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昭陵
DI
SHILIU
ZHANG
ZHAO
LING
渭水北岸,野旷风静。
已过午后四时,骄阳炽烈,纵横着深深浅浅车辙沟印的黄土地上,伫立着两个黑漆漆的人形剪影。
黑影面前的断崖下,一根灰中带黄的烟柱腾空而起,玻璃受热炸裂之声不绝如缕,橡胶焚烧焦臭味道清晰可闻。
务必要亲眼查个确实,如果找不到,就给我挖地三尺。低矮黑影阴恻恻道。
瘦高黑影在其身后低声应下。
低矮黑影收回视线,放眼极目远眺,徐徐道:此处距离西汉九帝陵寝不远,你们能葬身龙脉之地,享受皇陵级别待遇,也不枉在这世间走上一遭,万一子孙后代受到庇佑而飞黄腾达了,可千万记得要感谢我啊,嘿嘿嘿……
黑影左胸前博爱、天下为公的金字,在西斜的日光照射下熠熠生辉。而在太阳落去的相反方向,渭河的污浊与泾水的清澈不期交汇于同一河道,二水黑白分明,并行东流而绝不交融。①1
同一时刻,由此逆渭水上溯,咸阳古渡②2。
珍妮一行乘马车向西沿路急奔,眼下来到渭水渡口。
河面宽有半里,水流湍急、泥沙俱下,两岸无山,野花箭楼、芦苇滩头,全不见诗中清溪卵石、芳草渔家景象。渡口有四五渡船,均是首尾方阔、胸腹扁平,据传因袭于唐朝鞋履之形。骡马行人一起上船,空间倒也规整。
渡船尾部有橹,艄公脱得精赤,吆喝着号子,三五壮年随之撑着蒿秆。渡船没有轮桨,运行竟全靠人工。珍妮害着晕症,王菊人与吕道士在侧不时闲谈,徐悲鸿饶有兴致地研究起艄公、船夫的肌肉骨骼,暗自与列宾作品相比较。
船行半小时终于靠岸,众人脸带几分倦意。
岸上早停一辆暗绿色四轮军用卡车,有灰色制服士兵二名笔直挺立,等候于车旁。王菊人上前低语几句,二兵士肃然敬礼后,一人留下守看骡马,一人上车发动引擎。
见菊人早有安排妥帖,其余三人安下心来,单凭骡马脚力,风尘颠簸自不待提,以速度论,怕不是还要落在勃兰嘉抵达黄帝陵之后。
珍妮被安置在副驾驶位,兵士殷勤递过水壶润喉。珍妮浅啄一口,但觉味道咸苦、如砂在咽,便悄然放下。菊人、吕道士、徐悲鸿跳进后面车斗,连油布顶篷都不支起,任清风吹面,甚是畅快。
地势渐高,两侧散有成帝延陵、昭帝平陵、武帝茂陵、平帝康陵、周武王陵等封土堆,各有四五丈高。宫殿躬为茂草、碑石弃于道边。众人指指点点,赏玩喟叹不已。
四轮轻快,不觉间,九嵕山已然遥遥在望。
渭水北岸平坦,九嵕山破空穿云而起,显出一派峥嵘魁岸、俾倪卓然的皇家气度。
远看山顶处双峰并立,既像笔架,又似马鞍,隐含有文武兼修之意味。
九岭向心起伏,势成拱举之态;泾水靠背环流,昌运绵延不绝。
苍松劲柏,岚浮翠涌。破山兴殿,分岩耸阙。
初夏时节,毫无郁蒸之气;微风入怀,颇有凄清之凉。
众人暗叹道,此等绝佳风水,方才配得上济世安民、平乱兴唐的千古一帝。
四轮卡车盘山而上直到道路尽头,众人随即徒步走向昭陵北司马门。
道长所说的线索,莫非是昭陵六骏徐悲鸿道。
王菊人恍然道:原来如此,要说昭陵里最著名的马,可不就是六骏么
珍妮道:依道长所言,六骏会藏有什么信息呢
吕道士笑道:天机不可泄露,一切就要看我们的机缘了。
珍妮冷冷道:那么我们有可能被带错路了,因为……
咦……
徐悲鸿首先登上平台,一股强劲的山风正回旋着吹过,待到睁开眼睛,只见空荡荡的石头阶梯,直指向一片破败的残垣断壁。
因为六骏,早已不在昭陵了。
止园大厅里,通信兵一手紧按住收音耳罩,一手反复调节着旋钮,脸上毫无血色。
他再度检查了机器,并对友方电台进行了明码测试,一切正常。
