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行走安阳:高考中的城市密码 > 解锁黄河古渡

解锁黄河古渡
——高考试题背后的故事
滑县,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坐落在黄河古河道上,是黄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是组成华北平原的重要区域。黄河之水浇灌的滑县,诞生了哪些文明变迁中的滑县有哪些地名与黄河相关如今的滑县还有哪些治水遗存和名人故事让我们跟随高考试题,探寻黄河古渡背后的故事。
一国都、一座城、一个村
在滑县县城东南方向30公里外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它曾经做过国家首都,也做过县城,后来成为一个镇,再后来就慢慢演变成村。它,真不简单!它是哪儿它就是滑县万古镇妹村。
在夏商时期,这里是豕韦国所在地。汉代,韦城是白马县的韦乡。隋朝时期,这里设立韦城县。韦城县在唐代和宋代一直保持其县级单位的地位。然而,在金代明昌年间(1190年—1195年),一场空前的灾难——黄河改道给韦城县带来了毁灭性的冲击。这场洪水无情地冲垮了韦城县的城墙,使无数居民失去了家园。于是,韦城县的建制被废除,降级为韦城镇,后并入白马县。明洪武三年(1370年),废白马县,并入滑州;七年(1374年),降滑州为县。
名人轶事久相传
韦城,是上古部族的立国地,是姓氏的祖源地,更是历史名人轶事的集结地。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战争风云。隋朝末年韦城县翟让振臂一呼,留下了瓦岗军起义的英雄篇章;后周郭威行至韦城发动兵变黄袍加身,见证了五代十国的动荡;辽军进犯中原,深入宋境,宋真宗驻扎滑州韦城督战。
在这里我们还可以找寻滑县的治世名臣。史料记载,北宋年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先后两次到滑州(今滑县)任职。修建画舫斋、归雁亭,酿造冰堂酒,献扑蝗良策。庆历二年(1042年)秋,滑州发生了严重的蝗灾,作为滑州通判,欧阳修到滑州属县韦城巡视灾情,督察灭蝗。后来,他的孙子欧阳宪上任韦城县主簿,大文学家苏轼作《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四首》,为他送行。诗中赞扬欧阳主簿博学多才,才高八斗,到韦城做官不过是牛刀小试,体现了苏轼对后辈的期望。
司马光是继欧阳修之后,曾在滑州做官的另一位宋代宰相级人物。在滑州任职的这段经历,司马光留下的与滑州有关的诗文有27篇,是历史名人中所作与滑州有关诗文最多的一位。庆历四年(1044年),也就是欧阳修从滑州离任后的第二年秋天,司马光到滑州就任武成军判官,这与欧阳修初到滑州时任的是同一职务。对于滑州黄河景色情有独钟的司马光,登临滑台城外的天台山观秋赏雪时留下了许多令世人惊叹的佳句。第二年司马光任州判之外又权知滑州韦城县事,也就是代理韦城县知县。春天黄河凌汛,滑州一片泽国。司马光指挥抢险,巡视汛情,安抚受灾百姓。到了夏天,天旱无雨,禾苗枯萎。司马光心急如焚,写了一篇《豢龙庙祈雨文》。司马光在滑州任职期间凭借道德人品、才华学问深受同僚们的佩服和敬重。庆历五年(1045年)冬,司马光在滑州任职期满,启程赴京。同僚们几乎倾城出动,赶来为他送行。司马光恋恋不舍地回望滑州城楼,直到它渐渐消失在暮霭晚霞之中。直到25年之后,即1069年,他还借朝廷命他视察黄河河务之机,重回滑州韦城县。这次旧地重游,韦城百姓围着他问长问短,很是亲热,他自己也很受感动。于是有诗记其事:二十五年南北走,遗爱寂然民记否昔日婴儿今壮夫,昔日壮夫今老叟。北宋名相韩琦,从汴京回家乡相州(今安阳市),韦城是其必经之地。他的一首诗《早发韦城》里的病襟斗觉精神健,屈指乡邦近数程,写的就是他途经韦城时所见景色和近乡情切的心境。
韦城,伴随黄河多次决口,昔日的繁华已成过眼云烟。作为滑县境内古黄河渡口的白马津也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
历史上的白马津有多重要
白马津是古黄河右岸的一处渡口,位于古白马县(今滑县)境内。白马之名,源于白马山。白马津扼黄河天险,守南北交通要塞。在古代,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工具不发达,滔滔黄河便成了人类甚难逾越的天堑。而在黄河下游的白马津因为河面宽阔、水流平稳便于大船停靠,既可由此渡河北上或南下,也可凭水路交通东进西出,因此而成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从战国时期的连横家张仪建议赵王守白马之津,到汉高祖刘邦渡白马津入楚地,这一块土地始终是群雄争霸的关键。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更是将白马津推到了历史的聚光灯下。这场战役决定了当时中国的历史走向,而发生在滑县的白马之战更是奠定了曹操最终赢得整个战役的基础。
