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的精神感召
苏
瑜/文
刘栓阳
李
焱
王秀清/图
姓氏,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身份符号之一。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华姓氏的主要发祥地,是全球华人的祖根地。
姓氏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条代代相传的无形纽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多通过姓氏家族得以延续、传承。中国文化的统一性、连续性,与中国固有的姓氏制度和姓氏蕴含的
天下一家万民归宗家国同构等文化理念密切相关。
自1981年开始的中原寻根活动,经历了寻根—根—根亲三个认知阶段,体现了中原由姓氏文化探索走向文化自觉的过程。
姓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
《礼记》云:‘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姓氏文化是根亲文化的核心,是寻根溯源的依托,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立新说,中华姓氏源远流长,其源头滥觞于人文始祖黄帝,而黄帝故里在郑州新郑。
据李立新介绍,黄帝25子,其中14人得12姓,发展为101个方国,衍生出510个氏。相传颛顼、帝喾、尧、舜、禹、契、后稷等均是他的后裔,特别是中国最初的三个王朝夏、商、周的始祖禹、契、后稷均为黄帝直系后裔,中国的姓氏大多起源于这一时期。
李立新说,当今中华120个大姓中属于黄帝族系的大姓有86个,约占72%。所以明代大儒方孝孺说:今天下之受氏者,多尧舜三王之后,而皆始于黄帝。甚至匈奴、羌、鲜卑、女真等少数民族亦是黄帝后裔,历史上周边特别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如北魏、辽、金、元、清等,都认同中原文化,追认黄帝为始祖,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包括各个少数民族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共祖,华夏儿女均称自己为炎黄子孙。两周时期的郑国、韩国等诸侯国的公族后裔或以国为氏,或以邑为氏等,衍生出众多姓氏,当今常见姓氏中的郑、潘、冯、韩、何、许、史等姓氏的源头都在郑州。李立新表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自然始祖,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中华姓氏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郑州正在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做好姓氏文化工作意义重大。李立新建议,在建设文旅强省的大背景下,以新郑黄帝故里为依托,建设中华姓氏文化园,将其打造成为全球探寻、体验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窗口,全球华人寻根拜祖圣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姓氏文化传承着血脉亲情的荣耀
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沧桑起伏,承载着每个人的血缘信息,体现着家史、族史、国史的文化源流,折射出家运、族运、国运的历史变迁,隐含着国人内心深处的归属感,并传承着血脉亲情的荣耀与骄傲。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王博正是抱着这样的初心,在天津、周口扶沟多地采访、拍摄,制作了微纪录片《父辈的旗帜》。该片展现了吉鸿昌烈士之女吉瑞芝对父辈精神的传承,以及对老家河南的浓烈乡情,入选庚子年第六届根亲中国微电影(网络)大赛十佳作品。
舍身为国,忠烈传家。吉鸿昌烈士的爱国精神历久弥新。家国情怀,爱满人间。吉瑞芝长期坚持一年一次回河南老家扫墓,其女吉安、外孙女皆自发加入吉鸿昌爱国事迹的宣讲中。《我是中国人》《做官不许发财》《多伦抗战》《死不倒下》……一个个故事走进学校,走进烈士陵园,被吉家人以极大的热忱传播。
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从故事中懂得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听过故事的小学生,多年之后,还写信给吉瑞芝女士,有的还来看望她,让人很感动。王博说。
在中华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中,爱国为民的思想伴随着一代代人的传承传播,成为中原这片热土上凝重的底色和丰厚的基因,其中家族传承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家风家训是传统文化的价值显现
初夏的郑州郊外,生机盎然,驻足惠济区一座村庄院落前,朱红的大门上端,留侯世家的牌匾在竹子的映衬下,显得气度不凡。
这里是年近八旬的张老先生的祖宅。他带我们来到后院的家祠,说这里是全家人的精神家园,14岁的孙子出国留学前,就是在这里举行了拜别仪式,我告诉他,从我的曾祖父算起,他是我们家的第六代。孝悌亲和是家训,无论他走多远,都要铭记在心。
受先祖汉留侯张良功成身退的影响,不贪不占成为张氏一族最看重的品行。我13岁那年的大年三十,和父亲一起从郑州市区坐火车回来,当时因为人太多且只剩3站,车站干脆取消了售票。5天后返城,父亲买了4张票,我很是不解。他当着我的面撕掉其中两张,边撕边说,咱回来的时候没买票,公家的便宜不能占。
