一切安好。待凯旋之日,定当亲自去见你。他知道,这不过是一句空话,可除此之外,他不知道还能说些什么。
崔晚收到信后,终于下定了决心。她要去边关,亲自查明真相。不管前方有多少危险,她都要弄清楚,周临到底怎么了,而这个秦骁,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第七章
深夜,崔府后门。崔晚女扮男装,怀揣着所有信件,悄悄离开了家。她不敢告诉青杏,怕连累了她,只留了封信,说自己去寻真相,让她不要担心。
一路上,崔晚风餐露宿,历经艰辛。这日,她行至一处荒山,突然冲出几个劫匪。此路是我开,留下买路财!为首的劫匪挥舞着大刀,恶狠狠地说。崔晚握紧腰间的短刀,心提到了嗓子眼。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一阵马蹄声传来。住手!熟悉的声音响起。崔晚抬头,只见秦骁骑着马,如天神下凡般出现在眼前。劫匪们见势不妙,四散而逃。
多谢壮士救命之恩。崔晚行礼道,声音刻意压低。秦骁看着眼前的男子,总觉得有些眼熟,却又想不起来在哪见过。出门在外,多加小心。他叮嘱道,你要去哪若顺路,可与我同行。
崔晚心中一动,假意推辞一番后,便答应了。一路上,秦骁讲述着边关的故事,也说起了朋友与闺秀书信往来的事。崔晚听着,心中五味杂陈,却始终没有揭穿他。
终于,他们抵达了周临的故乡。祠堂里,崔晚在一个暗格里,发现了周临最后一封未寄出的信。展开信笺的瞬间,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信中写道:晚晚,当你看到这封信时,我或许已不在人世。原谅我用这种方式欺骗你,可我实在不忍心看你伤心...
真相大白,崔晚只觉天旋地转。她跌坐在地,放声痛哭。秦骁站在一旁,满脸愧疚,却不知该如何安慰。他知道,自己亲手编织的谎言,终究还是伤透了这个女子的心。
第八章
祠堂外,寒风呼啸。崔晚失魂落魄地走到河边,望着滔滔河水,万念俱灰。她想起与周临的点点滴滴,那些书信,那些期待,如今都成了泡影。她迈出一步,想要纵身跃入河中,却被身后冲来的秦骁一把抱住。
别做傻事!秦骁大喊,声音里带着从未有过的慌乱,周将军临终前,唯一的心愿就是让你好好活着!说着,他掏出一封信,这是他留给你的遗言。
崔晚颤抖着接过信,上面写着:莫让姑娘伤心。短短几个字,却让她泪如雨下。秦骁在一旁,将周临受伤后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原来,周临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自知时日无多,便恳求秦骁替他写信,隐瞒真相。
他说,你是他这辈子最爱的人,不忍心看你为他难过。秦骁哽咽着说,我答应了他,却没想到,伤你更深。
在周临的墓前,崔晚读着他生前的所有信件,秦骁则在一旁讲述着周临的故事。从初入军营的青涩,到成为独当一面的将领,从收到第一封信时的欣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牵挂。
我从没想过,会对你产生别样的感情。秦骁突然说道,每次写信,都觉得自己在偷走你的思念。可我控制不住,被你的才情,你的倔强所吸引。我知道,现在说这些不合时宜,可我不想再骗你。
崔晚抬起头,看着眼前这个同样真诚的男子,心中的怨恨渐渐消散。她知道,周临已去,但生活还要继续。回到京城后,她不顾家族反对,坚决退了与李家的婚事。崔尚书勃然大怒,可看着女儿坚定的眼神,最终还是叹了口气,默许了。
第九章
离开京城那天,崔晚只带了简单的行李,和一箱沉甸甸的书信。她与秦骁一同回到了周临的故乡,在这里,开始了新的生活。
崔晚创办了女子学堂,教当地的女孩读书识字,学习诗词歌赋。她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让更多女子摆脱束缚,追求自己的梦想。学堂里,时常能听到她温柔的讲课声,和孩子们欢快的笑声。
秦骁则扛起了守护一方平安的重任。他将周临的军事思想整理成书,希望能传承下去。闲暇时,他会来到学堂,看着崔晚忙碌的身影,心中满是欣慰。
他们约定,终生以兄妹相称。虽然彼此心中都藏着未说出口的情愫,却默契地选择了将这份感情深埋。每年周临的忌日,崔晚都会在梅树下,朗读写给周临的信,诉说着这些年的思念与生活。秦骁则会在一旁,吹奏着边关的曲调,仿佛周临从未离开。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学堂的屋檐上。崔晚望着远方,手中的信笺随风轻轻飘动。她知道,有些感情,即使跨越生死,也永远不会消逝。而她与秦骁的故事,或许才刚刚开始。