建安五年(200年),袁绍进军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派大将颜良进围白马坡,攻东郡太守刘延,以保障主力渡河南进。接到刘延的告急后,曹操率军先佯装在延津(今河南延津)渡河,做出袭击袁军后方的姿态,诱使袁绍分兵延津。然后,曹操轻兵急进,奔袭白马,攻其不备。颜良大为震惊,仓促迎战。曹操派将军张辽、关羽率先进击。官渡之战关羽跃马阵前,直冲过去,刺颜良于万军之中,斩其首级而归。曹操乘机令大军冲杀,袁军大败溃散,遂解白马之围。
南北朝时期,各方势力蜂起,诸军阀讨伐混战,倚靠白马津的滑台城地处险要,与一同位于黄河下游沿线的金墉、虎牢、碻磝等军事重镇被称为河南四镇。滑台城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更成为南北方各政权争夺的焦点所在。在宋代,位于南北津途的白马津,依然发挥着它深远的作用,影响着历史的进程。北宋时期,滑州扼守都城开封北畿,是京城通往河北的门户。宋代失去燕云十六州以后,北方游牧民族在一夜之间就可以饮马黄河,汴京的都城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北宋定都汴京后,非常重视黄河军事防线建设。滑州白马县的白马渡口,是进入中原腹地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北宋朝廷在这里驻扎大量禁军,白马县也成为京畿军事要地,当时全国的许多军事调动都与白马县息息相关。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白马津由盛而衰,从繁华走向没落,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汴京守将杜充眼看金国大兵压境,遂于滑州扒开黄河,使之由泗水夺淮入黄海,大水漫灌,淹死百姓二十万,数以百万人沦为难民。自此黄河南迁,白马津也随之消亡。缺少了黄河天险,此地战略地位下降,黄河故道遗留下的坑塘洼地和连绵沙丘,使这里变得交通闭塞、荒芜冷落,历史重镇白马城最终被历史遗弃、湮没。
黄河古渡诗声多
白马津位于黄河之滨,是古代中国的重要津渡。它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往来穿梭,也见证了他们在此留下的深沉情感。面对天险黄河,这些文人墨客往往心潮澎湃,思绪万千,这种情感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白马津,这个曾经繁华的津渡,见证了曹植与曹彪的离别。站在白马津畔,这一刻,曹彪不仅面临与亲人的离别之苦,还要面对兄长曹丕的猜忌与权谋。曹植目睹了黄河之水的无情东去,心中的情感如波涛般汹涌。他愤慨地写下了《赠白马王彪》一诗,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苦闷与挣扎。
唐朝边塞诗人高适,月夜为朋友送行,在白马津写下《夜别韦司士》: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离别后很难再相见,因此在送别诗中常常流露出凄凉、伤感的情绪。而这首诗的感觉却完全不同,诗中把盛唐时期的人们充满活力,积极向上,不断追求进步和成功的精神,给予了充分体现。与其在另一首诗中所作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相比,构思和布局完全相同。唐朝贤相张九龄在任职洪州时,与挚友别于白马津,曾作《送韦城李少府》一首,祝愿即将久别的好友: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诗人用白马津指代李少府的家乡韦城,作送别诗抒发离别之情。诗句所展现出的宏大氛围和深远意境,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与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呼应,均表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深情厚谊,成为送别诗中的经典之句。将军发白马,旌节度黄河。箫鼓聒川岳,沧溟涌涛波。唐代诗人李白的这首津渡诗名篇《发白马》,使白马津成了一处激发豪情壮志的地方。就连唐玄宗送别李邕之赴任滑台,也留下了汉家重东郡,宛彼白马津的谆谆教诲与殷切希望。唐宋以来,大量的军队在白马津附近征调,刘禹锡有诗为证:白马津头春日迟,沙州归雁拂旌旗。柳营唯有军中戏,不似江南三月时。
岁月匆匆,时光荏苒。昔日的白马津在历史的长河中已消失不见,然而现代滑县人的白马情结不减。白马灵津作为滑台十二景之一,留下滑县文史爱好者的许多诗篇。
