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你为什么要谋反
谋反是为了自救,自救必然冒犯根源。
……
承乾。
请陛下称太子。
父亲,我已经不是太子了。
第一章
齐王谋反案
我这是又活了一次,死于黔州后,我一直想不明白自己的父亲为什么会这么对自己。
直到忽然想到,身为太子,身为长子,在失去母亲的那一刻自己也同样失去了父亲。
想明白这些事情时,我的灵魂已经在黔州上空飘了上百年。
此时正值贞观十七年二月二十,距离齐王李祐谋反只有十余天了。
一切还来得及。
太子殿下,侯军集前来议事。
我差点忘了,前世我一步步走向绝境,少不了这些猪队友的推波助澜。
侯军集刚进来坐下,还没有喝茶并单刀直入的说起齐王李祐在封地招兵买马的事情,并且鼓励我开始召集人手,以免失了先机。
我并没有恼怒,侯军集虽然没有什么政治智慧却对我忠心耿耿,我现在正缺少人手,不能失去这位武将。
侯卿,此事我早已有了主意。
只是此事重要,我只能托付于侯卿。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事成之后我必记你一功。
侯军集急忙走上前,我伏身贴耳告诉他我的计划,并且下达命令。
第一步就是杀掉一切齐王谋反案和我有关联的人物。尤其是如东宫侍卫纥干承基这样的人,还有和东宫有关联的李元昌心腹。
上一世,就是这一些人告发我要谋反,让我还未行动就被叫入宫。重来一世第一个除掉了必是这些人。
第二步,找到我们的人告发齐王,只有这样,我才能在在齐王谋反案中赢得先机。
第三步,只有交给自己的另外一个心腹做才有可能,杜荷,尚城阳公主的次子,身份高贵,最有可能拉拢上一世被李世民派去平叛的李勣,和还未因功升迁的杜行敏。
上一世李世民派世民派李勣率军镇压,未至齐州,杜行敏已擒获李祐。李祐被押回长安后贬为庶人,赐死;同党44人处决,杜行敏因功升迁至齐州。想来李祐也是和自己一样受了挑唆,玄武门事变比自己预想中还要深远,或许自己可以拿这一件事作文章。
舅舅阴弘智鼓动李祐招募武士以自保,暗示效仿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并引荐燕弘亮等江湖人士,为谋反埋下伏笔。最后李祐谋反案事发后,引发了我对于兄弟夺嫡的恐慌,其评论谋反的言论更是暴露我的政变计划,最终导致被废黜,间接促成了晋王李治继位。
侯军集疑惑一向一声不吭的我为何今日竟然能事无巨细的安排,心狠手辣样子和一向的仁君形象大相径庭。但是还是为我的转变而高兴。
侯军集因为在平叛高句丽一案中,大肆抢夺珠宝,后又独吞战利品,遭到弹劾,被李世民斥责,由此生怨。胸无点墨,却喜钱财权势,现在算是对我最忠诚的合作伙伴。
齐王李祐很快被押回长安。
朝堂上,大臣们大多建议李祐赐死。
宝座上,李世民的眼色痛苦,但更多的愤怒……
齐王李祐,自今日起贬卫为庶人,赐自尽。
群臣跪地,一旁肃静。
不可。
我急忙出声,声音洪亮,打破了一片寂静,所有人的眼神都看向我,却不敢出声,只是头更低了。
李世民,我的父皇看向我。我读不懂他的眼神却不得不直面他。
齐王李祐谋反,事出有因,乃是外戚阴弘智鼓动招募武士,效仿玄武门之变。
我的声音穿透朝堂,李世民愤怒的看着我。
太子是在怪我吗玄武门事件对李世民来说是禁忌,无人敢提,此事我不仅提了还是当着群臣的面。
难道太子与齐王谋反案有关李世民质问。
臣不敢,更与齐王谋反案无关。
只是臣不知,是该,子不类父,还是兄弟成为皇权的牺牲品。
我跪在李祐的身边,李祐陷入绝境人早已麻木,就连群臣审问也只回以嘲笑,此时我的求情是他最后的救赎,牵动了他一直紧绷的心。
父皇,不可,太子为齐王求情必事出有因,需详查。此时魏王李泰出声。李泰心中暗自欢喜,李承乾这个蠢货竟然敢为谋反案求情,此局与我有利。
