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警高以与作家周莹之死别
作者:无联巷
【目录】
一、楔子:雪夜来电
二、第一章:1997,初识在审讯室
三、第二章:2003,非典与《暗河》
四、第三章:2008,震后余生
五、第四章:2014,婚姻与裂缝
六、第五章:2017,失踪的第九天
七、第六章:2018,庭审与骨灰
八、第七章:2019,周莹的手稿
九、第八章:2020,高以的最后记录
十、尾声:2024,雪落在松枝上
——————————————————
一、楔子:雪夜来电
2024年12月31日,旧城区派出所接到一起噪音扰民投诉。
报警人说,顶楼天台有人放老式录音机,循环一段二十年前的广播剧。民警老宋裹着大衣上去,看见一个穿黑色冲锋衣的男人,背对楼梯口,脚边全是啤酒罐。录音机里传来女声旁白——
……雪落在松枝上,像落在他肩章的霜。高以,你听见了吗
老宋喊:同志,几点了居民投诉呢。
男人回头,眉骨有一条发白的疤,像被岁月缝合的闪电。他把食指竖在唇边,轻声说:我在陪我爱人跨年,就十分钟,行吗
老宋愣住——那人左胸别着一枚褪色警号:012847。
那是十年前被通报牺牲的前刑警支队副队长高以。
可他分明活着,手里握着半罐结冰的啤酒,眼里落满碎雪。
——————————————————
二、第一章:1997,初识在审讯室
1997年5月,市局刑侦支队。
高以第一次见周莹,是在三号审讯室。
那天他刚通宵蹲守回来,T恤汗碱一圈白,像地图。师傅老郑把笔录本拍他怀里:去,里面是个小记者,非要跟‘4·19案’,你吓唬两句让她滚蛋。
门推开,穿棉布长裙的姑娘坐在灯下,膝盖并拢,手里攥一支旧钢笔。她抬头,高以看见一双黑白分明的眼睛,像深夜河面映着路灯,亮得吓人。
姓名
周莹,《南城周末》实习记者。
知道妨碍公务什么后果吗
知道。但我也知道,你们抓错人了。
她把钢笔帽旋开,倒出一张皱巴巴车票,案发当晚,嫌疑人在邻市拉货,票根上有检票口钢印。
高以沉默。师傅在玻璃后比手势:先稳住。
他却把车票推回去:哪来的
我叔是长途司机,他给的。
代价
答应给他写篇报道,标题叫《跑长途的人》。
那天夜里,高以送她出大门。路灯下,她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他突然问:为什么非查这个
周莹踢着石子:我爸也是跑长途的,死在1993年,货主赖账,司机顶锅。我想知道,真相到底长什么样。
高以低头点烟,火光映着他眼角的疲惫:真相有时不好看,小姑娘。
那就先让我看看难看的。
那一年,高以24岁,警校毕业两年;周莹21岁,师大中文系大四。
——————————————————
三、第二章:2003,非典与《暗河》
2003年4月,非典。
全城戒严,刑侦队却接到一桩更棘手的案子:三名儿童失踪,被找到时已经泡在城南废弃防空洞的水洼里,肺泡全是淤泥。
高以带着防毒面具进洞,出来时呕吐物把口罩冲得发黄。
周莹此时已是小有名气的社会记者,却主动请缨跟专案组。
队里不同意,她干脆把铺盖卷搬到支队后院,每天隔着铁栅栏递采访提纲。
夜里,高以在值班室煮方便面,她隔着窗递进来一包板蓝根:别先倒下,我还等你破案。
案子破了——凶手是防空洞看守人的侄子,心理扭曲。
结案那天,高以把卷宗摔在桌上:心理评估走个过场,最后可能判死缓。这就是你要的真相
周莹没说话,只是递给他一本刚出版的小说《暗河》,扉页写着:
献给所有没来得及长大的孩子,以及试图打捞他们的大人。
高以翻了扉页就合上:小说能干什么
让读者记得。你们让法律记得,我让文字记得。
那天夜里,高以第一次没回宿舍。他坐在支队天台,看城市灯火像被稀释的银河。周莹坐在旁边,两人中间放着一瓶二锅头。
高以,你怕过吗
怕。怕自己麻木。
那就写下来。
我是警察,不是作家。
那就让我写。你讲,我写。
他们就这样说定了——他破的所有案子,她写进非虚构专栏《灰烬里的指纹》。
没人想到,这一写,就是十五年。
——————————————————
四、第三章:2008,震后余生
2008年5月13日,高以随省厅救援队入川。
周莹作为随队记者,背包里塞着速效救心丸和录音笔。
北川中学废墟,高以徒手刨了七小时,指甲掀翻,最后抱出一个穿校服的女孩,女孩却在他怀里停止了呼吸。
晚上,雨下得像天漏了。
