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行走安阳:高考中的城市密码 > 解锁马氏庄园

解锁马氏庄园
——高考试题背后的故事
通过解析高考题,我们了解了周恩来总理所写对联的蕴意。那么马氏庄园中与有肝胆人共事立身立业,从无字句处读书明理明心楹联又是何意呢它的意思是能与豪杰志士共事,方能安身立命,事业有成;留心书本以外的学问,才能事理通达,眼亮心明。通过对楹联含义的了解,我们能感受到庄园主人是一位治家严谨、颇有远见卓识之人。
马氏庄园中的匾额、楹联众多,那么,众人称颂的马氏庄园的主人马丕瑶究竟是怎样的人呢马氏庄园还有哪些有代表性的楹联呢除了楹联文化,马氏庄园还蕴含了哪些文化内涵呢
百官楷模——马丕瑶
在马氏庄园里有一块光绪皇帝的御赐匾额,上书百官楷模。能获此殊荣的究竟是何许人也他就是马氏庄园创园之主——马丕瑶。
马丕瑶(1831年—1895年),字玉山,河南安阳县蒋村人,清同治元年(1862年)进士。马丕瑶的初仕地为山西,最初是候补知县。短短十余年,从平陆知县,到解州知州,再到太原知府,最后升任山西按察使、山西布政使,官至广东巡抚。如常言所说:人生开挂,不过是厚积薄发;光鲜背后,是常人看不到的努力。
1887年,对于马丕瑶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的上半年,他调到贵州省,任按察使兼署布政使。下半年,又调到广西省,任布政使。在此期间,他受到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召见,这对于封疆官吏而言,是莫大的荣幸。
1889年,升任广西巡抚。他顺应时代潮流,紧跟时代步伐,热衷于洋务事业,对广西地区的教育、经济、医疗、社会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尤其是设立官办书局、开展植桑养蚕运动、营建边防炮台等。在广西任职期间,是马丕瑶人生的高光时刻。
1894年,调至广东省,授巡抚职。广东为晚清中国最重要的省份之一。世事多艰,就在这一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马丕瑶积极修筑海防设施,选拔得力干将,加强军事训练,已过花甲之年的马丕瑶要为朝廷鞠躬尽瘁。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不敌日本,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听闻李鸿章签约后,马丕瑶极其痛苦,悲愤异常。上书《力阻和议折》,将自己思考的成果总结为自强十策,即圣学宜懋修民心宜固结言路宜广开政务宜崇实疆吏宜慎择将才宜豫储水师宜巡洋陆师宜精练使臣宜博访华商宜保护,并请求废约抗战,惩办李鸿章。
即使今天来看,马丕瑶的上书亦多有可鉴之处。此时他已心力交瘁,不久便在忧愤中离世,死在了广东巡抚任上,遗体被护送回安阳老家安葬。清廷诰授其光禄大夫威武将军。
马丕瑶为官三十余年,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为国尽忠,鞠躬尽瘁,深受百姓爱戴和朝廷信赖,百姓称他为马青天。马丕瑶在山西任职时间最长,光绪皇帝褒奖他实心爱民,忠心朝廷,堪为晋省百官之楷模。
马丕瑶一生深受百姓敬重和爱戴,他的事迹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仍对我们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文化之精髓——楹联之美
不爱钱不徇情我这里空空洞洞
凭国法凭天理你何须曲曲弯弯
在马氏庄园里有一副马丕瑶的自撰联:不爱钱不徇情我这里空空洞洞,凭国法凭天理你何须曲曲弯弯。这正是马丕瑶铁骨铮铮的为官誓言,一朝铁定,终生不渝。
由于家中清贫,马丕瑶深谙民间疾苦,立志求真务实,为百姓办实事,他常以尔之学,务求实用之归;尔之治,勿为虚誉之钓勉励自己。在他第一任官职平陆县知县期间,他把自己撰写的不爱钱不徇情我这里空空洞洞,凭国法凭天理你何须曲曲弯弯楹联悬挂在县衙门外。
官做到哪儿,他就把这副楹联带到哪儿,以警诫来访的人,不徇私情是他的为官之道。不仅警示外人,他还经常自省。每天就寝前,马丕瑶都要站在自己照片前作一番自省,告诫自己人的相貌也许不会因为做了官而有大的改变,困难的是思想上能否永葆书生本色和报国济世之初衷。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人生需要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以达到自我完善。反省,是一种思考,更是一种修炼。今天,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在何种岗位,马丕瑶的行为依旧具有借鉴意义。
一等人忠臣孝子
两件事读书耕田
