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斯文一脉 > 半壁江山的棉纺贡献

半壁江山的棉纺贡献
党贺喜
侯爱敏/文
丁友明/图
一条路,落叶无迹,
走过我,走过你,
我想问你的足迹,
山无言水无语,
走过春天,走过四季。
走过春天,走过我自己。
…………
岁月如歌。一曲《一条路》,回肠荡气。而在郑州西郊,有一条棉纺路,同样陪伴着一代又一代郑州人走过春天,走过四季。走过春天,走过我自己。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里自东向西分布着郑州5家国有大型棉纺厂,再加上东边布厂街的郑棉二厂,6家大型国有棉纺厂构成郑州独有的纺织城。从此,郑州有了被纺车纺出来的城市之雅称。
在这里,棉纺业顶天立地,走出一条见证郑州发展城果的自信之路;在这里,郑州人战天斗地,书写半个多世纪激情燃烧的光辉岁月;在这里,成千上万的纺织工人刻下了感天动地的青春印记!
顶天立地
自信之路见证郑州城果
棉纺路,是一条路,也是一座城。从荒芜之地到城市中心,它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沧桑之路。
1953年,国营郑州第一棉纺织厂在棉纺路落定,郑州西区成为工业区就此开始。
唧唧复唧唧,织女当户织。梭子飞舞,不仅纺出了郑州工业发展的经纬天地,而且也让郑州的工业化进程一下子顶天立地!
——上海、武汉等地的工人源源不断地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纺织技术,也为这条路注入了活力。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中,棉纺路的风光一时无两,一条街的工业撑起几乎整个郑州,几家棉纺厂的税收超过大半个城市。
——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等多位领导人到这里视察,对纺织企业的飞速发展给予高度肯定。
郑州崛起纺织城,占尽天时地利,乃风云际会的历史必然。1954年河南的省会从开封迁到郑州,郑州从此步入发展之春,尤其是二五以后,全国开始布局轻工业,国家把河南的项目集中到了省会郑州。
随着一棉厂到六棉厂在郑州相继建成,郑州崛起为和北京、西安等齐名的全国六大纺织基地之一。加之河南是产棉大省,原材料丰富,郑州直奔纺织城目标前行。
纺织业带给郑州空前的发展动能,并以强大的创税能力反哺经济社会发展。
纺织行业为国家创利税71亿元人民币,是当年投资的30倍。纺织业对郑州地方财政的贡献率,最高年份曾达60%以上。当时有人形容郑州一个厂就至少为国家赚了18个棉纺厂。曾担任河南省纺织工业协会秘书长的李秀明回望历史,如数家珍。
战天斗地
历史铭记着激情燃烧岁月
万丈高楼平地起。
纺织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从而载入历史的纪念册。
1953年的五一劳动节,是郑州纺织人永远铭记的日子,那天,郑州的第一家大型棉纺企业——郑州国棉一厂破土动工,郑州纺织城建设的序幕从此拉开。
历史值得铭记,回放纺织城是如何一天一个样,天天不一样,最终大变样的吧:
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云集郑州,不到一年时间,郑棉一厂建成试车。
1954年4月,规模比郑棉一厂大一倍的郑棉三厂开工建设。1955年8月1日,郑棉三厂正式投产。
紧接着,第四、第五、第六棉纺织厂呱呱落地。短短5年时间,占地60万平方米的5大棉纺织厂蔚为大观。
还原、聚焦当年建设过程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又仿佛回到了战天斗地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骆家权老人,是省建五公司组建时的元老,更是西郊建设的见证者。骆老是上海人,武汉国棉一厂建厂时需要监理人员,他从上海被派到武汉。1952年,中南军政委员会纺织局组建工程公司,骆家权等十来个专业人员纷纷加入。因当时郑州已确定大上纺织厂,纺织部决定将这个工程公司搬迁到郑州。
1953年1月,骆家权随中南纺管局工程公司来到郑州。随后,郑州修筑二七纪念堂的两三百名建筑工人并入该公司,加上从南方来的1000多人,组建为专业建造纺织厂的建筑公司。
这批建设者来到郑州时,正是严冬季节。他们坚持先治坡后治窝,用粗大的毛竹在野地里撑起架子,顶上和四周用芦席一罩,就成了办公室、食堂和宿舍。
一个席棚千把平方米,里面一排排的通铺,一个通铺睡三四十个人。那时候年轻,都是二三十岁的人,不知道苦!老一辈建设者对这个场景记忆犹新,感慨万千。在这样的席棚里,建设者一住就是一年多,走过了郑州的春夏秋冬。直到国棉一厂建成,才为自己建造了固定住房。
那时自行车很少,一般人去市里只能骑毛驴。那时,每天工作时间是9个小时,两个星期休息一天。当时西郊除了炮院、医学院正在建设,几乎一无所有,所以休息日大家都想到市里玩玩,下馆子改善改善生活。不过骑毛驴进市可不便宜,到京广铁路要2角钱,过铁路要再加5分钱,要知道那时候一只烧鸡也不过3角钱。比较起来,那时骑毛驴比现在打的还贵。
感天动地
青春奉献者的记忆密码
棉纺路、锦艺城、AB区接合部……每每穿过接合部廊桥下再往北走就不禁心生穿越之念:廊桥、商场和小区,它们均安放在原郑棉一厂生产车间之上。让人忍不住搜索记忆,判定脚下哪个方位是当年的布机车间——1998年的一个仲夏之夜,记者奉命到一厂织布车间体验式采访了两小时。仅仅是两小时,只是在车间东游西逛体验,结果就被噪声和飞来飞去的棉絮所折磨!殊不知,织布车间的纺纱工都是四班三运转啊!天天如此,周周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不仅如此,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几乎是大半以上老棉纺人共同的命运交响曲,在几代人的基因里写下了奉献密码!
1953年的春天,国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响应支援内地建设的号召,仲根娣和200多名上海同乡热情高涨地报名:到郑州去!
当时的郑州西郊,沙尘满天,土地泛黄,仲根娣和伙伴们吃惯了白米饭,见多了繁华,在这个没有街道,没有路灯,风整天吹得呼呼响的荒野,每天吃着红薯面、高粱面。一些从南方来的技术工人吃不消,有的又回到了上海,仲根娣选择了留下:我是自愿报名的,既然来了,再闹思想走,不光荣。
那是一段充满激情的岁月。仲根娣只是10万纺织人中的代表之一。和她怀揣同样情怀的还有国棉一厂的孔德勤,她1953年走进了正在建设的国棉一厂。我们刚进厂时住的是工棚,却幸福得天天像做梦一样,一个没文化的穷孩子能当上国家大厂的工人,我把心都织进了布里。晚年的孔德勤回忆说。
轰鸣的车间不仅生产真金白银,还盛产真心英雄!
半个多世纪以来,郑州纺织行业涌现出一大批时代先锋:创造闪电式接头法的全国劳模盛婉、几十年如一日进行技术革新的工人工程师贺友三……郑州棉纺企业诞生了8位全国劳模,至于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市劳模、标兵更是数不胜数!
壮哉,感天动地的青春奉献!
当下的郑州,正昂首阔步挺进国家中心城市,这一精神硬核必将继续迸发出无限生机,奏响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