这件事对张老先生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一生自律,把家训中蕴藏的大智慧言传身教于子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以家风家训的形式在民间延续和发扬。河南姓氏文化研究会张姓委员会秘书长张志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靠空洞的说教或刻意的灌输,而是要润物细无声式地渗透。姓氏文化的研究探寻古老文明以怎样的形式活在当下,如何对当今社会人们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
姓氏是连接华夏儿女的精神纽带
在河南省档案馆老家河南家谱馆里,收藏着一尊神龙望君归。依托良好的展陈场所和现代科技馆藏措施,这里已逐渐发展为国内知名的家谱寻根谒祖平台和传统文化教育基地,重点展示老家河南、根在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和姓氏家谱根亲文化。
家谱陈列厅中600多个姓氏的2万多部20多万册全国各地家谱的馆藏量让人惊叹;姓氏独立展厅内,每个姓氏的起源与变迁、历代名人、历史功绩、文物精品和家谱等珍贵资料陈列详尽;家风家训厅中,祖辈的人生智慧凝结在短短数十字之间,俯身查看展柜内的资料,仁义礼智信耕读传家爱国孝悌等家谱中的核心内容,无不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家国同构理念——治国先治家,治家中蕴含着治国的道理,这正是姓氏文化蕴藏的丰富的优秀文化因子。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迁徙是不变的主题。古代中原先民的迁移把华夏文明带到了周边地区。中原历史上有四次大规模移民南迁,其后裔又渐次播迁至菲律宾、马来西亚、欧美等地。迁徙路上,有一种闪光的精神是不灭的,代代传承,正是这种精神让后代子孙无论在哪里扎根,都活得越来越好。
有迁移,也有会聚。曾参与编写郑州多处地方志的郭增磊指出,来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的移民村落,占到了郑州村落的60%以上。
铁路修成、建设省会、改革开放,近现代的这三次移民构建了现代郑州的城市底色,形成开放、包容、大气的城市性格。
自20世纪80年代开启的寻根文化热潮,不仅让郑州新郑黄帝故里声名鹊起,也让荥阳、新密、登封、巩义等地分别以郑、潘、彭、钱、祝、雷、许、阙等姓氏祖根地、郡望地的身份迎来越来越多的氏族宗亲,伏羲文化、黄帝文化、岐黄文化、祝融(彭祖)文化、大禹文化等研究欣欣向荣。
开启黄河根亲文化的风雅颂
近年来,随着老家河南的氛围越来越浓郁,到河南寻根问祖的华夏儿女越来越多,郑州中华姓氏之都的打造成效凸显,连续举办了十几届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已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姓氏文化、根亲文化品牌。各种以姓氏文化为核心的活动、项目方兴未艾:
郑州报业集团出品的中国首部百家姓主题电视剧《龙族的后裔》,唤醒与每个人休戚相关的姓氏文化,挖掘出它们之于当下的时代意义。
郑州市委宣传部出品的108集姓氏文化宣传片《百家姓起源故事》用童声讲述百家姓氏故事,以童趣传扬5000年中华文明。
郑州国际马拉松赛,用世界通用的语言再塑郑州姓氏之都的新魅力。姓氏跑团化身丝路信使,徒步敦煌,一步步走出大型纪录片《姓氏中国》的第一季。
2023年3月23日(农历闰二月二),《姓氏中国》第二季寻根中原正式启动,姓氏文化爱好者从新郑黄帝故里出发,经禹州、鲁山、叶县、方城等28个河南姓氏起源地及郡望地,用脚步绘制出一张特殊的中原寻根地图,并于农历三月三,回到新郑黄帝故里,栽种下寻根树。
当日,正是一年一度的拜祖大典,修葺一新的黄帝故里园区以崭新面貌亮相于全球华人面前。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首届梁思成奖获得者、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何镜堂领衔的团队打造的新园区内,中华文化元素与概念随处可见,每一处景致都是对根的探寻,自立自强、厚德载物、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等黄帝精神通过空间序列凸显出独特的文化张力,中国气派、文明力量、时代格局的完美彰显,让这方拜祖圣地愈发形神兼备,散发着更加吸引人的魅力。
据了解,2024年春节假期,到黄帝故里园区拜祖参观的海内外游客近50万人次。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文化功能、经贸功能充分得到发挥,成为河南省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成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重要品牌。
郑州文化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点——黄帝文化、黄河文化。前者是根文化,回答从哪里来;后者是魂文化,回答到哪里去。郑州正在主动回应这两个深刻命题,以中华儿女的寻根之地、中华文明的朝圣之地、中华文化的体验之地、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不断擦亮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的城市品牌。而姓氏文化,是桥梁,是纽带,它根植在心里,流淌于血脉,是华夏儿女永远不渝的精神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