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混元圣迹 > 第一章

1
老君降世显奇踪
列位看官,有道是
乾坤广袤,玄妙无穷,仙神之迹,浩渺难穷。这悠悠天地之间,自开天辟地以来,古往今来,无数奇闻轶事,皆如繁星般点缀在岁月的长河之中,随着时光流转,或被人铭记,或被岁月掩埋。今日,咱便来细细讲述那太上老君的一段惊世骇俗的神奇往事。
话说这太上老君,本是先天地而生,为大道之化身,其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实乃天地间一等一的尊神。按那《混元本纪》所云,太上老君在甲寅年升天之后,于茫茫太虚之中,默默运转着无上大道,竟生出奇妙变化。到了乙卯年,老君竟分身潜降于蜀地,悄然托孕在一户大官之家的妇人腹中。此等神异之事,当真是旷古未有,令人惊叹不已。要知道,老君身为大道主宰,此番分身托孕,其中定蕴含着深邃的天机和宏大的谋划,只是凡夫俗子肉眼凡胎,难以参透罢了。
时光如白驹过隙,匆匆流逝,转眼间到了丁巳年。在这蜀地,有那关令尹喜,此人自小聪慧过人,心思敏锐,与寻常孩童大不相同。他心怀大道,对那超凡脱俗的仙门道法有着无尽的向往和追求,一心求道,冥冥之中,似乎有着一股神秘的力量牵引着他,使得他颇有仙缘。平日里,尹喜常常穿梭于市井之间,四处寻访机缘,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接触到仙道的机会。他与那些只知追名逐利的俗人不同,眼中闪烁着对大道的渴望之光。
当时蜀地本无青羊肆,可太上老君在太微之时,早有筹谋,先命青帝之青童降于成都,化作了一只看似普通的青羊。这青羊,毛色顺滑,双目炯炯有神,周身散发着一股若有若无的灵气,显然并非凡物,其中暗藏着老君精心布置的玄机。
这日,尹喜如往常一般在市肆之中闲逛,不经意间,瞧见有人牵着这只青羊,心中顿时
咯噔
一下,一股奇异的感觉涌上心头,只觉其中必有蹊跷。他不敢怠慢,急忙上前,向牵羊之人打听缘由。那牵羊之人见尹喜神情急切,便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原来是有户人家夫人诞下一子,那孩子啼哭不止,哭声尖锐刺耳,令人心烦意乱。奇怪的是,无论将这孩子投于水火之中,都不能伤害他分毫,仿佛有一层无形的保护罩笼罩着他。有道人说,得用青羊乳喂他,啼声才能止住,所以这家人便买了这羊。
尹喜一听,心中猛地想起老君之前与他所约之事,心中暗道:莫非此乃老君之点化这青羊、这孩子,皆与老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想到此处,他心中一阵激动,便赶忙说道:为我告知夫人之子,就说关令尹喜到了。
那孩子一听,竟从怀抱中振衣而起,小小的身躯却显得十分沉稳,声音清脆地说道:令喜来前。
尹喜心中又惊又喜,整了整衣衫,定了定心神,快步走进屋内。
这一进去,只见太上老君身长丈余,身作金色,光芒四射,仿佛一轮金色的太阳,照亮了整个房间。项负圆光,犹如日轮一般,散发着柔和而又威严的光芒。头戴七曜之冠,那七颗星辰般的宝石镶嵌其上,尽显威严。身披九色之被,绚丽夺目,九种颜色相互交织,散发出神秘的气息。当真是威严赫赫,仙气逼人,仿若从九天之上降临的真神,令人心生敬畏。
尹喜赶忙稽首下拜,言辞中满是激动与恭敬,说道:不想到今日竟能再次得见天颜,真是万幸。不知慈尊出无入有,起居可安
老君怡然笑道:与子别后,何得何丧。汝存道守一,可有进益
尹喜答道:自奉秘要,粗得其妙,济度之恩,远过天地。
老君又道:吾昔留子居世,清斋千日,故在此待子。今子保形炼炁,已造冥妙,心结紫络,面有圆明,金名表于真图,玉札系于紫房,炁参太微,解形合真矣。