然而,他所守候的那个频道,已经错过了四次定时通信。
出事了。毫无疑问。
偏偏此刻上峰还没回返,对于这种突发状况,上峰事前也没有安排任何应对预案。
糟糕,这是电讯学习班结业以来,自己遇到的第一个棘手难题。
再等等也许只是信号太弱或者电池电量不足也许……
通信兵紧闭眼睛静坐半晌,慢慢地深吸了一口气。
然后,他走向摇柄电话,颤巍巍地拿起话筒。
请给我接军部,对,找军座,军情紧急……
吕道士双目微瞑,一袭道袍被山风肆意来回牵动着,忽左忽右。
珍妮双肘环抱胸前,面色绯红。
徐悲鸿不解道:珍妮小姐为何说我们被道长所骗
珍妮道:1920年,宾大博物馆购买了六骏中的飒露紫、拳毛騧,卖家就是卢芹斋。我曾听卢讲,当地军阀把六骏石像先后打碎贩卖,他买得两骏,其余四骏不知所踪,所以六骏早已不在乾陵。我真的很难相信,道长对于六骏被卖之事竟会一无所知。
没有卢芹斋这样的黑心贩子,又怎么会有人犯天下之大不韪盗卖六骏徐悲鸿愤愤道,卢芹斋倒是把责任推个一干二净。
王菊人沉吟片刻道:黄帝陵、昭陵,虽然确系道长首倡,也是大家集体议定。慢说放弃为时过早,纵有过错,理当大家共担。解密射虎本就百不中一,苛责过甚只会使人噤若寒蝉。
无量寿佛!吕道士口唱道号,眼前不遂莫生嗔。居士与其怪怨贫道,倒不如精心参详,必能有所收获。
珍妮见状不再言语,转身走向残垣断壁,背对众人。
不知怎的,从刚才开始心头就不停涌动一阵烦燥的乱流,莫不是他那里有了什么闪失
异乡的寒意愈发深沉,珍妮把衣领竖立起来。
残阳西堕,线索和天空一起陷入了黑暗,夜晚就要降临了。
山中何所有,一月一云,枯草残花。
伴随着枝头乌鸦的凄厉尖叫,一点孱弱如游魂的火光,自山林杂草间飘摇而出。
满面风霜、身形佝偻的白发老者,肩披开花棉袍,内着对襟短坎,赤脚草鞋,左手拄杖,右手拎着一盏黄铜煤油马灯,旁若无人地穿行而过,行不数步,陡然凭空消失不见。若非亲见,简直是《聊斋志异》中描写的荒野鬼魅。
见此蹊跷,众人不约而同地快步上前查看。在岩壁中光亮的映射下,方才发现石灰岩的山体被掏出大大小小的洞穴,而老者把其中一个岩洞当成了自己的住处。
岩洞进深约有十米,顶高不足两米。地面码放着大大小小数块方形条石,其中最大一块看似断碑的,铺有干草被褥,应为卧榻之用。卧榻对面,三四块碎石扇形垒成地灶,其上架着一口双耳铁锅。锅底燃烧着干柴,锅里正翻滚着色泽艳红的香辣骨汤。
借着柴火红彤彤的光亮,老者左手捧碗,碗中有一根长如裤带的面条,右手持布条缠把的黑铁汤勺,铁勺在铁锅里画圈搅动片刻,然后舀出一勺骨汤,对着碗里的面条浇淋下去。一勺浇罢,碗有肉香,老者将铁勺架在锅口,便吸溜吸溜地开始吃起那根面条来。
油光可鉴,香气扑鼻,众人都深刻意识到了饥饿的存在。
王菊人彬彬有礼道:我们一行来此地游玩,不慎错过了饭点,能否向老人家来讨碗面吃我们会付钱的。
老者手向方石案板上一指,瓮声瓮气道:面和碗都在,自己不动手,难不成还要老汉给你们盛
王菊人拱拱手,率先弯腰进洞,徐悲鸿、吕道士随行于后。珍妮皱皱鼻子站在洞口之外,并不进来。
王菊人便捡了三副碗筷,碗是粗瓷,筷是竹片。菊人轻轻磨去筷上尖刺,再拿布帕细细擦过,从石案的面团中用筷子挑出三根面条,分别用碗盛了递给徐悲鸿和吕道士。
老者乜了一眼吕道士,道:老汉这里可没有斋饭。
吕道士不以为意,笑道:贫道并非全真,不戒荤腥。
生面面条被擀压至极薄,隐隐透光,滚烫的鸡骨汤汁浇过即熟,香辣又劲道。
徐悲鸿将面条三下五除二划入肚中,再把碗中辣汤仰脖喝下,遍体生暖,额上出汗,不禁连呼畅快。
