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半江芙蓉两心知 > 第一章

第一回
秦淮河畔初逢艳
醉花楼中暗结香
话说江南金陵,秦淮河穿城而过,画舫凌波,灯影摇红,端的是六朝金粉地,十里温柔乡。河沿有座醉花楼,乃金陵头一等的清倌行院,老鸨王妈妈极善调教女儿,所育姑娘皆通文墨,能抚琴唱曲,其中最拔尖的,便是年方二八的柳嫣然。这嫣然生得眉如远黛,目似秋水,鬓边常簪一支白芙蓉,素纱衣上绣着半枝水墨兰花,端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更兼才思敏捷,出口成诗,慕名求见者踏破门槛,她却轻易不肯接客,每日只在楼上临窗作画,或拨弄琵琶,倒像是个落难的书香门第小姐。
这日清明,细雨纷纷,秦淮河上烟波浩渺。醉花楼来了位少年公子,头戴玉冠,身着月白锦袍,腰间悬着半块羊脂玉佩,上刻松雪二字,正是应天府冯氏的公子冯春。冯春年方十九,饱读诗书,素闻嫣然才名,特备了缠头银二十两,欲求一面。
王妈妈见他衣着华贵,忙堆笑迎上:冯公子来得巧,我家嫣然姑娘今早说要赏雨,正独坐听雨轩呢。引着他转过九曲回廊,只见前方水榭之上,垂着湘妃竹帘,帘内隐隐传来琵琶声,弹的是《雨打芭蕉》,声声清越,如珠落玉盘。
冯春整了整衣冠,轻叩朱门:闻得姑娘雅擅音律,小生不揣冒昧,欲求共赏清音。话音未落,琵琶声止,帘栊轻动,露出嫣然半张素脸,鬓边芙蓉沾着雨珠,更显楚楚动人:公子既来听琴,可带得诗囊冯春一愣,笑道:姑娘雅兴,小生恰好新作《清明雨》一首。从袖中取出诗笺,递与嫣然。
嫣然接来细看,见上面写着:烟柳含愁雨带丝,画船听雨客来迟。秦淮河上春波绿,不及卿卿鬓上枝。笔尖微颤,眼波流转:公子诗中‘鬓上枝’,可是指奴家鬓边芙蓉冯春长揖道:姑娘清姿,真如出水芙蓉,令人见之忘俗。
嫣然见他举止有礼,谈吐不俗,心下暗喜,遂命丫鬟开了竹帘,请他入内。听雨轩中陈设雅致,案上摆着端砚徽墨,墙上挂着嫣然自绘的《芙蓉图》,花瓣上题着小楷:不向东风争艳色,独留清气满乾坤。冯春细看画中芙蓉,花瓣上竟隐有水痕,恍若真花带露,惊叹道:姑娘神笔,竟能令草木含情。
二人分宾主坐下,丫鬟奉上清茶。嫣然亲手执壶,见他杯中山茶浮沉,忽然叹道:奴家虽落风尘,却最厌铜臭,今日见公子诗才,方知世上仍有清雅之人。冯春见她眉间隐有愁色,便道:姑娘仙姿,何甘沦落至此
嫣然垂眸拨弄琵琶弦,一声长叹:说来话长。奴家本是苏州书香门第之女,父亲曾为翰林,因直言获罪,家道中落,被人卖至醉花楼。王妈妈怜我幼慧,教我诗书琴画,如今虽列清倌,终究身不由己。话音未落,忽闻楼下喧哗,似是有豪客争闹。
王妈妈匆匆上楼,附耳对嫣然道:扬州盐商吴老爷来了,带了千两白银,说要替姑娘梳拢呢。嫣然脸色一白,手中琵琶差点落地。冯春见状,忙道:妈妈且慢,容小生与吴老爷分说。说罢整衣下楼。