在马氏庄园马丕瑶故居前悬挂着这样一副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这副楹联出自明代万历首辅张居正所撰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种田,后由清朝大学士纪晓岚改为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它的意思是:在朝为官要忠于朝廷,居家为子要孝敬父母。做人要忠孝两全,才可成为天下第一等人。学习成绩优异者继续读书,成绩一般者则居家耕田。马家刻此楹联于府中,可见对此理念十分尊崇。马氏家训中把忠诚作为为官之座右铭,把孝道作为治家之根本,子孙务必做忠孝两全的一等人。
这一理念也很好地践行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理念。马丕瑶膝下有四男三女,子女们恪守家规,颇有建树。
长子马吉森,诚信经营,实业救国,开河南地方民族工业之先河,是一位著名的实业家。次子马吉樟,进士出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会典馆总校、湖北按察使等职。三子马吉梅,民国时期曾任安阳县议会议员。四子马吉枢悬壶济世,妙手回春,人称马大善人。
其三女马青霞是辛亥革命女杰,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享有南秋瑾北青霞之美誉,孙中山先生曾赞誉她为巾帼英雄,并为她题写了天下为公四个大字,鲁迅先生也曾称赞她才貌双全。
马丕瑶子女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家规的规范和引导,同时也与马家能够因材施教分不开。无论是作为父母,还是作为老师,都需要深入了解孩子的个别差异,关注孩子的兴趣、能力、性格等多方面因素,进行不断的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孩子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不同类型的孩子能够个性发展,成长为不同领域的人才。
世事如棋让一步不为亏我
心田似海纳百川方见容人
马氏庄园有这样一副楹联:世事如棋让一步不为亏我,心田似海纳百川方见容人。
它的出处是《王尔烈家传楹联》。其意思是,处事如下棋,让一步不算吃亏;心胸似大海,能容人方显雅量。
自古以来,古都安阳不乏礼让、宽容的典型事例。安阳在明清两朝被称为彰德府。彰德府城西北有仁义巷,俗名叫作让道,相传明朝时郭朴担任武英殿大学士时,家人被邻居侵占宅基地。郭朴的儿子与邻居争辩,邻居不予理睬。于是,郭公子向身在京城的父亲郭朴写了一封信。郭朴在回信中写道: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几尺又何妨。邻居听说了郭公子捎书以及郭朴回信这件事,采取了退让数尺的做法,而郭家也把围墙向内缩入数尺。于是,便让出了一条小巷,被人们称为仁义巷。
通过马氏庄园这副楹联及仁义巷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古人的胸襟是何等宽广。人间百态,吃亏是福,不与人斤斤计较,礼让他人,胸怀犹如宽广无垠的大海,容纳百川的溪流,方显为人处世的大气与魅力。
规则之信念——马氏家训
家训是中国传统社会里形成和繁盛起来的关于治家教子的训诫,是以一定时期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内容作为教育内涵的一种家庭教育形式。家训的内容多是用礼法制度、伦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来指导人们处理家庭关系,教育子女成长。家训是深入到家庭内部的社会意识形态形式,具有世代传袭的特点。
在马氏庄园园区中路二门内设置木屏门一道,四扇屏门上刻有马氏家训。门额正上方的匾额清节皎然,为军机大臣、两江总督左宗棠题写,赞誉马丕瑶为官清正廉明。
屏门上所刻是马氏家训家人卦全文,马家以《易经》第三十七卦家人卦为家训,其大意是:女主内,男主外,长幼有序,不失法度,全家人都要诚信庄重,各尽其责。
马丕瑶从小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影响,在注重自己修身的同时,也要求家人守制明礼、职事有司、各尽其道、和睦相处。马氏家训体现了敬让、诚信、勤俭、积善、修身、律己等儒家传统思想,贯穿了马家治家教子的各个方面,使得马丕瑶的子女及后人人才辈出,出现了一门双进士,三代五俊杰的盛景。
马家人才辈出,印证了家风家教培养和传承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家风家教建设,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我们应当注重家风家教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