说罢,只见天际光芒大盛,一道耀眼的金光划破长空,三界圣真,千乘万骑,浮空而至。仙乐飘飘,那美妙的音乐仿佛来自天外,令人陶醉其中。瑞彩纷呈,各种绚丽的色彩在空中交织,形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老君便授予尹喜紫芙蓉冠、飞青羽裙等物,拜他为文始先生,赐任无上真人。从此尹喜便得参侍龙车,远游天下。那龙车造型精美,周身散发着祥瑞之光,所过之处,祥云缭绕,异香扑鼻,众人见之,皆以为是神仙下凡,纷纷跪地叩拜。这一番奇遇,当真是世间罕有,令人称奇。
然而,这老君与尹喜的故事,才刚刚拉开帷幕。他们在远游天下的途中,又会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又会有哪些神奇的际遇呢欲知老君和尹喜此后还有何经历,且听下回分解。
2
流沙教化诸国众
上回书说到那关令尹喜得遇太上老君,获授仙职,得以参侍龙车,随老君远游天下,这一番奇遇,当真是羡煞旁人。而今日,咱就来讲讲老君西入流沙,以大神通和无边慈悲教化诸国的奇妙故事。
话说那老君在诸夏之地确立了清静无为、谦冲自守的教义之后,心中却始终牵挂着那夷狄之地的百姓。他深知这些地方的百姓,仗着犬马的轻捷矫健,又大多怀有好杀之心,行为举止多有乖戾,背离了大道的宗旨。老君心怀悲悯,不忍见他们在邪途上越走越远,于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西入流沙的道路,哪怕前方道路艰险,充满了未知的挑战,他也毫不退缩。
这一日,老君行化至于阗国。只见他周身光芒大作,瞬间放出九色神光,这光芒璀璨夺目,犹如九天之上的霞光倾泄而下,遍照着西方尘沙覆盖的国界。那光所到之处,无论多么遥远的角落,都被照得亮如白昼,黑暗无所遁形。
就在这转瞬之间,毗摩城中发生了奇异的变化。诸多闪闪发光的金宝,凭空自然出现,它们散布在宫阙的各个角落,散发着诱人的光芒。与此同时,一座庄严华丽的大法座拔地而起,那法座造型精美,雕刻着神秘的符文和图案,散发着神圣的气息。三界圣真以及诸般龙神,乘云驾鹤,纷纷从天际而来,他们的身姿飘逸,仙气十足,仿佛是从仙境中走出的仙人。
于阗国王与那八十一国的国王,诸如朱俱半王、渴叛陶王等等,瞧见这等神奇的光相,如此美妙瑰丽、稀有罕见,都被深深地震撼了。他们不分昼夜地瞻仰着这神奇的景象,眼中满是惊奇与喜悦,口中赞叹之声不绝于耳。
太上老君运用无上神通,将这些国王都摄受至自己面前。他缓缓升上那庄严的宝座,容貌端严,法相圆满,自有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他双手轻挥,香烟袅袅升起,五彩的花朵在空中飘散,同时,钧天妙乐奏响,那音乐悠扬动听,仿佛能直达人的心灵深处。
老君目光深邃,扫视着诸胡王,开口说道:汝等肆意放纵着五毒之心,只知嗜食血肉,对杀戮毫无节制,不断地残害众生的性命。我今日为汝等讲解《浮屠经》。所谓浮屠,便是佛陀之意。对于汝等而言,‘浮’,意味着一切万有皆非真实存在;‘屠’,则是要你们不要再去割害生灵。倘若实在不能完全戒杀,那也只能食用自然死亡的动物之肉。况且汝等须发拳曲杂乱,身体散发着难闻的膻腥之气,毡裘之上积聚着诸多污垢秽物。应当剃除须发,洗涤身心,常常修习慈悲之念,以此来灭除心中的烦恼。依照我所设立的斋月之日以及所讲述的戒律,你们必须常常持斋奉戒,断绝一切邪念,归依于大道之中。
说罢,老君又指着身旁的尹喜,继续说道:今日随我来教化汝等的,是我最为得意的第一弟子,无上真人尹喜,他将作为汝等的师父。他身呈金色,具备诸般美好的相好,能够生动地演说浮屠之法,善于运用巧妙方便的法门。他的面容常常朝向东方,这是表示不忘根本之意。因为我是从东方而来,所以他显现出这样的状态,目的是让见到他的人,能够生发慈悲之心。汝等这些国王,必须对他礼拜供养,不可有丝毫的退转之心,如此自能获得修行的成果。