楼下大厅里,吴老爷肥头大耳,正拍着桌子叫嚷:老子有的是钱,今日定要见柳嫣然!冯春上前一揖:吴老爷息怒,嫣然姑娘今日身子不爽,不如改日再访吴老爷上下打量他:你是哪来的酸秀才,敢坏老子的兴抬手便要推搡。
冯春闪过一旁,沉声道:吴老爷若再喧哗,小生只好请巡城御史来评理了。他虽温文,却是应天府冯氏之后,祖上曾掌刑狱,这话一出,吴老爷顿时气焰稍减,嘟囔道:算你狠,老子明日再来!带着随从扬长而去。
王妈妈擦着冷汗过来谢道:多亏冯公子解围,不然这吴老爷难缠得紧。冯春笑道:妈妈客气了,小生明日再来,还望妈妈美言。说罢告辞,回头望听雨轩,见嫣然正倚在栏杆上望他,鬓边芙蓉在雨中轻轻摇曳,恍若仙子临凡。
第二回
芙蓉馆内诉衷肠
翡翠屏前订心约
次日天晴,冯春果然又来醉花楼,这次带了一幅唐寅的《秋风纨扇图》,作为贽见之礼。王妈妈见他如此诚心,便不再阻拦,直接引他上了嫣然的芙蓉馆。
馆内熏着香,案上摆着新折的白芙蓉,插在青瓷瓶中。嫣然身着羽纱衣,正在临摹《洛神赋》,见他进来,搁笔笑道:公子昨日仗义,奴家还未道谢。冯春忙道:姑娘莫要多礼,小生今日带了唐解元的画,愿与姑娘共赏。
展开画卷,但见洛神凌波微步,衣带当风,题款曰:凌波微步袜生尘,谁见当时窈窕身嫣然抚掌叹道:唐解元笔下洛神,竟似为奴家写照。忽又苦笑道:只可惜洛神终能归仙,奴家却困在这烟花之地。
冯春见她眉间愁绪,忽然正色道:姑娘才貌,胜似名门闺秀,小生不才,愿为姑娘赎身,迎归家中,永结百年之好。嫣然一惊,手中茶盏差点跌落:公子说笑了,奴家身为贱籍,怎敢奢望良配
冯春握住她手,触到掌心薄茧:姑娘可知,小生初见你时,便如惊鸿照影,从此魂牵梦绕。家中父母虽严,但若以真情相告,必能求得允准。嫣然望着他眼中诚挚,想起昨日他为自己斥退盐商,又送名画,心下感动,却又踌躇:公子厚爱,奴家岂敢辜负只是……只是王妈妈待我有恩,赎身恐需重金,再说……
话未说完,王妈妈已推门进来,笑道:姑娘莫要为难,冯公子既有心,老身也不好强留。只是这赎身银嘛……伸出五根手指,须得五千两白银,少一两也不成。冯春一愣,五千两虽非巨富之家难以承担,但冯氏乃金陵望族,倒也拿得出,正要应下,却见嫣然向他使眼色。
待王妈妈出去,嫣然叹道:公子莫要轻信,这是王妈妈的试探。她知奴家不愿接客,故出高价吓退俗客,若真有诚意,三千两足矣。冯春笑道:只要能娶姑娘,万两又何妨只是小生需归家与父母商议,三日内必来回话。
嫣然取出自己绣的香囊,上面绣着并蒂芙蓉,递与他:此囊名‘双清’,公子贴身带着,见囊如见奴家。冯春接过,闻得香囊中混着沉水香与芙蓉香,爱不释手:小生定当早日归来,望姑娘安心等候。
冯春归家后,果然向父母提及此事。冯老爷一听要娶青楼女子,拍案大怒:我冯氏乃诗礼传家,岂容娶贱籍为妇此事休提!冯夫人也道:我儿前程似锦,明年便要赴考,若娶了青楼女子,必遭士林耻笑。
冯春急道:嫣然虽落风尘,却冰清玉洁,才学过人,胜似寻常闺阁小姐。爹娘若不许,孩儿宁愿终身不娶!说罢跪下,以头触地。冯老爷气得浑身发抖,却拗不过独子,最后道:也罢,若你能中得举人,为父便允你娶她,否则休想!