锦书误
第十章
时光荏苒,转眼间又是一年梅开时节。周临故乡的女子学堂里,书声琅琅。崔晚身着素色襦裙,手持戒尺,在学堂中来回踱步,目光温柔地扫过每一个认真读书的女孩。她的发髻上,那支周临亲手雕刻的木簪依旧闪耀着温润的光泽,成为了她最珍贵的念想。
学堂外,秦骁身披铠甲,骑着骏马,率领着一队士兵巡视归来。自从定居在此,他便承担起了守护一方平安的重任。巡逻归来的他,习惯性地望向学堂的方向,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抹浅笑。
待秦骁安置好士兵,走进学堂时,崔晚正在给学生们讲解诗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句词,道尽了多少遗憾与无奈……崔晚的声音轻柔,却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怅惘。学生们听得入神,连秦骁走进来都未曾发觉。
秦骁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崔晚专注授课的模样,思绪不禁飘远。这些日子以来,他见证了崔晚的坚韧与执着。她不仅将女子学堂办得有声有色,还常常鼓励女孩子们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要被世俗的规矩所束缚。她的才情与善良,就像春日里的暖阳,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渐渐驱散了他心中因模仿周临写信而产生的愧疚。
秦将军来了。崔晚余光瞥见秦骁,停下讲解,微笑着说道。学生们这才反应过来,纷纷起身行礼。免礼,你们继续上课。秦骁摆了摆手,示意学生们坐下,自己则在一旁找了个位置坐下,静静地听崔晚讲课。
下课后,学生们嬉笑打闹着离开了学堂。崔晚收拾好书本,转身看向秦骁:今日巡逻可还顺利一切安好,你放心。秦骁起身,走到崔晚身边,倒是你,整日为学堂操劳,可要注意身体。
崔晚轻轻摇头,看着这些女孩子们能读书识字,能有自己的想法,再辛苦也值得。她的目光中充满了欣慰与期待,我希望她们以后都能活得自在,不再像我从前那般,被诸多规矩所困。
秦骁看着崔晚眼中闪烁的光芒,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他知道,崔晚始终无法忘怀周临,而他对崔晚,也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敬佩与愧疚。但他明白,有些感情只能深埋心底。你一定能做到的。秦骁真诚地说道,这些孩子们有你这样的先生,是她们的福气。
对了,周将军的兵书进展如何了崔晚话题一转,问道。秦骁这些日子一直在整理周临的军事思想,试图将其写成一本兵书。已完成大半,只是其中一些内容还需细细斟酌。秦骁如实回答,周将军的军事见解极为独到,要将其完整地呈现出来,并非易事。
崔晚点头,辛苦你了。周将军若是泉下有知,定会感激你的这番用心。她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哽咽,这本兵书,也算是我们对他的一种纪念吧。
秦骁看着崔晚泛红的眼眶,心中一阵刺痛。他多想伸手为她拭去泪水,却终究只是握紧了拳头,这是我应该做的。不仅是为了周将军,也是为了这片土地上的百姓。
夜幕降临,学堂中亮起了点点灯火。崔晚和秦骁并肩走在回住处的路上。月光洒在他们身上,为他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光辉。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那是秦骁教给当地百姓的边关曲调。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崔晚便会想起周临,想起那些充满思念与期待的书信往来。
秦骁,你说,人死后,真的会有灵魂存在吗崔晚突然停下脚步,抬头望向夜空,轻声问道。秦骁也停下脚步,看着崔晚苍白的侧脸,心中一阵心疼,我相信,周将军一定在某个地方,守护着你,守护着这片他热爱的土地。