当时,还有九十六种外道,比如郁遮罗外道、差法智男富外道等等。这些外道之人,有的是男身,有的是女身,有的似人却又并非人类,他们拥有一些奇异的能力,能够做出种种魔事。他们常常运用这些能力,迷惑众人,让人们舍弃自身的性命、财物以及男女之情,还声称这样做能够得到过去未来的诸多果报。甚至使得一些国王帝主也倾心相信他们的邪说,从而迷乱了国家的政事,背离了清静之道。一旦执着于这些外道之法,就会生出傲慢之心,他们用各种虚假的言辞和手段欺骗世人,惑乱了真正的大道。
老君神情严肃,对尹喜及诸弟子说道:我离去之后,这些外道之法将会在世间广泛传播,甚至会蔓延到那东方的华夏之地。他们所行的这些邪法,危害极大。汝等应当留在此地,以浮屠之法去教化他们,引导他们进入不二法门,断除一切邪障。
尹喜等人恭敬地领命。此后,他们运用老君所传授的法门和智慧,耐心地与这些外道之人周旋。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将这些外道一一感化。那些外道之人剃除了须发,身着乌衣,赤着双足,彻底摒弃了以往迷惑众人的幻术,归入了正道。
这一切,正是老君慈悲为怀的体现,他以无上的法力和智慧,教化了诸国众生,让正道得以弘扬。然而,老君和尹喜等人的使命还远未结束,他们在这之后又会遭遇怎样的事情呢是会有新的挑战降临,还是会有更多的机缘出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3
孔子问礼仰圣德
上回书说到太上老君凭借着无上的神通和慈悲之心,在流沙之地教化诸国和外道,使得正道得以弘扬,众生得闻妙法。而今日,咱便将话锋一转,来讲讲那春秋时期孔子问礼于老聃,以及西汉年间河上公显化传经旨的精彩故事。
先来说说孔子问礼之事。孔子,乃春秋时期鲁国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一生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学说和思想,门下弟子众多,被誉为
至圣先师。孔子曾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在他心中,老聃(即太上老君在人间的化身之一)博古通今,对于礼乐的根源有着深刻的理解,对道德的归宿也洞若观火,实乃世间少有的圣人,自己理当向他虚心学习。
于是,孔子怀着一颗崇敬和求知的心,从鲁国出发,不辞辛劳地前往周地。他还邀上了南宫敬叔一同前往,想着多一个人也能多一份见识和照应。经过漫长的旅途,他们终于抵达了周地。
到了周地之后,孔子一刻也没有闲着。他先是恭敬地向老聃请教关于

的学问。在那个时代,礼
可是维系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老聃见孔子如此好学,便耐心地为他讲解,从礼的起源、发展,到礼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应用,都一一阐述,孔子听得如痴如醉,不时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老聃也都悉心解答。
除了问礼,孔子还向苌弘请教音乐方面的知识。苌弘在音乐领域造诣颇深,孔子与他交流探讨,了解了古代音乐的演变、音律的奥秘以及音乐在教化人心方面的作用。此外,孔子还游历了郊社之所,仔细考察了明堂的制度和庙朝的法度。这些地方都承载着古代的礼仪和文化,孔子通过实地考察,对周朝的文化制度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这一番经历下来,孔子感慨万千,他不禁说道: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意思是说,直到现在他才真正了解周公的圣明,以及周朝能够成就王业的原因。