李世民看了眼一向宠爱的二儿子魏王李泰,闪过一丝异样的情绪。
我在台下看着两人眼波流动,一股幽冷的情绪浮现,母后,自从你死后我失去了母亲,也失去了父亲。
李泰后期去子传弟的话语激起了李世民对权谋的警觉,最终明白李泰的心狠手辣,最终惨遭流放。
现在让李世民发觉李泰的本性,不知道李世民会作何感想。
立政殿。
李世民看向我,你身为太子,却为谋反的李祐求情。
若是个个皇子都如此效仿,我看你这个太子也不用当了。
我早就知道了李世民早起了废太子的心思,只是碍于长孙皇后才迟迟未下决断。
立嫡立长或立贤,对我又有什么影响。
我身为太子已经十七年了,在太子之位上,我做错过什么我跪在地上问,仿佛寻求一线希望。
应该没有。李世民开口,只是声音比从前小了很多。
我又问:在太子之位上文贪图过什么
应该没有。李世民再次道,声音又再次小了很多,眼神中闪过一丝疑惑和怀疑。
我对得起太子之位。陛下万岁之后我会是昏君吗我再次问,我被他的眼神刺痛,这对我来说就是不被信任。
李世民再次愤怒:我担心的正是这个。
陛下是因为我处理朝政而当心我一遍问着上一世问过的话。
你处理朝政尚好。
那陛下是担心我的品格
对。
你担心错了,十七年来我性格未改,十七年来你认为我处理朝政尚好,十七年来难道还不能证明我的品德不会影响我处理朝政嘛。
我知道,废太子是早晚的事,父亲。
我起身,一步步离开,跪了太久,双腿有些麻木,又有些跛脚,走起来有些不稳,但是我还是沿着余晖一步步往前走。
李世民在身后看着这个儿子,或许是察觉了这个儿子也不容易,最终任由李承乾离开。
回到太子府,我不敢轻举妄动,更不能随意见杜荷等人,我知道我的父亲已经寻不回来了。
齐王谋反案中最得利的就是杜荷,此事皇帝必然会注意我的行踪,我唯一能见到也只有侯军集。
侯军集有些恼怒,问我为什么会保下齐王李祐。
侯卿觉得我现在最大的敌人是谁
自然是魏王,魏王深得陛下宠爱,更是赐居武德殿,又有长孙无忌等人的支持,不可小觑。侯军集思考一番说道。
既然我们的对手不是魏王,我又为什么不能给齐王求情,难道侯卿觉得陛下会因为我给齐王求情而废太子
侯军集不语,我突然感到一阵落寞,为什么就连侯军集这样的粗人都懂的道理,陛下会不懂,溺爱魏王,打压太子,世上竟有这样做父亲的人。
做皇帝难,做太子更难。
不久,齐王谋反案,李世民终于做了最后决断,外戚阴家满门抄斩,齐王李祐贬为庶人,流放黔州。
流放黔州是我上书的,黔州穷苦,天高皇帝远,流放黔州方能让李世民安心。
五弟,黔州穷苦,这是我吩咐太医给你配的一些药草。送别时唯有我一人前来。
这似乎打动了李祐,生在皇家,一抹温情总会被格外珍视,有时候甚至能救下自己,母后于我就是如此。
李祐哭着说。多谢大哥,从前对你多有不解,如今……多谢。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五弟切莫放弃自己。
第二章
示弱
上一世在黔州,当地的大夫给我找过巫蛊师,用蛊虫来治病,可当时我已经病入膏肓,心病难医,最后抑郁而终。
data-fanqie-type=pay_tag>
这一世,我再次寻得蛊虫。
我像是安排后事一般躺在床上吩咐:若是我死了,你们知道怎么说吗
会太子,臣知道。
太子如从前长孙皇后的脉象一般,沉的厉害,恐怕……
府医战战兢兢的回答。
太子妃苏氏带着两个孩子跪在我榻前,从前我与太子妃苏氏也是恩爱非常,直到我越来越承受不住压力,想要逃避现实。
在黔州,是苏氏和两个孩子陪我度过了最后的时光,我李承乾一生要说对不起谁,唯有发妻苏氏和李厥李象两个孩子。
我死后,你们就带着两个孩子入宫求皇帝扶养照顾。
太子放心,你死后我绝不会独活,只是苦了这两个孩子。
发妻苏氏的话语让我冰冷的心慢慢融化,但我只是装病,不会死,现在可不能让白白死去。
