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斯文一脉 > 星光璀璨的诗意郑州

星光璀璨的诗意郑州

娜/文

焱/图
《诗经》里有它的故事,缠绵于唇齿之间的郑风长短句,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辞赋里有它的声音,言辞精美,韵律优雅,读之回肠荡气又唇齿留香。
唐诗里有它的身影,一花一叶、一丘一壑皆是风景,也是心情,一言一词,一句一行,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就在我们脚下的这片黄土地上,就在我们的郑州,方寸之间都有故事,举足踏上就有诗行。
对一座城市的初识,或许是始于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对一座城市的热爱,一定是因为城市故事和城市内涵。
位于天地之中的郑州,俯仰之间,有古意纷至沓来,有诗意应接不暇,有豪情直上云霄。
诗文郑州
站在郑州,踏着厚重的黄土地,让我们环顾四周:
向东北,不到200公里,矗立着中国文字博物馆,那些挖掘出来的斑驳的龟甲上,镌刻着属于中华最早的文字。被时人当成药的龙骨的发现,让夏商周三代从传说变为信史。再向西南回来100公里,位于焦作的云台山景色宜人,而多年以前,放浪形骸而又才华横溢的魏晋名士就活跃在这一带。每每登临,那呼啸而下的飞瀑里,似乎有《广陵散》于今绝矣的深深叹息。
向西,135公里的洛阳街头,耸立着孔子问道处石碑,那是先秦时期,两位站在全人类思维巅峰的伟大圣哲的见面,是中华民族儒家和道家两个精神原创者的会合。
向东,80公里的开封禹王台公园内,有两人一坐一半躺对饮的雕塑,他们是飘逸如仙的李白与温良敦厚的杜甫,诗仙与诗圣会面于此,人们评价,这是大鹏与鸿雁的初次相遇。
向南,不到100公里的许昌城区内依然有建安区,而随便一个百姓可能都会讲几个建安七子的故事或者至少能背出《七步诗》……
俯仰之间,以郑州为圆心画圆,方圆数公里内,步步都是故事,脚下尽是诗行。
而处于天地之中的郑州更是风华绝代,打开浩繁的历史卷帙,郑州总会时不时以各种姿态惊艳地横空出世——
距今2000多年结集而成的《诗经》中,郑风大多记载的是当年郑国的风土人情。郑风共21首,是15国风中篇数最多的,这些穿越千年的诗句里,无论情、无论爱、无论恨、无论思,郑州人以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巧妙地淋漓尽致地唱出了心中的痛快,成为中国最早歌唱中的天籁之音。
在商代就已产生的散文,或抒情或叙事或议论。郑州,作为中国散文的产生地之一,作为夏、商王朝的都城所在,这里发生的故事被这里的人们所记录、所传承。到了春秋之际,这里更是产生了一批散文大家,列子便是出生于郑州的集大成者之一。
汉赋以华美见长,文采飞扬,韵律动听,而此时的郑州,横空出来一位无论是文采还是外貌都堪称一绝的人——出生于中牟的潘安。那时,他因擅长辞赋名噪西晋文坛。
终于到了唐代。那诗人遍地、诗兴大发的数百年时光里,熠熠生辉的名字在郑州不断闪耀
: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
更别说古往今来攀登五岳之中岳嵩山的文人志士,更别说散落民间的各种名人逸事,更别说遗落在书卷的字里行间有关郑州的信息……
群星闪耀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在诗歌里不知不觉地完成自身的成长。很多城市,亦在诗歌里散发着魅力。而郑州,这片中原沃土上诞生过、出现过、途经过一个个璀璨的名字,他们在属于自己的年代里认真生活随手写诗,转眼,已是后人眼中的传奇——
巍巍嵩山的山腰上,一块平坦的巨石上镌刻着红色的诗句,读来,是李白游览嵩山并拜访道家名师焦炼师的时候写下的诗篇《赠嵩山焦炼师》。相传,752年,李白与好友岑勋、元丹丘相聚嵩山,煮酒论时世,畅怀话人生,在酒酣耳热、胸胆开张之时,写就诗作名篇《将进酒》。