原来冯老爷素望子成龙,盼他考取功名,光耀门楣,故以此相激。冯春无奈,只得应下,从此闭门苦读,却每日差书童给嫣然送信,诉说衷肠。
第三回
秋雨梧桐惊别绪
春衫泪血染香囊
却说光阴似箭,转眼入秋,冯春已有月余未到醉花楼。嫣然每日倚窗望河,见画舫来去,却不见心上人的身影,渐渐忧思成疾,茶饭不思。
这日午后,天下着蒙蒙细雨,嫣然正在芙蓉馆中温书,忽见王妈妈领着个中年妇人进来,衣着华贵,举止端庄,正是冯夫人。嫣然慌忙见礼,冯夫人上下打量她,冷冷道:久闻姑娘才名,今日一见,果然不俗。只是我冯家世代簪缨,难容贱籍,还望姑娘自重,莫要耽误我儿功名。
说罢取出一锭黄金,放在桌上:这是百两黄金,姑娘收下,从此与我儿断绝往来。嫣然望着黄金,泪如雨下:夫人错了,奴家与公子两情相悦,并非图财。只是……只是奴家自知身份悬殊,原不该奢望。说罢取出双清香囊,劳夫人将此物交还公子,就说奴家祝他金榜题名,早娶贤妻。
冯夫人见她识趣,脸色稍缓:姑娘果然聪慧,我儿若能迷途知返,也算万幸。说罢接过香囊,转身离去。
嫣然望着冯夫人的背影,忽然一阵眩晕,栽倒在床。丫鬟慌忙请来郎中,诊断为相思成疾,需静心调养。然嫣然心结难解,病情日益加重,每日只是流泪,连最爱的琵琶也不弹了。
再说冯春,这日正在书房苦读,忽见母亲进来,递上香囊:我已见过柳姑娘,她收下黄金,与你断绝往来了。你如今该收心读书,莫要再想那烟花女子。冯春大惊,取过香囊,见上面绣的并蒂芙蓉依然鲜艳,却似染了泪痕,忙问:母亲可是逼她了她如何说
冯夫人道:她自己说不愿耽误你,收下黄金便罢了,你莫要再纠缠。冯春哪里肯信,不顾母亲阻拦,连夜赶往醉花楼。
醉花楼中,嫣然正昏昏沉沉睡着,忽闻窗外有人呼唤:嫣然!嫣然!勉强起身,见冯春站在雨中,衣袍尽湿,脸上流着水,不知是雨是泪。
公子怎的来了嫣然忙让丫鬟开门,冯春冲进来,握住她手:我娘是不是逼你了你怎的收下黄金嫣然摇头:奴家不收,夫人便要烧了醉花楼,连累姐妹们……话未说完,咳嗽不止,手帕上竟染了血丝。
data-fanqie-type=pay_tag>
冯春见她如此憔悴,心疼不已:是我不好,让你受委屈了。明日我便去衙门,替你赎身,哪怕与家中决裂,也要娶你!嫣然忙拦住他:公子莫要冲动,你若与家中决裂,前程尽毁,奴家更难心安。不如……不如等你中了举人,再作计较。
二人相对垂泪,直至天明。冯春离去时,嫣然取下鬓边芙蓉,插在他衣襟上:此花虽谢,犹有余香,望公子莫忘初心。
第四回
金殿传胪惊喜讯
醉花楼里盼归人
冯春赴京赶考,果然高中二甲第五名,授翰林院编修。消息传来,金陵城轰动,冯府张灯结彩,贺客盈门。
冯春却无心应酬,匆匆归家,向父母道:如今孩儿已中进士,望爹娘信守诺言,允我迎娶柳姑娘。冯老爷虽不喜,但有言在先,不便食言,只得道:也罢,你去备下聘礼,择吉日迎娶便是。只是她身为贱籍,需先脱籍从良。
冯春大喜,立即差人去应天府办理脱籍文书,又备下黄金千两,前往醉花楼提亲。王妈妈见他如今贵为翰林,忙不迭奉承:冯大人光临,寒舍蓬荜生辉,嫣然姑娘这几日还念叨您呢。
然进得芙蓉馆,却见室内陈设如故,却不见嫣然身影。王妈妈慌道:大人有所不知,自您去后,嫣然姑娘思念成疾,上个月竟……竟香消玉殒了!