于是我转念说道:我死后,有许多事情要处理,还要你多操劳。
一是安抚好两个孩子,父皇重血脉亲缘必不会牵累厥儿象儿,你好好扶养他们长大。
魏王李泰,于我多有矛盾,我死后恐你们多受他的刁难,不如前去黔州投靠齐王李祐。
切不可寻死。
我现在病体缠身,不要禀报陛下,免得他担心。
死后一切从简,就葬在母后身边……
第一天未上朝,李世民好像没有注意到我。
第二天,魏王道:陛下,大哥身为太子怎能荒于朝政,如今就连朝也不上了。
回陛下,太子休了病假。
太子病了,休息一两天也是好的。嘴上是这么说,李世民心里不免有些不满,作为千古一帝,自己这辈子都没有休息过几天。
第三天,太子还未上朝。魏王李泰又是一阵讥讽。
李世民对我更加不满,但是还是送来补品到太子府。
第四天,太子又没有上朝,李世民派太医前去。
太子府满府素白,明显是人之将死。
太子妃苏氏和两个孩子身着素白,太医把脉一看,脉象沉的厉害。
太子府医急忙道:臣看太子脸色和脉象与从前长孙皇后别无二致,不知两位太医如何看……
细细想来,从前长孙皇后临死前的脉象也是这般。
两个太医,十万火急上马车求见皇帝。
陛下,太子恐没有几天了……
话毕,所有侍女侍卫太医都跪在地上。
承乾,怎么可能,前几天他还好好的。
不对他已经好几天没有上朝了。
张太医,承乾到底如何了
回陛下,太子脉象沉而又沉,与从前长孙皇后别无二致,恐怕就这几天了,还请皇帝去见太子最后一面。
回陛下,太子已经交代了后事。
太子府侍卫跪在地上。
李世民突然瘫软落地,回想起最近太子承乾的种种忤逆之举,似乎有了解释。
太子府。
皇帝不知道多久没有踏入,眼前满目素白,一片哭声,皇帝的眼眶也不湿润了几分。
承乾,承乾,父皇来了。
皇帝久久未能叫醒。
皇帝看着骨瘦如柴的太子,似乎几天未见她,变了一个人一般,从前圆润的脸,现在似乎只有额头眉眼与亡妻还有五分相似。
随着太医施针,我逐渐睁开眼睛。
父皇……
我又改口:不,陛下……
李世民内心复杂,自己到底是伤了孩子的心。
我辜负了母亲,她托举我成为太子,玄武门之变中守着我……。
父皇,我死后请照顾好厥儿,象儿,发妻苏氏……
父皇保重,我先去找母后了……
我失去气息,再也提不起一点力气。
太医,太医……
一片慌乱后,李世民道:太子如何了。
药石无医
太子乃是心衰力竭,太子正值壮年,本不该由此脉象,却也血气两亏,实在是束手难测,如今之计只能用人参等补药吊着,不知能否慢慢好转。
人参,人参……
回陛下,人参已经没有了。
堂堂太子府,竟然连人参也没有了,你们这些人生干什么吃的。李世民怒骂。
太子妃苏氏道:回避下,太子府的人参已经悉数被太子拿去慈善堂救济孩子了,太子说那些孩子早年悲惨食不饱腹,现在遇上风寒格外容易夭折,故而拿去用了。
皇帝怅然若失,难道十七年来,自己真的看错了吗如今皇子有谁能做到这样,太子这样做不算仁德吗
皇帝守了一日,太子仍然没有好转,皇帝还是第一次在太子府过夜。
没想到太子府竟然朴素至此,地面多年未修,窗帘,床幔已经是多年旧物,一碰就懒。
李世民想到那群臣子天天参太子奢华,就觉得愤怒,找机会必须收拾这群臣子。
次日,程曦初见,皇帝就起了。
用了一夜参汤,太子仍然气若游丝。
太子妃苏氏,已经开始操办起了,太子死后的一切事宜。
皇帝守在榻前,闭目休息,却被吵醒了。
外面吵吵闹闹,成何体统
回陛下,太子妃正在收拾遣散家眷,收拾府中细软。
放肆,太子还未薨,太子妃竟然敢收拾细软,让她进来。
陛下。太子妃苏氏跪在地上,背很直,头却低着。
抬起头来,回答朕,为何收拾府中细软。
太子交代过,若是不幸离世,陛下或许会善待厥儿象儿,但殿下与魏王矛盾甚多,恐魏王刁难,遂让我带着厥儿象儿前去黔州投奔李祐。
李世民嗤笑,挥了挥手,让苏氏退下。
难道。所有人都觉得自己会传位于魏王吗难道青鸟魏王真的会那么心狠手辣吗