马氏庄园建于清光绪到民国初期,承载着近代以来的历史文化。马氏庄园不仅是一部清末民初的建筑杰作,还是一部集儒学、建筑、书法、楹联等中国传统文化于一体的百科全书,被学者称为中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封建官僚府第建筑标本。与此同时,马氏庄园还是一座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廉政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曾在这里设临时司令部,在这里可以看到当时的陈设。
徜徉于马氏庄园,参观一座座近代建筑,欣赏一副副匾额楹联,其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赏楹联之美,品建筑之精,悟文化之深。虽然世事变迁,但其中所蕴含的家风家训、家国情怀仍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16-2
光绪帝亲赐牌匾
16-3
马丕瑶自撰楹联
16-4
修身堂楹联
16-5
王天顺书楹联
16-6
马家家训
16-8
进士第
16-9
龙抱槐
16-10
光绪帝亲赐牌匾
马丕瑶自撰楹联
修身堂楹联
王天顺书楹联
马氏家训
龙抱槐
袁世凯与袁林——近代社会的缩影
袁世凯(1859年—1916年),字慰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出生于一个官宦地主家庭。1895年他在天津小站练兵起家,后升任山东巡抚,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声势显赫,逐渐让满族亲贵忌惮其军事大权,被勒令回籍养疴,在安阳(时为彰德府)洹上村隐居了三年。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东山再起,1912年接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6年改年号为洪宪,称帝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于1916年6月6日病逝。北京政府遵其扶柩回籍,葬吾洹上的遗嘱,葬埋他于曾隐居的洹上村东北侧的太平庄,墓地就是安阳市著名的景区——袁林。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曾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进程,就连高考试题也曾考查过他。那么,高考试题是怎样考查袁世凯的呢袁世凯的故事还有很多,就让我们跟着高考试题,到袁世凯之墓解锁背后的故事吧!
高考聚焦
(2011年全国Ⅰ卷历史第40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部分)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
【考题解读】袁世凯与科举制度的废除
参考答案:
述: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评:袁世凯等清末有识之士对德才的认识继承了前代德才兼备的标准;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促进教育、思想文化与选官制度的近代化。
试题分析
这道高考题考查的是中国从古至今国家治理人才选拔的标准问题。清末的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凡有识之士无不在考虑国家培养人才与用人之策。面对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前有戊戌变法,后有清末新政,这都说明用老办法已经维持不下去了,所谓变亦变,不变亦变。为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也为了适应时代需要,封疆大吏袁世凯等人提出停办科举,并提出了创办新学与新式学堂等具体应对措施,最终被清政府采纳。可以说,1905年清政府决定废除延续了一千三百余年的科举制度,袁世凯是有功的。
在历年的高考题中,主要考查袁世凯的相关成就及影响。如2022年全国甲卷文综历史考查袁世凯去世后府院之争。2020年全国Ⅲ卷文综历史考查袁世凯逼清帝退位后重组政府。2016年全国Ⅲ卷历史考查袁世凯复辟帝制。2013年海南历史卷考查袁世凯对《临时约法》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