冯春如遭雷击,差点跌倒:胡说!她上月还给我写信,说等我归来!王妈妈取出一个檀木匣:这是姑娘临终前留给您的,说若您高中,便交与您。
打开匣子,里面是半幅未绣完的《双清图》,正是当年的并蒂芙蓉,花瓣上染着点点血痕,旁边放着那方双清香囊,还有一封书信,字迹娟秀
春日初逢,公子以诗相赠,奴家便知遇着知音。虽身落风尘,却幸得公子青眼,纵死无憾。闻公子高中,奴家本应欢喜,奈何病入膏肓,恐难相见。香囊为证,芙蓉为媒,若有来生,愿做公子案头墨,枕边书,永伴左右。
冯春捧着书信,泪如雨下,忽然看见信末题了首绝命诗:芙蓉谢尽水云乡,一瓣心香伴月凉。若问奴家何处去,秦淮河畔柳丝长。
他抱着檀木匣,踉跄着走到秦淮河畔,只见河水悠悠,当年的听雨轩、芙蓉馆,仿佛还在眼前,却再不见那个鬓边簪着白芙蓉的倩影。忽然一阵风过,水面漂来几片芙蓉花瓣,恍若嫣然当年抛落的素帕,带着无限深情,却终究随波逐流,再难寻觅。
第五回
寒江夜渡遇渔火
茅檐陋巷隐芳踪
却说嫣然那日被冯夫人逼得咳血,心灰意冷之下,趁夜逃出醉花楼,踉踉跄跄走到秦淮河畔。但见冷月如钩,波心荡碎,想起与冯春初逢时的诗酒相酬,终成镜花水月,悲从中来,竟投身入水。
河面上漂着半盏残灯,随波逐流。恰有个打渔的渔夫驾着乌篷船经过,见水中有人扑腾,慌忙抛下渔网,将嫣然捞起。这蒋渔年近四十,妻子早逝,独自带着七岁的女儿菱姑度日,为人忠厚老实,见嫣然遍体生凉,鬓间芙蓉已褪成枯色,忙将她抱回船上,生了火盆取暖。
次日醒来,嫣然见自己躺在船舱里,身上盖着补丁摞补丁的青布被,床头坐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正瞪着大眼睛看她:姐姐醒啦!爹爹说你是水芙蓉变的呢!蒋渔端着姜汤进来,搓着手道:姑娘莫怕,小人姓蒋,昨日在河心救了你。你可还记得家住何处
嫣然摸了摸鬓边,芙蓉簪早已失落,想起醉花楼的勾心斗角,冯府的门第之见,长叹一声:奴家本是苏州人,随父来金陵投亲,不想遇着拐子,流落烟花巷。如今亲人皆无,也不愿再回那是非地。说罢落下泪来,若不嫌弃,容奴家在此帮衬,权当报恩。
蒋渔见她生得娇弱,哪像能做粗活的,却见她执意要留,便收拾了间偏厢给她住,又给她取了个假名素心。菱姑欢喜有人作伴,整日缠着素心教她认字,唱小曲。素心见蒋渔每日天不亮便出海打鱼,归来时浑身湿漉,手掌粗糙如树皮,却将最好的鱼肉留给她和菱姑,心中渐生感激。
渔村的日子清苦,却比醉花楼安稳。素心跟着蒋渔学补渔网、晒鱼干,虽常被麻线勒红手指,却笑得比从前真心。某日黄昏,蒋渔背着鱼篓回来,见素心在茅檐下教菱姑念《三字经》,夕照将她身影拉长在泥墙上,鬓角别着朵野茉莉,想起亡妻临终前说的:菱姑没了娘,你若遇着好女子,便续了弦吧。
第六回
柴门共剪西窗烛
渔网同织陇头月
蒋渔出海遇着风浪,归来时发着高热,浑身滚烫。素心慌了神,翻出草药煎了姜汤,整夜守在床头。菱姑缩在角落哭,素心搂着她道:别怕,你爹爹福大命大。亲手替蒋渔擦身,见他背上有道旧疤,足有尺长,想是打渔时被礁石划的,心中又是酸又是疼。
三日后蒋渔退烧,见素心眼下乌青,鬓边竟添了几根白发,讷讷道:累你操心了。素心别过脸去:若没有你,奴家早喂了鱼了。从此两人之间添了层说不出的默契,蒋渔打渔归来,总会带朵野花给素心插鬓;素心缝补衣裳,也总在蒋渔的衣襟上绣朵小浪花。
渔村飘起细雪。素心在灶前熬鱼粥,见蒋渔蹲在门槛上补渔网,菱姑趴在他膝头打盹,
想起去年今日,自己还在醉花楼陪客人赏雪,强颜欢笑,如今却在这茅屋里,守着真正的烟火暖香。蒋大哥,她第一次唤他大哥,等开春,奴家跟你学撑船吧。