不会,青雀心宽体胖,内心仁厚不是吗
难道他以前都装的
李世民发现好似所有,都慢慢脱离了自己的最初想法,或者控制。
难道自己真的错了。
玄武门之变,子不类父,子类父
立政殿。
青雀,太子恐怕不久于人世。
若是你继位,你会如何对你的兄弟们
李世民看似无意的问,内心却十分在乎。
父皇放心,等我继位,我就杀了我的孩子,传位于稚奴(李治)。魏王笑嘻嘻的回答,似乎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李世民警觉的看了眼笑嘻嘻的魏王,不由得后怕。
第三章
示仁
已经一个月了,我躺在床上,喝下一碗面汤,好久没有吃饱了,这一个月自己可谓形若削骨。
随着病情慢慢好转,李世民大喜,赏赐了。许多东西,但因为现在装出来的虚弱样子还不足以上朝,所以李世民特意许我不必上朝,在东宫修养即可。
在外人看来是皇帝彻底让我走出皇权争夺的中心,在我看来这正是我的一线生机。
上一世,我因为齐王案发,陷入夺嫡的恐慌,联合汉王李元昌、侯军集,杜荷等人谋反,汉王李元昌爱好骑射,我与他也正是因为骑射认识,再加上汉王不满李世民限制宗室的权利,所以一直对我暗中支持。最后李世民还是杀了自己的兄弟,李元昌。
后魏王李泰暗中威胁李治,并且让李治承认与汉王李元昌谋反案有关,李治不堪重负,选择向李世民告状,最后李泰被流放。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最后,李治当上了皇帝,我目睹了改唐为周的荒谬,也目睹大唐一场自上而下的溃烂。
汉王李元昌踏入太子府,如同踏入一个空旷干净的平民之家。
从前汉王前来,太子都会布置些骑射投壶的娱乐,又或是突厥伶人,今天却只有一场棋局。
汉王有些不满,自己从小确实也学过围棋,不过心静不下来,总是想着外面的金戈铁马,所以棋艺并不好,许久不下,已经有些生疏了。
太子何意。这局棋的本意不在棋盘上,所以汉王只是随意落了一颗。
王叔以为贞观之治还能持续多久这句话的另外一个意思不就是大逆不道的问李世民还能活多久。
陛下虽然年迈,但贞观之治再持续八年十年不难。李元昌突然觉得李世民对太子的评价忤逆这两字很合适。
那王叔以为,八年十年后,继位的是太子,还是魏王,又或者晋王。我拿起一颗棋子下在唯一的空位上,一圈黑子正好把那枚白子围住。
晋王。李元昌的手微微颤抖。
所有人都忘了还有一个晋王,也是长孙皇后的孩子,从小养在陛下身边。
若说宠爱,李世民对那个孩子不宠爱呢
因为杜荷在齐王谋反案中拉拢了关键人物,现在可以开始拉晋王李治进来了。
武德殿。
魏王。
属下拿到了晋王和齐王谋反案有关的证据。
李泰暗自大笑,可谓是天助我也。在魏王看来,太子已经药石无医,被废是迟早的事。
早晚太子之位对于李泰来说好像早已经坐稳,可是当上太子之后呢
那敌人只剩下晋王李治了。
自己好不容易夺嫡成功,又被夺嫡了。岂不是得不偿失。
若是能把风险早早扼杀在摇篮中。
太子,魏王已经多次解除晋王了。
剩下这件事只能拜托王叔和侯卿了。
李元昌和侯军集对于这样的事一向不擅长,但汉王一干门客可不是吃素的。
很快太子被魏王毒害的消息在京城悄然流转。
慢慢传到了李治耳朵里。
李治夜不能寐,最终选择告发魏王。
青雀,你怎么能威胁晋王李世民这一瞬间觉得魏王蠢如猪。这么明晃晃的威胁,又能让李治能走到自己面前告状。
父皇,冤枉啊,父皇。魏王李泰知道事情败露,现在只能祈求李世民看在亡日的宠爱上,不与自己计较这件事。
一旦被李世民盯上,李世民从前装作看不见李泰的另一面就再也无所遁形,笼络权贵官员,尤其是集结党羽房遗爱、杜楚客等人屡次上书弹劾太子。昔日的打压弹劾文章,变成一根根利刺刺入自己。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泰被降为顺阳王,流放均州郧乡县。