时光飞逝,孔子在周地学习交流了一段时间后,便要启程返回鲁国。老子得知后,亲自前来相送。他语重心长地对孔子说道: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吾虽不能富贵,而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宏达而危其身,好发人之恶者也。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
这段话的意思是,老子听说富贵的人送别人财物,有仁德的人送别人言语。他虽然称不上富贵,但自认为有仁者的品德,所以要送孔子几句话。他告诫孔子,当今世上的人,那些聪明且善于深入洞察事物却往往濒临死亡边缘的,大多是喜欢讥讽议论别人的人;那些博学善辩、见识宏达却使自身陷入危险的,大多是喜欢揭发别人恶行的人。作为人子,要懂得无我;作为人臣,要懂得不厌恶自己。
孔子听了,心中大为震动,他恭敬地答道:敬奉教。
随后便拜别老子,踏上了归程。
孔子回到鲁国后,他的学说和思想更加完善,对

的尊崇也更上一层楼。他的名声远扬,吸引了远方各地的弟子前来求学,人数竟达到了三千人之多。孔子曾对弟子们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他把老子比作龙,说鸟、鱼、兽的习性他都了解,也知道如何捕捉它们,但对于龙乘风云上天的奥秘却难以知晓,而老子就如同那神龙一般,高深莫测,令人敬仰。
再来说说河上公的故事。话说西汉时期,孝文帝及窦太后对黄老之术极为喜好。黄老之术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与道家思想一脉相承。孝文帝在研读《老子》五千言这部经典著作时,遇到了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心中颇为困惑。
就在这时,那混元(即太上老君)为了点化孝文帝,便化身示迹,自号河上公,居住在陕河之滨。河上公平日里常常讽诵《道德》二经,对其中的义理有着深刻的领悟。
孝文帝得知有这么一位高人后,便派遣使者前去询问经义。然而,河上公却说道:道尊德贵,非可遥问。
意思是说,道


是无比尊贵的,不可以通过使者遥遥相问。孝文帝听了使者的回报,心中对河上公更加敬佩,同时也感到一丝惭愧。于是,他决定亲自前往河上公的住处,当面请教。
孝文帝命驾前往,到了河上公的住处,只见河上公踞坐在庵中,见到皇帝到来,竟并不起身迎接。孝文帝心中有些不悦,便说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虽有道,也是朕的子民,为何不能自屈,如此高傲朕能使人富贵贫贱在须臾之间。
孝文帝的意思是,天下都是他的土地,所有人都是他的臣民,河上公就算有道行,也不能如此傲慢,他有能力在瞬间决定一个人的富贵贫贱。
河上公听了,只是轻轻拍手跳跃,紧接着冉冉升上虚空,离地数丈后停在太虚之中。他低头答道:余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之有陛下焉能令余富贵贫贱乎
河上公的这番话表明,他既不属于天,也不拖累人,更不居于地,根本就不算是皇帝的子民,皇帝又怎能决定他的富贵贫贱呢
孝文帝听了河上公的这番话,这才恍然大悟,领悟到河上公绝非凡人,而是神人。他赶忙下拜稽首,向河上公礼谢不已。河上公见孝文帝有如此诚意,便授予他上下章句希微之旨,也就是《老子》这部经典中那些微妙深奥的义理。
如今,河上公曾经居住的地方,还建有庙宇,用以纪念他的事迹。而文帝望仙台也依然并存着,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那段神奇的故事。
