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
朱雄英被朱元璋这突然一问,问得只发愣。
“好端端,皇爷爷为何突然说这个?”
“哈哈哈哈,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你都是大小伙子了,也该娶媳妇了嘛!要是有意中人就跟咱说,别像你爹似的,当初娶了你娘,还是咱和你奶奶追问才开口。男儿嘛,该主动的时候就主动点,不就是娶媳妇么,不丢人。”
朱雄英面露羞色。
“皇爷爷,孙儿确实没有意中人。而且这最近发生了这么多事,孙儿哪里还有心思谈情说爱啊。您要是张罗,您倒是应该替我父亲张罗了,他这么多年,也只有两个妃子。”
“他还用咱管么,他马上就要登基了,到时候就有一堆妃子了。咱其实倒也不是催你,咱只是想喝一杯你的喜酒了。不过晚点成婚也行,想当初咱和你奶奶成婚,也都二十五六了,晚点娶亲的人,都有出息。”
朱元璋这番话,简直就是单身男女的福音,朱雄英也笑了。
“皇爷爷还是理解孙儿的,不过这么一说,孙儿也想听皇爷爷讲些您以前的事情了。孙儿之前虽然听过,但是只是一些事情,还是听皇爷爷自己讲有意思。”
面对大孙子的要求,朱元璋自然是不会拒绝。
“那你就搬个凳子,坐咱旁边,听咱给你讲。”
朱雄英动作麻利,不多时候,凳子茶水瓜子点心就全准备好了。
“皇爷爷,您可以开始了。”
朱元璋看着远方,摸着胡须。
“咱这一生发生的故事可太多了,咱一时间倒不知道从哪开始了。那就从头讲吧。”
“咱出生于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啊,但是大元朝腐朽,连年收取苛捐杂税,也赶上年头不好,十年九灾。不是旱灾就是蝗灾,老百姓自己的吃食都没有,上哪去弄钱粮交税呢?咱在家里排行来吧,所以又叫咱朱重八。说起来你都不信,你太爷爷太奶奶,当初一个病死了,一个上吊自缢了。咱那些兄弟姐妹,不是病死就是饿死了。其实说到底,就是因为穷啊,因为这天底下不公道,咱老百姓没有好日子,咱有时候也想,当初要是有一口饱饭吃,咱爹娘兄弟就不会死,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洪武皇帝朱元璋,有的只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朱重八。”
“那后来呢?”
朱雄英听得入了神,他知道饥荒会饿死人,但是没想到,自己家曾经也饿死过人。
“咱爹娘死的时候,连一口棺材都没有,甚至脚上连双鞋都没有,咱哥只好用衣裳,把他们的脚包起来了,然后用草席包裹,草草殓葬。连坟地都是人家好心借出来的。咱跟村里的地主签了卖身契,就替他们去庙里当和尚还愿了。”
“咱本以为,当了和尚,最起码就能吃顿饱饭,可是天下动荡,连和尚也难以维持生计。咱只好下山,当了游僧。说来也可笑,那时候咱给人念经超度,却连一口饭都换不来。咱当过小贩,当过乞丐,为的就是一口饱饭,直到后来,各地纷纷起义,汤和啊,就是那个信国公,他就在郭子兴郭大帅的军营里,当了个千总。他给咱写信,让咱来从军,说在军营里,最起码能有前途,更能有口饱饭吃。”
“所以您就从了军,开始图谋天下?”