我喝了一口热面汤,历史还是一样的,只是我豁出性命留在长安了。
贞观十八年,我屡次上表,请求退位让于晋王。被斥责,后李世民怜惜我的病体,又送来好些珍贵之物。
贞观十九年,我再次上表钱,请求让位于晋王。
李世民没有明说,但是加封晋王,封地多达二十二州,与从前魏王的封底一样。
贞观二十年,我再次上表,请求让位于晋王。
李世民没有立即废黜我的太子之位,只是告诉我若是我今年挺不过去,会在晋王继位前加封我为孝贤皇帝。
我知道我不能再等了,这期间京城发生的所有事情,都以不同的声音传到李泰耳朵里。我知道李世民会思念李泰,会心疼远在异地的孩子。我顺势提议复封李泰。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李泰复封濮王,但仍然远离权力中心。
我告诉皇帝,想在死之前再见见自己这位一母同胞的弟弟,只是身体不宜奔波,请求能把李泰接回长安。
濮王府。
大哥为什么这么做。李泰问他的门客。
可自从李泰离开长安后,昔日的门客大多被处罚赐死,剩下的也是能逃就逃。
他在郧乡遇到的门客,都是我安排的。
濮王可知,什么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或许是太子早已察觉晋王的恶毒心思,才想帮助殿下。门客循循善诱。
李泰似乎也反应了过来,该死的晋王,当初就应该一剑杀了他。
殿下,想想是谁去告发陛下的让殿下离开长安的。
晋王李治。
殿下再想想,太子去世后谁最有可能继承皇位。
晋王。
很快,接李泰回京的圣旨就到了。
李泰还是不能相信,自己这位大哥就要死了。
若是李治继位,就凭自己曾经私下威胁过他,就不会让自己好过。
现在只能求
自己这位大哥再活几天,或许自己还能和李治再争一争。
第四章
李泰再回长安
这几年皇帝越来越老了,我也越来越演不下去。
嗜血蛊是实实在在的每天吸我的精气血,我确实没有本事,只能以性命寿命搏出一丝生机,否则如何瞒过一群又一群的太医。好在李世民不信巫蛊之术,否则很容易查出来。
这几年,我试图接触长孙无忌,可似乎他看不上我这样的病体。
倒是我的老师张玄素对我大为改观,意识到我的善心和太子府的简朴后,多次上书李世民称我是一位明君,称得上仁德。
李泰快马加鞭,很快就到了长安。
人未到,哭声就传了过来。我有些惊讶,李泰刚回到长安第一个去见的不是李世民,而是我,看来给他的那些门客起了大用。
大哥。李泰跪在榻前。
青雀,你似乎瘦了。自从离开长安后,李泰整日纵酒,还胖了不少,但是我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
也黑了很多,吃了很多苦吧。李泰确实黑了很多,看来不是他应该不喜欢异乡的气候。
大哥。李泰听了我的话似乎格外委屈。
我要是死了,你也不要和晋王争了,省的和我落得一样的下场。
好好在父皇面前尽孝,安度晚年。
李泰越发觉得从前自己下毒害太子的事情,主谋就是晋王,一定是晋王下毒害了太子,再陷害自己。
大哥,我不服。我宁愿是你,你好歹是太子,他稚奴算什么
不等李泰说完,我又昏死了过去。
大哥这是怎么了你们这些庸医。李泰愤怒不已。
回殿下,太子明天只能清醒一个时辰左右就会昏睡。
听说你快到长安了,已经等了许久了。
李泰听到太医的回答,越发加深了对我的信任。
李世民显然很吃李泰甜言蜜语的那一套,但是李泰不会是晋王李治的对手。
李泰回长安一个月后,我上表皇帝道李泰修著<<括地志>>有功,并且为纪念长孙皇后,李泰在龙门山开凿佛窟,镌刻《伊阙佛龛碑》,乃书法珍品。请求皇帝嘉奖。
有李泰的甜言蜜语,和我的上书,尽管朝臣反对,李世民还是封李泰为荣山王,在长安赐荣府,一切用度礼制仍然是以前的用度,远超晋王。
现在,朝廷最强外戚,长孙无忌已经不再支持李泰,而是转为支持李治。