这孔子问礼和河上公显化传经旨的两段故事,都充分彰显了道家圣人的高深境界和非凡事迹。然而,这世间的奇妙之事还有很多,接下来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欲知后续还有何事发生,且听下回分解。
4
汉天师获真传
葛仙公得升仙
上回书咱们讲了孔子问礼于老聃,领略了道家圣人的高深智慧,又知晓了河上公显化传经旨,见证了神奇玄妙之事。这一回呀,咱就把目光聚焦到汉天师和葛仙公那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上。
先来说说这汉天师,也就是张道陵天师。在道家的诸多神物当中,云篆可是个了不得的存在。这云篆啊,乃是诸天圣真、道域仙宫等等的隐秘名号,经过诸位圣人的阐释解读之后,往小了说能化作灵符,往大了讲就是真录。这真录和灵符,就如同天子的宝玺一般,三界之内以及幽冥世界的鬼神见了,都得恭恭敬敬地稽首致敬。想当年大禹治理洪水的时候,才首次获得了《灵宝五符》。而太上老君又授予了天师二十四阶符录等珍贵之物,有了这些,天师便拥有了治病救人、消灭邪祟的强大本领。
天师早些年在中岳嵩山的时候,就已经获得了《黄帝九鼎丹书》。得到这部丹书之后,天师深知其中蕴含着非凡的奥秘,便一心想要炼制出神丹。后来,他来到了鹤鸣山隐居,在这清幽之地,他精心准备各种药物,严格按照丹书之中记载的方法进行修炼。这炼制神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得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天师历经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在这三年里,他日夜守护着丹炉,不敢有丝毫的懈怠。终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神丹炼成了!那神丹散发着奇异的光芒,蕴含着强大的能量,仿佛是天地间的精华凝聚而成。
然而,天师心怀大义,他并没有急着服下神丹飞升成为真人。他觉得自己虽然炼成了神丹,但还没有为国家和百姓立下大功,就这样飞升实在是不妥。于是,他对自己的弟子王长说道:神丹已经炼成了,如果我服下它,应当就能冲天成为真人。可是我还没有建立大功,应该先为国家除去祸害,兴办有利之事,来救济百姓。正所谓先付出辛勤的努力,然后再服丹飞升,以臣子的身份侍奉三清之境,这样我才不会感到愧疚啊。
也许是天师的这份大义感动了上天,后来果然蒙太上老君亲自降临法驾。老君现身之后,授予天师真文。天师得到真文之后,更加勤奋地修行。他修行千日,竟然达到了一种超凡的境界,能够内视自己的五脏六腑,还能将外界的万神聚集起来。太上老君见天师如此努力且天赋异禀,又派遣清和玉女前来教导他。清和玉女教会了天师吐纳清和之气的方法,还传授了他行三步九迹,交乾履斗,呼召九元,以齐七政,随冈所指,以摄精邪的奇妙法术。
在学会了这些法术之后,天师这才服下了之前炼成的神丹。服下神丹之后,天师的道法更胜从前,实力大增。当时,有六天鬼魔在世间为非作歹,祸害百姓。天师为了拯救苍生,毅然决然地与六天鬼魔展开了一场大战。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天师运用自己所学的法术,与鬼魔斗智斗勇。最终,天师凭借着自己的强大实力和坚定信念,夺下了二十四治。他将这二十四治改为福庭,把鬼魔的统帅降为阴官,还挑选了一些有道之人,让他们在福庭之中焚香修行。从这以后,幽冥世界和人间的职责区分开来,人鬼各安其位,不再相互侵扰。
后来,在仁寿县又发生了一件神奇的事情。有十二位天游玉女降临此地,她们施展仙法,将大地化作了咸泉。这咸泉的出现,让当地的百姓惊讶不已。而太上老君更是三次降临仁寿县,授予天师经籍千轴。这些经籍之中,记载的都是修行的关键要旨,老君让天师将这些经籍传付给那些有道之人。不仅如此,老君还与天师一同游览成都,在游览的过程中,为天师讲解《北斗七元经》《南斗六司延寿度人妙经》等经典。老君又授予天师岁六斋、月十斋大法等各种斋法,让天师能够更好地修行和济世。