周莹在帐篷外找到高以,他靠着半截断墙抽烟,烟被雨打得半湿,怎么也点不着。
她蹲下来,从背后环住他。
高以抖得像筛糠:我听见她在里面背英语单词……ABANDON,ABANDON……
周莹把脸贴在他湿透的后背:高以,我们结婚吧。
那一刻,世界安静得只剩雨声。
高以没回头,只是握住她手腕,狠狠点头。
戒指是从成都一家关门的商场买的,素圈,打了七折。
没有仪式,回南城后,他们去民政局盖章,出来时下起太阳雨。
周莹突然说:高以,以后每年今天,我们都要去北川中学门口放一束向日葵。
高以笑着答应,却没想到,第五年,他失约了。
——————————————————
五、第四章:2014,婚姻与裂缝
2014年,高以升副支队长,周莹出了第三本书《余震》。
新书发布会那天,高以缺席——他在外省追捕一个潜逃十年的杀人犯。
夜里十二点,周莹在地下车库被陌生男人捂住嘴拖向面包车。
她拼命挣扎,用高跟鞋跟踹断对方两根肋骨,直到保安赶来。
做笔录时,她给高以打电话,一直占线。
凌晨四点,高以回拨,声音沙哑:嫌疑人抓到了,我明天回去。
周莹握着手机,指甲陷进掌心:高以,我今天差点死了。
电话那头沉默很久:别怕,我安排人保护你。
我要的不是保护,是你在。
那天之后,裂缝开始像蜘蛛网,无声蔓延。
高以开始失眠,床头堆满褪黑素和案件卷宗。
周莹的写作也陷入瓶颈,她写不出幸福——所有文字都带血腥。
2015年冬天,高以被抽调去扫黑专案组,三个月没回家。
再回来时,周莹已经搬去出版社宿舍。
data-fanqie-type=pay_tag>
茶几上留了一张便签:
高以,我去北川住了三个月,写完新书就回来。冰箱里有饺子,你记得煮。
饺子后来长了一层绿毛,高以没扔,连同便签一起冻在冷冻室。
——————————————————
六、第五章:2017,失踪的第九天
2017年10月,周莹的新书《灰烬里的指纹》出版,签售会上,她收到匿名快递——一枚U盘,里面是一段监控:
2013年,某夜,高以独自走进一家废弃工厂,十分钟后,工厂爆炸,火光冲天。
周莹连夜赶回南城,高以却失踪了。
队里对外说高以配合纪委调查,只有她知道,那视频意味着什么。
第九天,她在老城区的出租屋找到高以——
他蜷缩在角落,胡子拉碴,眼里全是血丝:周莹,我杀了人。
原来,当年废弃工厂里藏着一条拐卖儿童的暗线,主犯是高以昔日战友。
他该死,但我没资格审判。高以把配枪放在桌上,明天我去自首。
周莹拿起枪,熟练地卸下弹匣——她当了十五年警察家属,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递车票的小姑娘。
听着,高以。你没有杀人,你只是提前引爆了炸弹,让里面的孩子得救。法律会看见。
第二天,周莹陪他去检察院。
案件拖了一年,最终高以免于起诉,却被脱下警服。
——————————————————
七、第六章:2018,庭审与骨灰
2018年4月,北川中学旧址。
周莹独自坐在废墟台阶,怀里抱着向日葵。
她给高以发微信:第五年,我替你来了。
消息没发出——高以的手机,在一个月前成了物证。
原来,免职后,高以做了私家侦探,专门帮被拐家庭寻人。
2018年3月21日,他在边境小城被毒贩发现,身中三刀,扔进湄公河。
尸体第七天才找到,被水泡得变形,唯独警号012847还别在胸前。
周莹去认尸,法医掀开白布那一刻,她没哭,只是伸手拂过高以的眉骨——那里有一道疤,是1997年审讯室灯泡炸的。
高以,你欠我一束向日葵。
火化那天,下起雪。
周莹把骨灰盒抱在怀里,像抱一个睡着的孩子。
她没回南城,直接去了北川,把一半骨灰埋在中学废墟旁,另一半装进随身保温杯——
高以,剩下的路我带你走。
——————————————————
八、第七章:2019,周莹的手稿
2019年,周莹写完最后一本书《雪落在松枝上》。
编辑看到结尾,哭得不能自已:
【……高以死后第两百天,我路过南城旧警训基地。铁门锈了,操场长满蒲公英。
我蹲下来,把保温杯打开,骨灰顺着风飘,像一场逆向的雪。
那一刻,我听见他喊我名字,声音从四面八方涌来——
周莹,别回头。
我没回头。
因为我知道,回头也抓不住他。
我只能往前走,带着他的警号012847,像带着一枚不会走的钟表。
滴答。滴答。
雪落在松枝上,像落在他肩章的霜。
高以,你听见了吗】
书出版前,周莹做了两件事:
1.