这引起了李泰的反感,屡次在李世民面前告状。
无论是谁继位,李世民在继位之前都会扫清外戚,长孙无忌显然是必死的结局。
我对于这位舅舅也不想下死手,可谁让他老是要插手皇子夺嫡,还总是不支持我这位太子。那只能死了。
本以为借着长孙无忌带刀入殿之事,再加上贞观初年圣主亲私的舆论再起。李世民应该会动长孙无忌。
但是李世民对功臣张亮、刘洎都先后进行清洗,却没有动长孙无忌。
看来,李世民还是和上一世一样,存了临终托孤意思。
只是另一个临终托孤的对象褚遂良,并没有能力和长孙无忌抗衡,只能明哲保身。
这一世褚遂丹,褚遂良的胞弟是李泰造石窟的得力能手,看来只能先一步步拉拢褚家了。
随着我被废,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但是还是顾及我的身体允许我不必前往封地长途跋涉,安心在长安养病,我被封恒山郡王,赐府邸。
大哥,怎么办。李泰最近来郡王府来得格外勤快。
我贴耳告诉他:兵。
出乎意料的,长安臣里支持我和李泰的王亲贵戚似乎比支持李治的人还要多。例如尚臣阳公主之列,也因此我圣旨拉拢住了杜、魏家之列有名的重臣。
第五章
继位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病逝于终南山翠微宫的含风殿。
五十二岁,原本李世民本不必死这么早,只不过痴迷于长生丹术,吃了不少丹药,显然是毒死的。
同日。
我早已在终南山布置好了一切兵马。
李治前来接李世民的尸体时,我带兵冲出,我早算出李治一向以孝褒扬自己,此时必然会亲自来接李世民的尸体回宫举办一场体面的丧事。
有汉王李元昌和侯军集的人马,以及在齐王李祐谋反案中笼络的人手,再加上我和李泰的府兵,以及尚城阳公主等人的人马。
李世民早前特意将李勣贬出京城,以便李治继位后施恩召回,巩固新君权威。殊不知正合我意,早在齐王谋反案时,我就将此人拉拢。
战争很快结束。
李治不可置信
,但我利落斩下他的头颅。成王败寇,向来如此。不必可怜。
李祐这些年因为我的暗中支持,一路从黔州过来为我声援,人马越来越多,直至包围长安城。
因为杜家在长安臣内的响应,很快长安城沦陷,我入城称帝。
玄武门,还是那么熟悉。
我一步步走向前,身后兵马涌动。
前方张无忌为首等人已经打开城门。
李泰看着架势不对呀,不是我称帝吗怎么你称帝了。不过却不敢声张。
我提着李治的人头,丢到了长孙无忌等人的脚下。
太子李治于终南山不幸跌落,前太子李承乾称帝,诸位可有异议。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继位第一年。
碍于母后,我没有诛杀长孙无忌,但我也不想让他在长安玩弄权势,于是我果断派他和侯军集前去派兵攻打高句丽。
若是攻下高句丽他可活,否则,死。
至于李泰,他还是有些才华的,我还是让他去收集歌舞,修建陵墓吧。
我则是大力发展经济,力求满足这个庞大帝国的运转。
继位后第二年。
我命令李祐率领兵马继续南下攻打更多的土地,忘了说我已经封他为亲王,恒王。
男子汉大丈夫,虽困于天地,但志在四方。
继位第三年。
我立李象为太子,虽然他是庶子,但是更有贤能。
虽然我是嫡子,但是我也觉得我配得上一个贤字。
继位第四年。
我再次拒绝朝臣广纳妃子的建议。
母后一生贤德,智慧,克制,他李世民的基业有一半是靠母后建立的。
我始终记得李世民纳杨王妃为皇妃,可这样一个人又在母后去世后百般追忆,让世人诉说他和母亲的爱情。可只有我始终记得母后的为难……
跪在母后的坟前。
我说帝王战至四方,不再会执着于父爱母爱了。
全文完。
希望从今以后不被父母亲偏爱的孩子能早日得到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