最终,在永寿三年九月九日这一天,在闱州云台这个地方,到了日中时分,只见天空中光芒大盛,有飞天仙人、五色云龙、神鹄仙鹿纷纷前来迎接。天师与他的弟子王长、赵升一同升天,他们的身影逐渐消失在云端,成为了道家历史上的一段传奇。
再来说说葛仙公,也就是葛孝先。孝灵帝光和二年,混元与太极真人降临在天台山。他们现身之后,授予仙人葛孝先《灵宝》等经三十六卷。这些经卷可都是修行的至宝,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过了一段时间,混元又与三位真人,他们项负圆光,乘坐着八景玉舆,宝盖幢节,光芒四射,焕耀空中,跟随的从官有千万之多。他们命令侍经仙郎王思真,披九光玉组,拿出《洞元大洞》等经三十六卷,授予葛孝先。
与此同时,还传授给葛孝先多种斋法。就说这上清斋吧,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绝掌独宴,静气遗形,冥心之斋,这种斋法要求修行者独自静处,断绝外界的干扰,静下心来,摒弃形体的束缚,冥思大道。第二种是清坛肃,倡依太真之仪,先拔九祖,次及家门,后谢己身,这种斋法需要在清净的坛场中,按照太真之仪进行,先为九祖消除罪业,然后惠及家门,最后谢罪于自己。
灵宝斋则有六种方法。金箓可以调和阴阳,保镇国祚,让国家的阴阳平衡,国运昌盛;玉箓能够保佑后妃、公侯、贵族,使他们平安顺遂;黄箓是为卿相牧伯拔度九祖罪原,帮助他们的祖先消除罪业;盟真可以超度祖先,解诸冤对,让祖先得到解脱,化解冤仇;三元自谢犯戒之罪,让修行者自己反省并谢罪于所犯的戒律;八节谢七祖及己身之过,在八个重要的节气中,为七祖和自己的过错谢罪。
还有自然斋,它是普为亿姓及己身请福谢罪,为天下百姓和自己祈求福气,谢罪消灾;洞神斋以精简为上,注重简洁精炼;太一斋以恭肃为首,强调恭敬严肃;旨教斋以清素为贵,崇尚清净素朴;涂炭斋以苦节为功,通过吃苦节欲来获得修行的功效。
此外,还授予葛孝先《劝戒法输妙经》《三涂五苦生死命根劝戒真经》四十五卷,《无量通妙转神入定妙经》等经,让他带着这些经典,在世间行化,传播道法。混元在吴赤乌元年命九天真君持简册书赐葛孝先为太极左仙公。到了赤乌七年八月十五日,葛仙公手执符节,有侍从引导跟随,乘坐着白鹿车升天而去。他的升天,标志着他已经修成正果,成为了道家的仙人。
这汉天师和葛仙公的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让人不禁感叹道家修行的奇妙和高深。然而,这世间的神奇之事可远远不止这些,后面还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5
寇天师兴道教
大唐圣祖显灵佑国邦
上回书咱们讲了汉天师和葛仙公的传奇经历,真可谓是神奇非凡,令人惊叹不已。这一回呀,咱就接着来说说寇天师和大唐圣祖那些令人称奇的事儿。
先来讲讲寇天师寇谦之的故事。话说后魏明元帝神瑞二年四月一日,这可是个不寻常的日子。真元分身悄然降临在嵩山之上。当时呀,有一位道士寇谦之正在嵩山潜心修道。这寇谦之平日里就对道家修行极为专注,一心追求着大道的真谛。就在这一天,有两位神人,身着翠羽之衣,那羽毛色泽鲜亮,如同翡翠一般;头戴紫金之冠,尊贵无比;他们乘着神龙,手持符节,威风凛凛地出现在寇谦之面前。这两位神人开口告知寇谦之:太上老君至矣。
寇谦之听闻此言,心中又惊又喜,满怀期待地等待着。不一会儿,就听到一阵美妙的音乐之声传来,仿佛是从九天之上飘然而至。顺着声音望去,只见太上老君驾着九条神龙,那九条神龙形态各异,鳞光闪烁,气势磅礴。老君坐在龙辇之上,威仪赫奕,身边神仙导从众多,密密麻麻地布满了虚空,场面极为壮观。老君一行停集在山顶,前方有仙官五人整齐地侍立着。