蒋渔手一抖,麻线缠住了指尖:你身子弱,海上风硬——话未说完,素心已递来热粥:当年在秦淮河,奴家也常坐船,只是那时的船,载的是胭脂粉,如今的船,载的是鱼和光。火光映着她脸,比当年的白芙蓉更添三分暖意。
第七回
忽闻岸上马蹄急
却见墙头纸燕飞
却说冯春在醉花楼得知嫣然已死,痛不欲生,在秦淮河畔立了座芙蓉亭,亲自撰写碑文,每逢初一十五,必来祭拜。这日他带着书童路过桃叶渡,忽见水面漂着片绣着小浪花的布角,竟与嫣然当年的素纱衣相似。
停船!冯春捞起布片,见边角绣着半朵残荷,针法虽粗,却与嫣然当年的鸳鸯戏水针法暗合。书童道:公子莫不是思恋过甚这粗布衣裳,怎会是柳姑娘的
从此他常出访金陵周边渔村,
听见有渔妇闲聊:对岸蒋老汉家的素心娘子,生得可真像画里的人,听说从前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呢。冯春心头剧震,寻到那座茅屋时,正见素心站在船头,鬓边别着朵野蔷薇,手里牵着个小女孩——
嫣然!他脱口而出,素心浑身一颤,手中的鱼篓扑通掉进水里。菱姑吓得躲到她身后,蒋渔闻声从屋里出来,见冯春衣着华贵,手按竹竿,挡在素心面前:你是何人为何惊吓我娘子
第八回
茅檐下论前尘事
渔灯畔断未了缘
素心望着冯春,泪如雨下。蒋渔见她这般,悄悄拉着菱姑退到门外,留二人说话。
这些年,我遍寻金陵,才知你被王妈妈骗了——冯春抓住她手,我已脱了你的贱籍,父母也松了口,明日便用八抬大轿迎你回家!素心望着他簇新的绣鞋,想起茅屋里补了又补的麻鞋,轻声道:公子,你看这渔村的天,比秦淮河的更蓝;这河里的水,比画舫下的更清。
你忘了我们的‘双清’香囊忘了芙蓉馆的誓言冯春取出檀木匣,里面的香囊仍带着沉水香,却染了岁月的潮气。素心摸了摸鬓边的野蔷薇:那时的奴家,像朵被人插在玉瓶里的芙蓉,看似光鲜,根却烂了。是蒋大哥救了我,让我知道,花长在泥里,才能真正活着。
门外传来菱姑的哭声,蒋渔哄着:菱姑乖,爹爹给你烤小鱼吃。素心望着门缝里透出的火光,忽然握住冯春的手:公子,你看那渔灯,虽暗,却能照亮回家的路。奴家如今,已是渔人的妻,菱姑的娘,这里才是我的家。
冯春望着她眼中的坚定,他松开手,将玉佩放在桌上:也罢,只要你过得好——转身时,见墙上挂着幅新绣的《渔村图》,粗布上绣着乌篷船、渔网、还有鬓边别着野茉莉的女子,落款是素心,比当年的芙蓉图更见生气。
第九回
金樽换得渔樵酒
锦缎裁成补网纱
次日清晨,冯春带着随从再来,却见茅屋门前停着辆板车,蒋渔正在捆扎渔网,素心抱着菱姑,鬓边插着朵他从未见过的野花。
这是给你们的。冯春递上一箱白银,置艘新船,换间砖房。蒋渔要推拒,素心却接了:大哥收下吧,就当是给菱姑要的。转头对冯春笑道:公子可知,奴家昨日教菱姑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她却指着渔网说‘这网夭夭,能捕月华’。
冯春望着素心说起菱姑时眼里的光,有些缘分,就像这渔网,看似粗糙,却能网住最真的日子。他从袖中取出半幅《双清图》,当年的血痕已淡,却多了几行小楷:前尘如浪,新日生晖,愿公子得遇良人,共赴青云。
临走时,素心送他到渡口,忽见水中漂着两朵芙蓉,一朵白,一朵野,随波逐流,却各自绽放。冯春忽然笑道:当年在听雨轩,我说你是出水芙蓉,如今才知,芙蓉长在泥里,才是真国色。
江风拂过,素心鬓边的野花轻轻摇曳,她望着冯春的画舫渐渐远去,转身看见蒋渔正抱着菱姑向她招手,茅屋顶上升起袅袅炊烟,混着烤鱼的香气。想起昨夜蒋渔说的:明日教你认星星吧,海上的星星,比城里的亮堂。