把全部版税捐给打拐基金;
2.
去派出所注销了自己户口,理由是失踪。
没人知道她去了哪里。
——————————————————
九、第八章:2020,高以的最后记录
2020年12月31日,疫情第一年。
老宋在派出所档案室发现一卷旧磁带,标签写着2003·高以·口述。
磁带里,高以声音年轻:
……如果有一天我牺牲了,请告诉周莹,别把我埋进烈士陵园,把我埋在能看见她的地方。
她写书时喜欢开窗,风一吹,我就帮她翻页。
磁带最后,有沙沙的空白,接着是周莹的声音,带着笑意:
高以,风来了,我替你翻页了。
老宋听完,把磁带锁进抽屉,没告诉任何人。
——————————————————
十、尾声:2024,雪落在松枝上
2024年12月31日,北川中学废墟。
雪下得很大,向日葵早已枯萎。
一个穿黑色冲锋衣的女人蹲在废墟前,保温杯里泡着高以的骨灰。
她倒出一半,用树枝写:
高以
1973-2018
另一半,她仰头喝下。
雪落在她睫毛,像落在他肩章的霜。
远处,老宋带着民警赶来——有人报警,说废墟有人轻生。
但雪地上,只有一个保温杯,和一串向北的脚印。
脚印尽头,是新的向日葵花田。
风一吹,花瓣翻动,像有人在低语:
周莹,别回头。
——————————————————
【后记】
2025年1月,老宋收到一本没有署名的书,扉页写着:
献给所有没能走到最后的我们。
——周莹
书里夹着一张照片:
1997
年的审讯室,高以
24
岁,周莹
21
岁,两人隔着桌子对视,阳光从百叶窗漏进来,像一条金色的河。
(全文完)
番外:保温杯的春季
——高以与周莹未寄出的信
2024
年
1
月,北川中学废墟迁址前的最后一场大雪中,施工队挖出一枚
2019
年埋下的不锈钢保温杯。杯体凹陷,内胆仍亮。
杯盖被焊死,里面没有骨灰,只有四封折成火柴盒大小的信,按季节排序。
经字迹鉴定,写信人系高以(前三封)与周莹(第四封)。
以下为信件全文,仅作内部归档。
——————————————————
【春】
致周莹:
写这封信时,是
2017
年
3
月
27
日,凌晨三点四十三分。
窗外是江北汽修厂的雨棚,铁皮下挂着半盏钨丝灯,飞蛾撞玻璃,砰砰响。
我把你送给我的那支钢笔别在衬衣口袋,墨水冻住了,写不出字,只好用圆珠笔芯在便签纸上蹭。字丑,别笑。
我今天去了废弃工厂——就是那盘监控里拍到的鬼地方。
十年过去,荒草已经长到齐腰。爆炸留下的焦黑墙面被藤蔓遮住,像一块愈合的疤。
我蹲在当年点火的位置,抽了一根烟,烟灰掉到水泥缝里,立刻被雨水吸走。
我突然明白:原来我耿耿于怀的不是那一枪,也不是那一声巨响,而是那天我没来得及问你——
如果我彻底脱下这身皮,你还会不会跟我回家
昨天我路过旧书店,看到你在《暗河》再版扉页上的采访节选。
你说:写作是我对世界的上诉,而刑警是我的共犯。
我盯着那行字很久,直到老板问我是不是要买。
我把书放回去,只撕下了那一页。现在它贴在我汽修厂更衣箱的内侧,一开门就能看见。
晚上十点,我帮一辆别克换完刹车片,车主带着孩子,小女孩四五岁,穿粉色雨鞋,在车上唱《小星星》。
我忽然想到,如果我们当年有孩子,现在大概也这么大了。
我把扳手放进口袋,金属的冰凉贴着大腿,像一把没上膛的枪。