寇谦之亲眼见到五宫门赫然而开,各种奇妙的音乐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天籁之音。老君则坐在白银花之下,神态安详而又威严。他命仙伯王方平引领寇谦之走上前去,站立在自己面前。老君开口对寇谦之说道:吾得集仙宫主赵洪政等表举,以卿之才,欲自代佐国度人,令不堕恶道。
意思是说,我得到集仙宫主赵洪政等人的上表举荐,认为以你的才华,能够代替我来辅佐国家,度化人民,让他们不堕入恶道。说完,老君便赐给寇谦之经戒九卷。这经戒九卷可都是珍贵无比的修行秘籍,蕴含着道家的高深智慧。寇谦之双手接过,心中满是感激。随后,老君停驾在空中,片刻之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时光流转,到了太常二年正月十五日,真元又一次降临,赐给寇谦之新科符录十余卷。这些符录同样是威力不凡,有着诸多神奇的功效。又过了几年,在八年十月十五日这一天,真元派遣元孙上师真人李普文降临。李普文带来了天宫四录、仙冕天衣以及太平真君之号,同时还赐给寇谦之天果六枚。寇谦之吃下天果之后,便神奇地断绝了烟火食,仿佛已经超脱了尘世的饮食需求。真元还命令玉女长容等一十二人,教导寇谦之导引服炁之法。寇谦之用心学习,不断修炼,道法日益精进。
到了甲子年正月,改号始光。寇谦之怀着弘扬道教、度化众生的宏愿,奉着老君赐予的经戒和符录,进入国内进行行化。他将这些神奇的经历奏明太武帝。太武帝听闻后,极为重视,命有司准备好弊帛进行祭告,以表达对太上老君的敬意。同时,太武帝还降下诏书说:我今圣师太上老君亲降,授我太平真君之号并冠服符录,可改元为太平真君元年,大赦天下。
太武帝接受符录之后,下令旌旗都采用青色,因为青色是道家的代表颜色,以此来尊崇道家。从此以后,中外官员凡是上表,都要称
太平真君皇帝陛下。太武帝还敕令道教的地位在西教之上。在太武帝之后,每一位皇帝登基,都要接受符录,这成为了一种固定的仪式。
这年五月二十五日,寇谦之在静轮宫隐化。只见他口中吐出青炁,那青炁如同烟雾一般袅袅升天。到了七月十五日,东郡的沈猷兴在嵩山见到了寇谦之。沈猷兴惊讶地看到,寇谦之身作白银色,光芒四射,光明如日,正冉冉升天。据说,寇谦之这是得了奔月之道,即将去往那神秘的月宫,成为了道家的一位仙人。
再来说说大唐圣祖的事儿。在隋大业十三年的时候,天下局势动荡不安。这一年,老君派遣霍山神告知唐公:汝将来必得天下。
唐公听了,心中又惊又喜,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到了高祖武德元年,老君现身于晋州浮山县羊角山,这次他找到了一个名叫吉善行的人,要传达一些重要的信息。
吉善行是绛州曲沃县人,他秉性真朴,为人诚实善良。当时,逆贼刘武周派遣将领宋金刚向南侵犯晋州和绛州,局势十分危急。秦王李世民正在绛州抵御贼寇。而吉善行则为了躲避战乱,来到了晋州的临汾县大通堡。
二月二十三日,众人让吉善行前往羊角山。吉善行来到西北岭上柳柿两窠间,远远地望见北坡上有一人骑着白马来。他心中好奇,便走近一看。只见那人须发皓白,穿着上下素衣,头戴乌冠,骑着一匹白马,那白马的骏尾及蹄皆为赤色,显得格外神骏。在那人旁边,有个小童子,年龄大约十三四岁,头上裹着头巾,身着赤帔青衣,恭恭敬敬地侍立在左右。还有一人拿着手巾,一人拿着红拂子。
那人见到吉善行,便开口说道:与我语大唐天子:汝今得圣理,社稷延长。宜于长安城束置一安化宫而设道像,即天下太平。
说完,便腾空而去,消失得无影无踪。吉善行听了这番话,心中又惊又喜,知道这绝非寻常之人。
到了四月二十七日夜,吉善行在家中,又被人召去。他再次见到了那个人,和之前的模样一模一样。那人还告知他,到京后如果有献石龟的人,那就是一个验证的信号。吉善行将此事告知了晋州总管府长史贺若孝义,后来又见到了秦王李世民,将神人所现之事详细地告诉了他。秦王听了,也觉得此事非同小可,便差人进行设祭。在祭祀的时候,又见到那位老人出现在紫云之中,仿佛在默默关注着这一切。秦王写好表文,让吉善行等人骑着快马入奏朝廷。