崔晚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个苦涩的笑容,希望如此吧。她深吸一口气,这些日子,我常常在想,如果当初没有那些书信,我的人生会是怎样或许早已嫁为人妇,相夫教子,过着平淡却也安稳的生活。可那样的人生,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秦骁沉默片刻,说道:命运的安排总是让人捉摸不透。但我想,正是那些书信,让你找到了真正的自己,让你有了改变命运的勇气。而这,或许就是周将军出现在你生命中的意义。
崔晚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你说得对。虽然失去他让我痛苦万分,但我也因此成长了许多。我不再是那个被困在深闺中的柔弱女子,我有了自己的追求和信念。她转头看向秦骁,眼中满是感激,也谢谢你,一直陪在我身边,支持我,帮助我。
秦骁心中一暖,不用谢,能看着你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就很满足了。他顿了顿,又说道,时候不早了,我们回去吧。明日还要继续忙碌呢。
崔晚点头,二人继续向前走去。夜空中,繁星点点,仿佛是无数双眼睛在注视着他们。而那跨越生死的书信情缘,也将永远留在崔晚的心中,成为她生命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第十一章
这一年的冬天来得格外早,刚入十月,天空便纷纷扬扬地下起了大雪。女子学堂的屋檐上、树枝上,都积满了厚厚的白雪,宛如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
崔晚站在学堂门口,看着孩子们在雪地里嬉笑玩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突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这份宁静。只见一名士兵骑着快马,朝着学堂疾驰而来。
崔姑娘,秦将军有急事相召!士兵在学堂门口勒住马,大声喊道。崔晚心中一紧,连忙走过去问道:发生什么事了边境发现一伙流寇,正向我们这边逼近,秦将军请您速速回府!士兵焦急地说道。
崔晚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她深知流寇的危害。如果不及时应对,不仅百姓的生命财产会受到威胁,女子学堂也将难以保全。我这就回去。崔晚稳住心神,转身对学堂里的先生们交代了几句,便跟着士兵上了马,朝着住处飞奔而去。
回到家中,秦骁正坐在厅中,一脸严肃地看着地图。见崔晚回来,他立刻起身说道:情况紧急,这些流寇人数众多,且装备精良,我们必须做好万全准备。
我们该怎么做崔晚强压下心中的恐惧,冷静地问道。秦骁指着地图上的几个地点,说道:我已安排士兵在重要关卡设防,但我们的兵力有限,还需要发动百姓帮忙。你在这一带颇有威望,能否帮忙组织百姓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崔晚毫不犹豫地点头,放心,我这就去办。她深知,在这种危急时刻,自己绝不能退缩。于是,她立刻召集了学堂的先生和一些可靠的村民,将情况告知他们。众人听后,纷纷表示愿意帮忙。
在崔晚的组织下,百姓们有条不紊地收拾着家中的贵重物品,朝着事先选好的避难所转移。而秦骁则带领着士兵,在边境与流寇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战场上,喊杀声震天。秦骁手持长枪,奋勇杀敌,他的铠甲上沾满了鲜血,却依旧毫不退缩。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守护好这片土地,守护好崔晚和这里的百姓。
崔晚在安排好百姓转移后,心中始终放心不下秦骁。她知道,秦骁此次面对的敌人十分强大,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危险。于是,她偷偷地带着一些干粮和药品,朝着战场的方向赶去。
当崔晚赶到战场附近时,战斗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她躲在一旁,看着秦骁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心中既心疼又担忧。突然,她看到一名流寇从背后偷袭秦骁,而秦骁却毫无察觉。
小心!崔晚来不及多想,大声喊道。秦骁听到声音,本能地侧身一闪,躲过了流寇的致命一击。他转头看向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到崔晚正焦急地望着自己,心中一暖,同时也涌起一股怒意,你怎么来了这里危险,快走!