是的,亮堂多了。她摸了摸腰间的渔刀,那是蒋渔送她的定情信物,虽不及玉扇坠精美,却比任何珠宝都更暖手。远处传来菱姑的歌声,跑调的《采菱曲》里,混着浪花拍打船板的声响,这才是她想要的,实实在在的日子——像渔网里的月光,像灶膛里的火星,像鬓边永不凋零的野蔷薇。
第九回
渔灯摇碎三更梦
锦字织残半幅愁
自冯春知晓素心下落,每隔三五日便乘舟来访,船头总泊着新采的白芙蓉,插在粗陶罐里,倒比当年醉花楼的青瓷瓶更添野趣。蒋渔虽讷于言辞,却总默默添副碗筷,看他教菱姑念《千家诗》,看他替素心修补被礁石划破的渔网,针脚细密如他从前写小楷。
这日暴雨倾盆,冯春的画舫被风浪阻在渡口,不得已借宿茅屋。素心将唯一的竹床让与他,自己和蒋渔挤在矮榻上,听着雨点敲打茅檐,像极了当年秦淮河的夜。菱姑早已睡熟,蜷在冯春脚边,怀里抱着他送的绢制芙蓉花。
公子的手,该握羊毫,不该碰渔网。素心见他指尖磨出红痕,忍不住取出药膏。冯春忽然抓住她手腕,触到那道被渔刀划出的浅疤
矮榻传来蒋渔的翻身声,素心慌忙抽手,药膏蹭在冯春袖口:蒋大哥明日要赶早潮,公子早些歇吧。转身时,鬓边木簪勾住他衣襟,那是她亲手替蒋渔刻的
第十回
潮头立尽千帆影
渡口归来两鬓霜
蒋渔出海遇着台风,两日未归。素心抱着菱姑站在礁石上,望着翻涌的浪头,看见冯春挽着裤脚跑来,衣摆沾满海草:我雇了三艘船去找——话未说完,便见远处水面漂着顶破斗笠,正是蒋渔常用的那顶。
素心腿一软跪倒在沙滩,冯春扶住她,触手一片冰凉:别慌,蒋大哥水性好,当年能从鬼门关救回你,定能平安归来。说着解下自己的裘衣给她披上
直到月上中天,才见蒋渔的乌篷船歪歪斜斜靠岸,船板裂了道缝,他肩头还缠着止血的海草。素心扑过去抱住他,闻到浓重的鱼腥味混着血腥气,冯春默默转身,替他们拴好船缆,看见蒋渔后背的旧疤上又添新伤,像道永远织补不全的渔网。
第十一回
药炉烟里论前盟
织机声中理乱丝
蒋渔养伤期间,冯春日日来送药材,还亲自煎药,砂锅咕嘟声里,常说起当年在芙蓉馆听她弹《凤求凰》的旧事。素心低头织网,听他念:‘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那时总以为清扬是眼波,如今才知,是渔女晒网时,鬓角沾着的盐晶。
公子总说这些文绉绉的话,蒋渔忽然开口,嗓音像浸了海水,当年在河心捞起她时,她睫毛上凝着水珠,倒像条濒死的鱼。他粗糙的手掌抚过素心手背,可鱼若归了海,便不该再惦记岸上的花。
素心织错了线,渔网出现个窟窿。冯春伸手要补,蒋渔却按住他手:大人的手,该握朝笏,不是渔网。两人四目相对,像两柄交叠的渔叉,虽无锋芒,却在咸涩的海风里,绞紧了素心的衣角。
第十二回
雪夜围炉说旧事
梅枝照影动新愁
渔村落了少见的大雪。冯春带来江南的松墨和蜀锦,素心却用蜀锦裁了渔网的补丁,针脚歪歪扭扭绣着梅花:渔村的雪,比金陵的大,却比醉花楼的暖。
蒋渔蹲在灶前烤糍粑道:那年你在茅檐下教菱姑念‘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她却指着你说‘伊人在灶旁,糍粑喷喷香’。冯春听罢笑出声,看见素心耳尖发红。
夜深时,冯春要告辞,素心忽然取出双清香囊:公子若不嫌弃,收下这个吧。香囊上的并蒂芙蓉已褪成浅灰,却多了行新绣的小字:海有舟可渡,山有路可行。蒋渔望着她指尖的针眼,忽然起身替冯春拢好斗篷,雪片落在他发间,像撒了把碎银。