到了京城之后,果然有那州的张达献上一块石似龟,那石龟上面刻有文字,写着:天下安,子孙兴,千万叶,千万岁。
高祖李渊看到这块石龟和上面的文字,心中大悦,认为这是祥瑞之兆。他对吉善行进行了封赏,还在羊角山所现之处建立庙宇,将浮山县改名为神山县,以此来纪念这件神奇的事情。
此后,老君又多次显灵,告知吉善行自己是无上神仙,姓李字伯阳,号曰老君,也就是唐朝皇帝的祖先。老君还说了一些预言,而这些预言都一一应验了。
在太宗、高宗等多位皇帝在位期间,也都有崇道之举。比如太宗下诏规定道士、女冠的地位在僧、尼之前;高宗为老君修建清庙,在修建的过程中,老君现于光中,高宗便为老君上尊号为真元皇帝等等。到了明皇时期,更是在天下广泛地设置道观,还制作了霓裳羽衣曲等。明皇在位时,多次因为老君显灵而进行改元、大赦天下等活动。这大唐圣祖的诸多显灵事迹,都充分彰显了对李唐王朝的庇佑,仿佛是在冥冥之中守护着这个王朝的繁荣昌盛。
然而,这世间的神奇之事还远远没有结束,后面还会有怎样的精彩故事呢欲知后续还有何神奇之事,且听下回分解。
6
大唐真宗朝谒留佳话
上回书说到寇天师得号兴道教,大唐圣祖诸多显灵护佑李唐。这一回,咱接着来讲大唐圣祖后续神异之事,以及真宗皇帝朝谒的一段佳话。
先表大唐圣祖。玄宗天宝十三年正月八日,混元现身太清宫,乘紫炁召见学士李琪,预言大唐国祚绵延。一时间,白鹤翩跹,彩云缭绕,满朝皆见祥瑞。次月癸酉,玄宗亲往太清宫朝拜,上尊号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混元天皇大帝,加谥五圣,自号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证道孝德皇帝,大赦天下,举国同欢。
天宝十载,玄宗幸蜀,混元于汉中郡三泉黑水之侧显现,玄宗虔诚礼谒,后刻石像以记。行至利州益昌县岭上,又见混元骑白卫而过,预兆收安禄山之叛,玄宗遂命名此山为白卫岭,设自然观以彰圣迹。
肃宗时,至德二载丁酉三月十八日,通化郡云龙岩,郡人祈福斋会间,混元现身。烟雾弥漫后,神光照耀,众人见混元真像立于山前,通身白衣,仪态庄严。肃宗夜梦混元,次日寻得黑髭老君之像,与梦相符,遂令天下供奉。
代宗初年,楚州安宜县获八宝,改名宝应县,建宝应观,改年号宝应元年,大赦示瑞。德宗贞元十年,混元遣金母授女冠谢自然炼炁术,谢自然功成白日飞升,三月后返世,言及天上玉堂老君居处,语毕又升天。
敬宗宝历二年,南郊祭祀时,长安县主簿郑蓊得老君警示填枯井,免不测。同年柳公权书碑文时,又见混元显圣,紫衣金冠,腾空而去,事迹载入碑文。
文宗开成二年,中书舍人高元裕任板州刺史,见嘉陵江小山崖壁现老君真像,祈祷则紫炁上浮、灵泉涌出,士民求福皆验,此事编入史书。
武宗会昌元年,定二月十五大圣祖降诞日为降圣节,两京及诸州府设斋行道,赐百姓大酺三日,成永久制。
懿宗感通十年,徐州逆寇庞勋犯亳州太清宫,老君显化,逆贼迷失自相残杀,庞勋溺亡。咸通十三年,台州掘得石函册文,广明二年,龙角山瑞葛枯而复荣,皆示圣祖庇佑,国运长远。
僖宗驻跸西蜀,亳州太清宫屡遭逆寇,老君神化退敌。成都青羊肆旧地设醮,得宝传
太上一平中和灾,众臣称贺,皇帝敕建青羊宫,后收复京城,皆赖圣祖福佑。
再谈真宗皇帝。真宗承太祖、太宗基业,天下太平。他偃武修文,任用贤良,使国家富强,百姓安居。当时四海升平,四方来贡,正应《易经》泰卦之象。真宗深知居安思危,以文明教化治国,兴起礼乐。为报天地人三灵相助,东封泰山,西祠汾阴,昭告神明,留下一段朝谒佳话。
至此,这一番神异传奇故事暂告一段落。有道是乾坤玄妙无穷尽,仙圣传奇千古传。欲知更多奇闻轶事,且待他朝再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