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斯文一脉 > 生命葳蕤的嵩山文明

生命葳蕤的嵩山文明
孙新峰


李晓光/文

焱/图
崧高维岳,骏极于天。这是3000年前的先民对巍峨的它的敬颂。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这是1000多年前的诗人对静美的它的吟唱。天地之中,文化圣山。这是今天世界人民对悠久的它的评价。
沧海桑田、时代更迭。黄帝文化、河洛文化相继从它身边走出,它看着人类文明从雏形走向成熟,它见证着夏商周在自己脚下建都,它集结过儒、释、道三大学术流派……
是的,这里是中岳嵩山。站在嵩山峻极峰,北望黄河如练,天地一线;俯瞰风光如画,生命葳蕤;回眸千年文明,延绵不绝。
如果说,蜿蜒壮阔的黄河如母亲般滋养着一代代华夏儿女,那么伟岸又沉默、高耸又雄壮的嵩山,就像是父亲般,源源不断地为华夏儿女输入永不枯竭的力量、带来生生不息的希望。
何以文化圣山
何以天地之中
黄河横贯,汇万流而浩荡。
中岳雄立,标九州以峥嵘。
盛春时节,沿登山步道拾级而上,巍巍嵩山绿意盎然。金秋十月,层林尽染,如同油画般绚丽;冬雪飘落,银装素裹,景色更加妖娆。
在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副会长阎铁成眼里,嵩山的魅力远不止于一年四季变换的美景。他说,嵩山是中国最古老的山脉之一,其地貌变化多端,其植物种类纷呈,优越的自然环境,成为现代人生存和创造文明生活的必然选择。
如果四时之景带给人视觉的冲击和美的感受,那么延绵数十亿年的时间跨度,则给人以对宇宙洪荒的敬畏。然而凝结于嵩山的历史文化,却能直击人心最深处,还因为这里蕴含着民族之根、文化之魂。
嵩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吕宏军长期致力于研究嵩山文化。在他看来,以嵩山为中心的文化圈内所分布的诸多文脉,不仅代表着中华文明,还决定了嵩山成为中华文化圣山。
何以为中华文化圣山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
早在人类从原始社会向氏族社会过渡的旧石器时代,华夏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留下了众多文化遗存,荥阳织机洞遗址、巩义神南沟遗址、登封鬼谷子洞遗址、登封君召遗址等都是其重要代表。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这里孕育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大河村文化、仰韶文化等。嵩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之多和分布之密为全国之冠。
何以为中华文化圣山它是人文始祖黄帝活动的中心。
人文始祖黄帝的诞生地、建都地及活动中心就在嵩山下。黄帝一统中原后,建都嵩山脚下的轩辕丘。
相传,黄帝在此发明了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术等。在黄帝的带领下,以嵩山地区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成为当时农耕文明最发达的地区。
何以为中华文化圣山它是华夏民族心中的天地之中。
地理位置上,这里是华夏民族最早的繁衍生息之地和活动中心,夏朝先民认为嵩山是其祖先的诞生地和活动中心,商朝则以嵩山为活动中心,周朝认为嵩山是其祖先的诞生地和活动中心。
心理位置上,嵩山是中国之名的发祥地。西周初年铸造的何尊,其铭文记载周公到嵩洛地区的中国建都,这是现存最早的带有中国名字的实物资料,是最可靠的中国名字的由来。
故土陈迹中,周公测景台便是实证。据《周礼地官司徒》载,周公为了寻找天地之中营建东都,在嵩山脚下的阳城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终于,他在嵩山脚下的阳城寻找到了天心地胆,留下了千古称颂的周公测景台。
嵩山由于地临京畿和‘天地之中’的文化心理优势,最早完成了从原始的山神崇拜到圣山崇拜的转换,确立了民族文化心理上的圣山地位。吕宏军高度评价道。
何以震撼人心
何以流连忘返
历史的长卷如此厚重又悠久,嵩山因为矗立了太久,其故事太过浩繁又太过璀璨。随手让一个时间段定格,其都能展现一份令人炫目的五彩斑斓。
有人说,嵩山文化是根系文化,夏商周三代建都于此,这里走出了中国最早的国家文明。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维华说,华夏民族最早发端于中原,后播迁全国,中原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有人说,嵩山应该成为华人的精神圣地。少林寺作为驰名中外的名刹,钟楼前矗立着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儒、释、道作为中国传统三大宗教如此和谐地居一碑之上,那是因为,三教的文化之根均源于嵩山。文怀沙认为,嵩山集儒学圣地、道教之源、禅宗祖庭、武林盟主于一体,我们要像西方人崇拜奥林匹斯山一样来仰视嵩山。
天赐五岳之尊,柱擎华夏之天中。
正因为嵩山如此雄壮又如此美丽,如此包容又如此传奇,一代代华夏儿女争相登临,或许,只是为了寻找心灵的故土——
他们登临挥毫,留下印记:少林寺内有宋代书法家苏东坡书写的观音赞碑,蔡京书写的面壁之塔刻石,黄庭坚书写的祖源谛本碑,米芾书写的第一山碑,元代书法家赵孟书写的裕公碑,明代书法家董其昌书写的道公碑等。
他们来此封禅,来此祭山:汉武帝来过嵩山,把他到过的山峰命名为万岁峰,上建万岁亭,下建万岁宫,增建太室祠,设崇高县。武则天几次游览并禅祭中岳,把嵩阳县改为登封县,把阳城县改为告成县,以纪念登封告成。少林寺山门上的少林寺三个字为康熙书写,寺内不少对联是乾隆撰写。
他们慕名而来,激扬文字,挥斥方遒,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张九龄、骆宾王、欧阳修、范仲淹、元好问等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
何以历史悠久
何以绵绵不绝
如此风云际会,天人和谐。
如此三教荟萃,文明交融。
这份荣耀,理应传承。每当银杏叶黄铺满寺院的时候,嵩山论坛就会如约举行。多年来,嵩山论坛始终围绕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这条主线,把不同国度、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专家学者请进来,共同开展世界多元文明的对话交流,努力推动多元文明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
这份荣耀,理应弘扬。郑州坚持把保护和挖掘历史文化这篇大文章作为大课题、大战略,挖掘嵩山文化这一中华文明的瑰宝,把天地之中世界文化遗产这一宝贵资源利用好,围绕建设天地之中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少林功夫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标,加快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充分彰显其在郑州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作家张承志感慨:登上中岳嵩山的太室,有一种可以望尽中国的感觉。
若得闲暇,不妨登临嵩山,饱览无限风光之余,再品味这里一石一阶的文化传奇——那色彩斑斓、融会贯通的嵩山文化,代代相传,从幽远的嵩山流淌、奔涌,最终汇成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和历史血脉。
中华文明初创时期,没有哪一个地区的文明比郑州更丰富,没有哪一个地区的文明比郑州更系统,郑州文明发展从未断线,从氏族时代跨入古国时代,又从古国时代跨进王国时代,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了中华文明的奠基。读懂最早中国,从郑州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