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人恰好一文一武。
属于“文”范畴的那人,原本乃是韩之贵族。
韩被秦所灭后,他便流离失所。
时时刻刻想要报复大秦,为故国报仇雪恨。
虽然嬴疆推行了科举制,明令不问出身,只看才能。
可是他丝毫没有动摇,从未生出过为大秦效力的想法。
此人,便是张良张子房。
当初秦始皇嬴政东巡至博浪沙时遭遇伏击。
便是出自张良的手笔。
那次刺杀行动失败后,张良总结经验。
认为想要推翻大秦,就不能把自己定位成刺客。
而是要依仗一身所学,做呼风唤雨的谋臣,这样才能把大秦王朝拉下马。
于是,在得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后,他不远千里前去投奔陈胜。
没想到,嬴疆的动作太快了。
张良还没走到陈县了,就听到陈胜、吴广先后被杀的消息。
走投无路的张良,只好改道来了芒砀山。
投奔了地痞无赖出身的刘邦。
在张良看来,刘邦是什么人,甚至是什么德行都不重要。
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耗子就是好猫。
只要刘邦对推翻大秦的计划有助力,就值得张良以命相筹。
张良来到芒砀山后没几天。
另一人也赶来投奔了刘邦。
他就是“武”的那个人,名叫龙且。
众所周知,被大秦灭掉的六国之中,就数楚国的威望最高。
六国被灭已经十几年了,其他几个国家的遗老遗少,大部分都躺平接受了现实。
只有偶尔一些人,类似张良这样,对大秦充满了怨气。
但是楚国的遗孤并非如此。
可以说楚国至少三分之一的遗民,还抱有复国的幻想。
当初的项梁、项羽,不就是其中的典型吗?
如果不是遇到了嬴疆,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轨迹。
他们还指不定搞出什么事情来呢。
因而,民间广为流传一句谚语: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嬴政当初不看好扶苏、嬴疆。
便是因为他们身上流淌着楚国的血脉。
谁让他们的母亲,都是来自于楚国呢?
同样的道理,龙且也是楚国人。
楚国灭亡后,他就在本地担任了大秦最基层的百夫长。
后来也曾想要投奔项梁,共同举起兴楚灭秦的大旗。
奈何,项梁一家子都投效了当朝太子嬴疆。
成为了嬴疆手下数一数二的大将。
龙且无可奈何之下,只好效仿张良,把择主目标降低了一个档次。
赶来芒砀山投奔了刘邦。
得到张良、龙且的投效,刘邦顿时感到自己又行了。
这不,他把手下十几个心腹召集到一起。
准备打下一块儿地盘,当做自己的大本营呢。
只是,究竟选择哪里为好?
刘邦还要听听心腹们的意见。
尤其是张良的想法,对刘邦来说,显得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