崔晚却摇了摇头,我不能走,我要和你一起战斗!说着,她拿起身边的一根木棍,朝着流寇冲了过去。秦骁见她如此倔强,心中又是感动又是无奈。他知道,此时劝说崔晚离开已经来不及了,只能更加拼命地战斗,保护好她。
在秦骁和崔晚的共同努力下,士兵们士气大振,逐渐占据了上风。经过一番苦战,流寇终于被击退。秦骁看着满身尘土的崔晚,又气又急,你知不知道刚才有多危险万一你出了事,我……他话未说完,却已红了眼眶。
崔晚看着秦骁担心的模样,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我没事,你也没事就好。她微笑着说道,而且,我也想为守护这片土地出一份力。
秦骁看着崔晚坚定的眼神,心中的担忧渐渐化作了心疼与敬佩。他知道,眼前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早已在岁月的磨砺中变得无比坚强。而这一刻,他对崔晚的感情,也在战火的洗礼中愈发深沉。
第十二章
击退流寇后的日子里,周临故乡的百姓们沉浸在劫后余生的喜悦中,同时也对秦骁和崔晚充满了感激。崔晚继续投身于女子学堂的事务,而秦骁则忙着整顿防务,防止流寇再次来袭。
这一日,崔晚正在学堂批改学生们的作业,突然听到门外传来一阵喧哗声。她放下手中的笔,走出去查看,只见一群百姓正围着一个陌生人,议论纷纷。
这位姑娘,请问这是女子学堂吗陌生人见崔晚走来,连忙问道。崔晚上下打量了一番此人,只见他衣着朴素,眼神中却透着一股沉稳与坚毅。正是,不知你有何事崔晚礼貌地问道。
陌生人从怀中掏出一封信,递到崔晚面前,我受一位故人所托,将这封信交给你。崔晚心中一震,接过信,手不自觉地微微颤抖。她看着信封上熟悉的字迹,泪水瞬间模糊了双眼。这字迹,竟与周临的如出一辙。
这信是……崔晚声音哽咽,艰难地问道。陌生人叹了口气,说道:写信之人,是我的一位好友。他临终前,将这封信交给我,让我务必送到你手中。
崔晚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泪水夺眶而出。她颤抖着双手打开信封,展开信纸,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
晚晚:
当你看到这封信时,我或许已不在人世。原谅我未能当面与你道别,也原谅我用这样的方式欺骗了你。其实,在你收到那封‘我右臂受伤’的信时,我便已在一场战斗中身负重伤,命不久矣。我害怕你知道真相后伤心难过,更害怕你会不顾一切地赶来边关,所以才让秦骁替我写信,隐瞒了真相。
与你通信的这一年多时间,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你的才情、你的善良、你的倔强,都深深吸引着我。我无数次幻想,等战事结束,我定要亲自去京城,向你提亲,给你一个风风光光的婚礼,与你共度余生。可如今,这个愿望再也无法实现了。
不要为我太过伤心,你的人生还很长,你值得拥有更好的幸福。我相信,秦骁会代替我,守护在你身边。他是我最信任的兄弟,也是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人。
最后,愿你平安喜乐,万事顺遂。
周临绝笔
读完信,崔晚早已泣不成声。她瘫坐在地上,手中的信纸被泪水浸湿。周围的百姓见此情景,纷纷围过来安慰她。过了许久,崔晚才渐渐平静下来。她站起身,对着陌生人说道:谢谢你,将这封信送到我手中。
陌生人点了点头,不必客气,这是我答应好友的事。说完,他便转身离开了。崔晚紧紧握着手中的信,仿佛那是她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她回到学堂,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一遍又一遍地读着周临的信,回忆着与他书信往来的点点滴滴。
傍晚,秦骁巡逻归来,听说了白天的事。他心中一紧,连忙跑到崔晚的房间。推开门,只见崔晚坐在窗前,眼神空洞地望着远方,手中还紧紧攥着那封信。
晚晚……秦骁轻声唤道。崔晚转过头,看着秦骁,泪水再次夺眶而出。她起身扑进秦骁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秦骁紧紧地抱着她,心中满是心疼与自责。他知道,这封信虽然让崔晚知道了真相,却也让她再次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对不起,晚晚。秦骁轻声说道,当初若不是我答应周将军替他写信,你也不会承受这么多痛苦。崔晚摇了摇头,不怪你,我知道,你们都是为了我好。她抬起头,看着秦骁,这些日子,谢谢你一直陪在我身边。
