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并非刘昊首创,以往灾患之年便有人采用过,以大兴土木调动人力,多以兴修寺庙、府衙、城墙、堤坝等设施,既能达到救灾救民的目的,又能兴建设施改善民生,一举两得。
只不过当此战乱之年,大兴土木就显得不合时宜了,昔日洛阳皇城尚且被董卓付之一炬,谁敢保证琅琊郡不会步其后尘。
更何况,采用以工代赈势必投入更多,消耗更大,短期内根本见不到收益,还要投入大量的府库银两,当此乱世,风险无疑更高。
或许是看出了糜贞的疑惑,刘昊脸上的露出自信的笑。
“说是以工代赈并无不可,不过我更喜欢称之为产业转型。”
“产业转型?”
糜贞还是,莫不是掌握了改进制盐的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制盐的产量。”
相较于糜芳的担心,糜贞就镇定的多。
经过昨晚,糜贞对刘昊的态度有了大幅改观,甚至有种盲目的信任。
刘昊没有解释,掏出一张早已准备好的图纸,随手在面前一划。
“在这一块区域,方圆十里之地,我要建立一座制盐基地,这便是我设计的图纸,相关细节图纸上已详细说明,接下来便是按图施工了。”
说着,他的目光便落在了糜芳身上。
“糜二哥,此事便交于你来办,我给你留下三百精兵,先照图平整场地,开掘河道,三日之后,便有大批工匠入驻,还有源源不断的物料送过来。
接下来半个月的时间,先将制盐厂区和储盐厂房建起来,而后再慢慢照图将各类配套建筑陆续建成。
半个月后,我便亲自将制盐设备送过来,按照我的估算,仅凭这一处制盐月产量便可达300万斤,足以容纳1万多工人。
若是再配合糜氏现有产业的销售渠道,又可增加销售及运输人员近万人,如此一来,仅此一处制盐厂便足以容纳2万贫民。”
刘昊一边对着图纸向众人展示,一边讲述着自己的制盐大业,一旁的糜氏兄妹满脸惊讶,尤其是对于刘昊所描绘的制盐产量更是惊恐无状。
“月产300万斤?这怎么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