有诗仙李白,更少不得诗圣杜甫。杜甫和郑州的关系不是路过,他出生于巩县(今郑州市巩义瑶湾村),经历颠沛流离的一生,770年,病逝在湖南洞庭湖畔。有关杜甫具体葬在哪里各有说法,据偃师县志云,杜墓初归葬偃师,复移葬巩县。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生于斯葬于斯,或许对于一生坎坷的杜甫来说,是更容易让人觉得温暖的归宿吧。
对于这两位唐诗史上的双子星,余秋雨说:我会以终生不渝的热情一直关注着李白天使般的矫健身影,但是如果想在哪一个地方坐下来长时间地娓娓谈心,然后商量怎么去救助一些不幸的人,那么一定找杜甫,没错。
无论是李白还是杜甫,他们都在那场安史之乱中受到了牵连,命运多舛。相比之下,另一位出生在郑州新郑东郭寺村的诗人就幸运多了,安史之乱爆发17年后,白居易在新郑出生了。白居易不曾经历安史之乱,却也将目光投向了这场战争,写下了难以超越的《长恨歌》。846年,白居易在洛阳去世,葬在龙门香山琵琶峰。他的墓志,是著名诗人李商隐写的。今日郑州新郑,依然保留有白居易祖父白锽墓、白氏宗祠等。
为白居易写墓志的李商隐和郑州也有深厚渊源,他的故里,虽有郑州说和怀州说之争,不过按照他写的檀山荥水,实惟我家,灵其永归,无或栖寓而言,学术上更认可他是郑州荥阳人。而没有争议的是,858年,李商隐罢官返回故里郑州,不久便在忧郁中去世,葬于郑州檀山李氏祖茔。而今的郑州,依然有檀山李商隐墓园、管城李商隐咏《夕阳楼》旧址等。
提及荥阳,李商隐还有一位老乡,同样在唐诗史上声名显赫,那就是家本荥上,籍占洛阳的刘禹锡。今荥阳檀山有刘禹锡墓,故居已不可寻。故居虽不可寻,但是每逢秋季人们脱口而出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便是对他远逝身影的告慰与追随。
盛唐的模样,以文字的形象存在于诗人的作品里
;广袤的郑州,滋养着这些或胸怀天下或寄情山水的闪耀在史书中的诗人。
而这些诗人,留下的不仅仅是那些书写在书本上的美丽诗行,还有其或可爱豪迈的人格魅力,或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美丽传说……这些代代相传的诗行和故事,融在这片土地上,影响着一代代郑州人。
向阳生长
逝者如斯夫。
从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朝到21世纪的今天,以公元元年为界,像是一张发黄的纸打了一个对折。恍然间,4000多年已过。
这段从不间断的中华文明里,产生了太多让人叹为观止的文豪和作品;这片生生不息的厚重的黄土地上,滋生着一代代不断创新创造的中华儿女。
且不说之前提到的李白、杜甫,这里还诞生过、出现过许许多多的名人——
今日郑州市登封嵩山一带,尚存大量与大禹有关的遗迹与传说,启母石安在,启母阙巍然。
中牟的官渡古战场,似乎依然可以听到战旗猎猎,曹操与袁绍在这里的激战似乎仍传来厮杀之声。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就葬在新郑,至今,那里还有他和家族的墓。
备受人们喜欢的苏轼多次来到郑州,并留下许多遗迹。今郑州有苏轼和苏辙分别处、苏轼书欧阳修《醉翁亭记》刻石、苏轼书丹的观音赞碑等。
郑州,这座我们脚下的城市,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生机勃勃的现在;不仅是商都遗址,拥有着最古老的城市,也是正在高质量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不仅有灿若星河的诗词名家,更有勃发奋进的1300万郑州人民。
而那些传唱千年的诗词和故事,至今风响不绝,那是一代代郑州人血脉中的共振,是我们融在血液里的文化基因,是我们永远年轻又永远热泪盈眶的民族胎记。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秉天地之中之灵气,仰深厚历史文明之积淀。看,如今的城池已变了模样,但躬身工作的人们的脸上,依然有着笃定和希望;听,校园里书声琅琅,又一代少年,正在向阳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