黄河文化传千年
与黄河相关的历史遗存还有鲧堤、瓠子堤、复关堤、天台埽、灵平埽、宣防宫、泥马庙、白马津、白马坡、灵昌津、李固渡……星罗棋布。地名有留固、史固、沙店、零河、鱼池……数不胜数。汉武帝沉白马玉璧,王尊河侯祠,王仲德智取滑台,王彦章铁枪刺水,泥马渡康王……与黄河有关的故事令人回味无穷。还有门类众多的滑县地域手工技艺,豪放不羁、能饮善吃的滑县人性格,皆因黄河水患而孕育催生。
如今,在滑县西北部,有一个独特的森林公园,它位于中原的黄河故道沙丘之上。经过数代滑县人的不懈努力和接力传承,这片曾经风沙肆虐的黄河故道,如今已经变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人工绿洲。白马湖是滑县森林公园的核心景观,其主题为白马寻根。这是一条精心设计的历史轴线,追溯了先秦时期的黄河故道、公元前132年的武帝治水、公元200年的白马文化,以及20世纪80年代的防风治沙和国有林场建设,直至如今森林公园的落成。湖区的特色景观包括灵津塔、高空栈桥、落雨亭和休闲沙滩等。其中,白马灵津塔是滑县的标志性建筑,它矗立在白马湖景区的南端,高耸入云,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落雨亭则是一处别具一格的建筑,它坐落于湖面之上,通过场景可亲身感受白马之战的壮烈。
昔日的黄河,如一条巨大的血脉,孕育了滑州大地的壮美与厚重。它滚滚流淌,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见证了这片土地的繁荣与辉煌。而今日的滑县,正是在这片孕育了无数生命的土地上,续写着黄河故道的历史担当。滑县人民以勤劳和智慧,描绘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秀美图画,将古老的黄河文化与现代的发展理念相融合,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在滑县,人们热衷于讲述黄河故事,传承历史文脉。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滑县人正以恢宏的黄河水为榜样,奔涌向前,追求图强图富的梦想。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万古镇妹村豕韦遗址
白马津遗址碑
白马津诗碑
白马湖公园
安阳好,
形势魏西州
三朝宰相韩琦——千古
三绝碑,功德昼锦堂
安阳好
安阳好,形势魏西州。曼衍山川环故国,升平歌吹沸高楼。和气镇飞浮。
笼画陌,乔木几春秋。花外轩窗排远岫,竹间门巷带长流。风物更清幽。
——韩琦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节选自2017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Ⅲ卷现代文阅读)
安阳有一处承载了近千年文化的文物古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韩魏公祠,又称韩王庙。韩王庙中供奉的是宋代重臣韩琦。韩琦一生历北宋仁宗、英宗及神宗三朝,生前封魏国公,谥号忠献,被誉为宋朝第一相。每年海内外韩氏宗亲都会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2006年在韩王庙举办了第二届韩氏恳亲大会,成为当年安阳文化界的一场盛事。如今,韩琦已经不仅仅是韩氏文化的核心,而且是安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考聚焦
(2013年四川卷语文第13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宰相。②金罍(léi):泛指酒盏。③曲台:太常寺,掌礼乐宗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考题解读】
参考答案
(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分析能力。古典诗歌中诗人的情感通常会涉及忧国忧民的感慨、国破家亡的痛苦、怀才不遇、自有闲适等,本题为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在历年的高考题中主要考查与韩琦相关的人物关系。2018年全国Ⅲ卷语文文言文阅读考查到韩琦与范纯礼,2016年全国卷语文考查到韩琦与曾公亮。
附:韩琦原作《乙巳重九》
苦厌繁机少适怀,欣逢重九启宾罍。招贤敢并翘材馆,乐事难追戏马台。
藓布乱钱乘雨出,雁排新阵拂云来。何年得遇樽前菊,此日花随月令开。
三朝宰相韩琦——千古三绝碑,功德昼锦堂
韩魏公祠大殿内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