老者却连连摇头叹道:外行外行……
言罢,将碗中所剩汤汁尽数倒回锅内。
徐悲鸿顿时瞠目结舌,而珍妮见状,背身过去连连干咳。
王菊人低声道:醴泉烙面讲究吃面不喝汤,老汤回锅,味道会越发浓厚。
吕道士道:不错,传说醴泉烙面乃是当年昭陵民工所发明,最适宜乡野劳作食用。
徐悲鸿急忙问道:老人家在此间居住多久了可曾见过昭陵六骏
老者冷冷道:你们也是南京过来的
众人面面相觑,然后纷纷摇头。
吃过一锅面,便是一家人。如果你们也是什么狗屁特派专员,老汉倒懒得理会。老者将碗筷往地面随意一放,宽大手掌向嘴上潦草草一抹,嘴唇上泛着油滑的光泽。
见众人做出洗耳恭听的姿态,老者缓缓道:老汉巡山守陵半辈子,也算得兢兢业业,只可惜那天下山醉酒误事,没让老汉撞见那伙子强盗。所以老汉发了毒誓,有生之年决不再碰一滴酒,也决不再走下这笔架山①3。
徐悲鸿黯然道:寿康平生最喜画马,阎立本、阎立德雕六骏于一壁的盛景,不知何日得以再见……
老者乜了徐悲鸿一眼:你说得不对。太宗下葬时六骏本是分开的,各有三层底座,都立在第五台阶上。清朝时候非学什么九龙壁,连带上层底座都挪动了,才拼成一面浮雕墙。
徐悲鸿连忙道:那六骏最开始的摆放位置是怎样的
老者捡起一块石头,在岩壁上画着粗略大概,道:六骏原本东西对称摆放,东边是特勒骠、青骓、什伐赤,西边是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
珍妮远远柔声问道:听说六骏均被砸碎外运,老先生可知道六骏下落
老者咳嗽几声,似乎对于珍妮并不爱搭理,自言自语道:唉,风吹日晒久了,六骏本身就难免破损,什伐赤的蹄子、青骓的右膝盖都受过伤。山高皇帝远,连个棚子都没钱搭。造孽啊……
无量寿佛!吕道士道,贫道当尽心祷祝,愿六骏早日完璧归赵。
老者点点头,当作答谢。
王菊人插嘴道:老人家刚刚说的特派专员,也为昭陵六骏而来
老者道:嗯,县太爷陪着,官威大的很,顶风臭十里,老汉可躲得远远的。
王菊人思量片刻,问道:特派专员可是姓顾
老者思索了半天,点头称是。
王菊人转头对众人道:必定是内政部的顾福漕,昨天才到省会警察局视察工作。
众人暗自交换了一下目光,南京的专员,特意来到此地,恐怕不会仅仅是巧合。
王菊人道:感谢老人家的招待,我们就不多叨扰了。说完起身准备掏钱。
老者边扑灭柴火边摇头道:鸡是山里长的,水是山里流的。这山也不是我的,这水也不是我的。既然大家都只是借道的过客,除非是太宗皇帝活过来,不然谁也没资格收这钱。
吕道士笑道:老居士此话深藏禅机啊!
老者微微一笑,回道:半截入土之人,哪有什么禅机你看太宗皇帝荣华富贵一辈子,最后不还是和老汉一样只能住在这岩洞之中所以啊,知足常乐,知足常乐。
王菊人施礼道:还不曾问过老人家名讳
老者摆摆手,面朝岩壁弓身躺了下去,不再说话。
当众人退出岩洞准备下山时,身后传来沧桑而悠远的吟哦:
负心皆系读书辈,
道义每多梁上尘,
青嶂锁江拦不住,
汉中半是守陵人……
*
*
*
1①
泾渭分明的记载有泾清渭浊(如《诗经》)和清渭浊泾(如杜甫浊泾清渭何当分)之别,有观点据此认为,泾渭分明的孰清孰浊在历史上经历过几次相互调换,因水文资料记录的缺乏,泾渭分明的历史也并非如此泾渭分明。
2②
关中八景,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
3①
当地人称九嵕山为笔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