秦骁看着崔晚泛红的眼眶,心中涌起一股冲动。他想要告诉崔晚,自己对她的感情早已不仅仅是出于对周临的承诺,而是发自内心的喜爱。但话到嘴边,却又咽了回去。他知道,此刻的崔晚还沉浸在失去周临的痛苦中,自己不能在这个时候给她压力。
无论何时,我都会在你身边。秦骁温柔地说道。崔晚靠在秦骁的肩上,心中渐渐平静下来。她知道,虽然周临已经离开了,但她的生活还要继续。而秦骁,也将成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
夜色渐深,月光透过窗户洒在房间里。崔晚和秦骁就这样静静地相拥着,在这寂静的夜晚,他们的心也靠得越来越近。而那封跨越生死的信,也将成为他们之间一段特殊的回忆,见证着那份跨越时空的深情与守护。
第十三章
时光缓缓流淌,周临故乡的梅花又一次绽放。崔晚站在学堂后的梅树下,手中捧着那封珍藏已久的信,静静地伫立着。花瓣飘落,落在她的肩头,宛如一场粉色的雪。
这些日子,她已经渐渐从失去周临的痛苦中走了出来。虽然心中依旧会时常想起他,但那份思念已不再如当初那般撕心裂肺。她明白,周临一定希望她能好好地生活下去。
在想什么秦骁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崔晚转身,看到秦骁身着一身便装,手中拿着一束刚采的梅花。没什么,只是在回忆一些往事。崔晚微笑着说道。
秦骁走到崔晚身边,将梅花递给她,这是我在山上采的,开得正盛,送给你。崔晚接过梅花,闻了闻,真香。谢谢你,秦骁。
秦骁看着崔晚温柔的笑容,心中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冲动。这些日子,他一直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向崔晚表白自己的心意。而此刻,在这梅花树下,他觉得或许就是最好的时候。
晚晚,我有话想对你说。秦骁认真地看着崔晚,眼中满是深情。崔晚察觉到秦骁的异样,心中微微一颤,你说。
秦骁深吸一口气,这些日子,我一直在想,该如何向你表达我的心意。我知道,你心中始终有周临的位置,我也从未想过要取代他。但我对你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是真实的。从第一次在边关见到你,到后来我们一起经历了那么多事,我的心早已不知不觉地被你填满。我想照顾你,保护你,和你一起度过余生。晚晚,你愿意给我一个机会吗
崔晚愣住了,她看着秦骁真诚的眼神,心中五味杂陈。这些日子,她对秦骁的感情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他的陪伴、他的关心、他的守护,都让她感受到了温暖与安心。但她又担心,自己对秦骁的感情,是否只是因为习惯了他的存在,是否是因为周临的缘故。
秦骁,我……崔晚犹豫着,不知该如何回答。秦骁看出了她的犹豫,心中虽然有些失落,但还是强颜欢笑,没关系,我知道这有些突然。你不用急着回答我,慢慢考虑就好。无论结果如何,我都会一直陪在你身边。
崔晚看着秦骁落寞的神情,心中一阵心疼。她伸手握住秦骁的手,秦骁,谢谢你。其实,这些日子,我也一直在思考自己对你的感情。我承认,我对你是有好感的。只是,我害怕自己还没有完全放下过去,会伤害到你。
秦骁心中一喜,紧紧握住崔晚的手,我不怕。我愿意等,等到你完全放下过去,等到你真正接受我的那一天。无论多久,我都愿意。
崔晚看着秦骁坚定的眼神,心中的顾虑渐渐消散。她微微点头,好,那我们就慢慢来。秦骁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将崔晚拥入怀中,太好了,晚晚。我一定会让你幸福的。
在这梅花树下,两人相拥而立,感受着彼此的心跳。远处,女子学堂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为这美好的画面增添了一抹温馨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