第十三回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冯春接到朝廷调令,将赴杭州任职。他特意绕路渔村,见素心正在教菱姑辨认贝壳,蒋渔在修补冯春上次送来的铜漏——那是他从金陵带来的,说渔村的时辰,该听得见潮起潮落。
此去杭州,水路要过七里泷,冯春递上个锦囊,里面是治晕船的药方,还有……他望着素心鬓边新插的贝壳簪,还有幅未完成的《双清图》,等你绣完最后一瓣芙蓉,我便……
蒋渔忽然扛起渔网:潮要来了,我去下网。菱姑追着他跑,素心望着两人的背影,忽然对冯春道:公子可记得,当年在秦淮河,你说‘枝头犹有未开人’如今奴家才懂,花开两朵,各有归处。
冯春望着她腕上同时戴着的玉扇坠和渔刀,忽然轻笑:也好,这样的你,比画里的更鲜活。转身时,春风掀起他的衣摆,露出里面绣着小浪花的里子——那是素心趁他午睡时缝的,说海上的风,能捎来渔村的消息。
第十四回
三春去后诸芳尽
各自须寻各自门
送行的渡口,冯春的官船扯起白帆。素心想起多年前,自己在醉花楼抛落的素帕,想起蒋渔救她时掌心的茧,想起冯春为她点朱砂的手。两种温度,在她心头织成张网,网住了秦淮河的月,网住了渔村的星,也网住了自己不再漂泊的魂。
素心!蒋渔的呼唤从远处传来,带着菱姑的笑声。她转身看见他站在礁石上,手里举着刚捞起的花蛤,在阳光下闪着珍珠般的光。冯春的船渐渐远去,船尾留下的水痕,终将被新的浪花抚平。
这世间情事,原如织网,断了的线头可以再接,破了的窟窿可以再补,重要的是,握网的手是否温暖,看网的眼是否清亮。当蒋渔将花蛤塞进她竹篮,当菱姑缠着她要听新的故事,她知道,有些拉扯,终将在日复一日的晨光与暮色中,织就最适合自己的那幅图——半是芙蓉半是浪,半是墨香半是盐。
第十五回
渔村新涨三分水
茅舍初添绕膝欢
却说素心与蒋渔成婚三载,膝下已有一子,取名菱生,取生于菱花绽放时之意。那孩子生得虎头虎脑,左眼像蒋渔般明亮,右眼却似素心般含水,周岁抓周时,一手攥着蒋渔的渔哨,一手揪着冯春的毛笔,惹得满座哄笑。冯春虽未娶亲,却常往渔村跑,每次来必带笔墨纸砚,说要从小养这孩子的书卷气,蒋渔则笑他酸儒,转头便教菱生认渔网的结法。
冯春从金陵归来,带了匹月白细绢,说是给素心裁衣裳的。素心却将绢布剪成两半,一半给菱生做了肚兜,绣着歪歪扭扭的小鱼,另一半缝了个笔袋,送给冯春:公子整日说要教菱生写‘天地玄黄’,先把笔管收好吧。
第十六回
夜课渔歌相和处
晨炊墨影共辉时
渔村的夏夜,常能看见这样的景象:蒋渔坐在门槛上修补渔网,菱生趴在他膝头数绳结;素心在灶前熬鱼粥,火光映着冯春教她念《诗经》,念到关关雎鸠时,蒋渔忽然插口:雎鸠鸟成双,倒像你俩念书的模样。素心抄起锅铲要打,却见冯春笑得咳呛,菱生跟着学舌:雎鸠鸟,打鱼忙!惹得满屋子都是笑。
秋雨连绵的傍晚,冯春教菱生写渔字,孩子握笔不稳,墨点溅在素心衣襟上。蒋渔从里屋取出晒干的芙蓉花瓣,研成粉替她染衣,淡淡粉色落在墨点旁,倒像幅天成的水墨画。当年在醉花楼,奴家最盼着公子来教诗,素心望着冯春教孩子握笔的手,比蒋渔的手白上许多,却同样温暖,如今倒好,连孩子都跟着沾光。
第十七回
三春茶饭融霜雪
半世浮沉共酒卮
冯春带来坛金陵名酒玉壶春,说要庆祝菱生开蒙。蒋渔摸出珍藏的海味干货,三人围坐在火塘边,看菱生抱着冯春送的《千字文》打瞌睡。那年在芙蓉馆,我总以为爱情要像烟花般绚烂,素心抿了口酒,看火光在蒋渔的疤上跳动,如今才懂,是这火塘的暖,是渔网的潮,是孩子的笑。
冯春从袖中取出幅画,正是素心在渔村的日常:她背着竹篓采野菜,鬓边别着野茉莉;蒋渔站在船头撒网,菱生趴在船舷上看浪花;远处泊着冯春的画舫,船尾飘着半面绣着芙蓉的旗子。尚未题款,冯春望着素心发亮的眼睛,你说,该叫《三春图》,还是《共潮生》