朱元璋笑着摇摇头。
“哪有那么容易,咱就算去了郭大帅的军营里,也是最低价的小兵,要跟人厮杀。但是咱作战勇猛。”
朱元璋躺在龙榻之上,他能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如同即将燃尽的蜡烛,烛光摇曳不定。在这最后的时刻,他的脑海中如同走马灯一般,不断地浮现出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
他出生于贫苦的农家,那是一个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家庭。他还记得小时候给地主放牛的日子,那片山坡上的青草,牛儿咀嚼的模样,以及自己和小伙伴们饥肠辘辘却只能看着牛儿饱腹的无奈。父母在灾荒和苛政下早早离世,连一口薄棺都没有,他只能用草席包裹着父母的遗体,那种悲痛和对命运不公的愤怒,至今刻骨铭心。
后来,他为了生存,出家当了和尚。寺庙里的生活也并不平静,他在那里见识到了世间的冷暖。然而,即便是在寺庙中,也无法躲避战火与饥饿。他不得不离开寺庙,开始了流浪乞讨的生涯。那些年,他走过无数的山川大地,看到了百姓们在元朝统治下的苦难,看到了官员们的贪污腐败,看到了这个社会千疮百孔的一面。这一切,都在他心中种下了改变这个世界的种子。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他参加起义军的时候。他从一个小小的士兵开始,凭借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逐渐崭露头角。在郭子兴的麾下,他作战英勇,而且为人机智,懂得审时度势。他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这不仅是一段姻缘,更是他在起义军中站稳脚跟的重要一步。马氏的温柔、善良和智慧,在他日后的征程中给予了他无尽的支持和慰藉。
在战争中,他不断地招揽人才。徐达、常遇春、刘伯温等一大批能臣武将聚集在他的身边。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懂得如何用人,如何让这些人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奋斗。他开始建立自己的势力,一块一块地攻占土地,一步一步地扩大自己的地盘。与陈友谅在鄱阳湖的大战,那是一场生死之战。湖水被鲜血染红,战船在炮火中穿梭,喊杀声震天动地。他在这场战役中险象环生,但最终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坚定的意志,取得了胜利,消灭了一个强大的对手。
随后,他又将矛头指向张士诚。张士诚占据着江南的富庶之地,但他的统治却缺乏远见。朱元璋的军队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席卷了张士诚的领地,将他彻底打败。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成为了江南地区最强大的势力。
但他的目标不仅仅是江南,而是整个天下。他开始北伐,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他的军队士气高昂,一路向北,直捣元大都。当他的军队踏入元大都的那一刻,他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了一个伟大的壮举,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属于汉人的王朝——大明。
建国之初,他面临着无数的挑战。国家百废待兴,土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他开始大力推行改革,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减免赋税,兴修水利。他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户籍制度,让国家能够更好地掌握人口信息,以便进行有效的管理。
在政治上,他废除了丞相制度,将权力高度集中在自己手中。他设立了三司,分掌行政、司法和军事,相互制衡。他深知权力的诱惑,也害怕被人篡夺权力,所以他不断地打压权臣,通过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等一系列大案,清除了许多潜在的威胁,虽然这其中也有不少冤屈,但他认为这是为了大明江山的长治久安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在军事上,他建立了强大的边防体系。在北方,他派重兵驻守,抵御蒙古的入侵;在沿海,他建立卫所,防范倭寇的骚扰。他还重视军事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在文化方面,他尊崇儒家思想,同时也注重教育的普及。他兴办学校,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读书识字。他命人编纂《大明律》,规范了社会的行为准则。
然而,他也知道自己这一生并非完美无缺。他的手段有时过于残忍,那些被牵连的功臣及其家属的冤屈,也许会成为他在历史上被诟病的地方。他也曾对官员们过于严苛,导致官员们人人自危。但他始终认为,在这个刚刚建立的大明王朝,只有铁腕手段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
他想起自己的儿子们,他寄予厚望的太子朱标,那个仁慈善良的孩子,却不幸早逝。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不得不重新考虑皇位的继承人。他的其他儿子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和野心,他担心在自己死后,他们会为了皇位而争斗,导致国家陷入内乱。
他还想起了自己的后宫,马皇后的离去让他感到无比的孤独。马皇后在的时候,总是能在他愤怒的时候劝解他,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支持他。她的离去,就像失去了自己的左膀右臂。
在这生命的最后时刻,朱元璋心中感慨万千。他建立了大明王朝,让汉人重新掌握了政权,让百姓有了希望。他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够继续把大明王朝传承下去,让它繁荣昌盛。他知道自己即将离去,但他相信,他所建立的制度、他的治国理念,会像一座坚固的灯塔,在未来的岁月里为大明指引方向。他缓缓地闭上了眼睛,带着对大明的无限眷恋和期望,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