蒋渔往火塘添了把海草,腾起的青烟里带着咸涩:管他什么图,能下酒便是好图。说着给冯春斟酒,两个男人的手在陶盏旁相碰,像两艘在海上相遇的船,虽航向不同,却共享过同一片月光。
第十八回
雪夜惊风摧旧梦
晨光照影筑新巢
腊月里突遭寒潮,蒋渔出海时船舵断裂,虽捡回条命,却落下腿疾。冯春得知后,竟辞去官职,在渔村盖了间砖房,说朝中多一庸官无妨,渔村少一夫子却误了菱生。素心摸着他递来的地契,见户主写着蒋渔、柳素心、冯春并列,鼻尖一酸:公子何苦……
当年在秦淮河,你抛给我半幅素帕,冯春替她拢好披风,看蒋渔在新屋前教菱生堆雪人,如今我还给你整座渔村,不好么新屋的窗棂上,素心亲手糊了芙蓉花样的窗纸,风吹过时,与蒋渔补网的动作相映成趣,倒像幅会动的画。
菱生在雪地里摔了跤,哭着扑向素心,却被冯春抱起,用袖子擦眼泪:小男子汉不哭,你爹爹说,海水咸,泪水也咸,不如把眼泪攒起来,换条大鱼。蒋渔听见,从怀里摸出颗光滑的鹅卵石,正是菱生昨日丢了的宝贝,孩子破涕为笑,笑声惊飞了檐角的寒鸦。
第十九回
碧海青天同一色
白鸥红蓼自双飞
三年后,渔村外的芦苇荡里,常可见到这样的场景:素心带着菱生采菱,蒋渔撑着新制的乌篷船,冯春坐在船头读书,偶尔抬头,看阳光穿过芦苇叶,在素心鬓边织出金网。公子看什么素心递上刚采的菱角,鲜嫩的绿汁染在指尖。
看你鬓边的菱花,比当年的芙蓉更艳。冯春接过菱角,忽然发现素心的发间,不知何时别了枚玉簪——正是当年他送的那支,与蒋渔刻的木簪并排,在风里轻轻摇晃。
远处传来商船的号角,冯春的家人又在催他娶妻,他却只是笑,指着船头的渔网:你们看,这网能捕鱼虾,能兜月光,能网住菱生的笑声,还要娶什么妻蒋渔低头补着网眼,忽然道:明日教你撑船吧,省得总晕船。两个男人相视而笑,惊起苇丛中的白鸥,双双向海天相接处飞去。
素心望着他们,想起多年前的醉花楼,想起秦淮河的灯影,想起渔村的第一盏渔火。原来这世间最难得的,不是愿得一心人,而是三人共此灯——蒋渔的粗粝手掌,冯春的温润墨香,菱生的稚子笑闹,在时光里酿成最醇厚的酒,让她的余生,既有渔舟唱晚的踏实,又有诗书相伴的清辉。
暮色漫来时,三人一船缓缓靠岸,菱生举着刚捕的小鱼,嚷着要给爹爹们下酒。素心看着蒋渔替冯春拍去衣上的芦苇絮,看着冯春替蒋渔揉按发疼的膝盖,忽然明白,有些情分,早已超越了男女之爱,是岁月织就的网,是时光酿成的酒,是无论潮起潮落,都稳稳托住彼此的岸。
金陵柳氏女嫣然,本系书香闺秀,因罹家难,误落烟花之地。姿若芙蓉承露,才比谢女咏絮,逢应天冯生春,以诗笺订盟,以香囊寄心,原拟双清共守,不意门第相妨,风波陡起。既而投江遇救,为渔夫蒋渔所拯,更名素心,隐于渔村茅舍,织网补衣,渐谙烟火真味。
冯生情痴,遍寻江海,终得重逢,见其鬓边野茉代芙蓉,掌心粗茧换丹蔻,虽痛彻前盟,却喜得安然。蒋渔讷于言辞,而胸藏暖日,渔网为笺,渔火作墨,默默织就半生安稳。于是三檐共烛,两桨同波:朝则冯生课子《千文》,蒋渔理网滩头;暮则素心调和羹汤,三人围炉话旧。秦淮河灯影与渔村潮声相和,文人墨香共渔夫盐味同酿,竟成一段芙蓉开两色,双网共潮生之奇谭。
其间或有雨打芭蕉之愁,雪压茅檐之困,然菱姑笑闹于侧,稚子绕膝于前,终化百炼钢为绕指柔。盖闻情之所钟,不限雅俗;缘之所系,岂论贵贱看他墨笔补网、渔刀裁诗,共织人间最真滋味——不过是粗茶淡饭里的三分暖,细语长夜里的两心知,于时光深处,酿成一阙不落的《渔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