那一刻我特别想给你打电话,但手机进水关机了。
这封信我不会寄。
我知道你已经搬去北川,写完新书才回来。
我把信折成火柴盒大小,塞进保温杯的夹层——就是那只你总嫌丑的银色杯子。
如果我先死,你就打开;如果你先忘,我就带着它进焚化炉。
春天快来了,汽修厂门口的野桃树冒了花苞。
你曾说,桃花最无情,一开就谢。
但我想,如果今年它肯结三颗果子,我就把它们摘了,去核,泡在蜂蜜里,带给你。
万一我没能等到那天,你就替我吃一颗,剩下的两颗埋在我们第一次淋雨的那个单元门口。
让桃树记得,我们也曾开过花。
——高以
2017.3.27
雨夜
——————————————————
番外二
——平行时空·高以×周莹
【作者:无联巷】
此篇纯属平行时空。
在那里,废弃工厂没有爆炸,高以也没有失踪。
他仍穿着警服,只是肩章多了两道星;周莹的书拿了奖,却不再有灰烬。
他们住在能看见海的城市,阳台种向日葵,厨房炖排骨汤。
以下,是他们的四季速写。
——————————————————
一、立春:报到
2019
年
2
月
4
日,除夕。
南城新港区派出所门口,高以把最后一挂鞭炮系在桂花树上。火星溅到警靴,他抬脚跺灭,回头冲值班室喊:
老郑,今年不许再抢我饺子!
屋内哄笑。老郑端着醋碟晃出来:副所,你先把围裙摘了再说威风话!
同一时刻,周莹拎着两袋韭菜猪肉馅挤进门。
她剪了短发,刘海齐眉,羽绒服领口一圈毛线织的小红球。
高以,面粉不够,我顺了食堂两斤,待会儿你签字。
签字高以接过袋子,顺手把她冰凉的指尖包进掌心,高太太刷脸就行。
这是高以调来新港区的第一年,也是他们结婚第七年。
没有爆炸,没有湄公河,高以活得好好的,甚至比以前更爱笑。
夜里十一点,最后一班岗结束。
派出所后门的小食堂灯火通明,五张桌子拼成回字形,电磁炉咕噜咕噜煮饺子。
周莹把一只硬币偷偷包进饺子里,被高以当场逮住。
又玩老一套他挑眉。
去年硬币给你咬到了,也没见你中彩票。
那是我让着你。
他压低声音,用只有她能听见的音量:今年换我包,你吃到就生个女儿,吃到硬币就生儿子,怎么样
周莹耳根一热,用手肘撞他:派出所禁止传播封建迷信!
零点钟声响起,高以举杯,对大家说:
新的一年,愿我们辖区无重大警情,愿我家周老师新书大卖,愿在座的各位,都能按时回家。
碰杯声里,周莹侧头看他。
七年过去,他眼角有细纹,但眼神仍旧像
1997
年审讯室里的少年——
亮,且无所畏惧。
——————————————————
二、立夏:台风夜
2019
年
5
月
20
日,暴雨预警。
新港区临海,风裹着盐味往窗缝里钻。
高以下班前接到通知:全员备勤,防台风。
周莹在家,把阳台的向日葵一盆盆搬进客厅,木地板被泥水踩出点点梅花。
手机响,高以发来语音:今晚不回去,所里睡,你关好窗。
她回了一个收到,又追加一句:记得吃胃药。
夜里十一点,风力升级。
高以在码头巡逻,雨衣被撕得猎猎作响。
对讲机里突然传来急促呼叫:
三组三组,有渔民被困礁岛,浪高两米!
高以带人冲到现场。
橡皮艇刚放下水,就被浪掀翻。他抓住缆绳,回头喊:给我救生衣!
那一瞬,他脑海里闪过周莹的脸——
短发湿漉漉贴在额头,像
2003
年非典时,她隔着值班室玻璃给他递板蓝根。
他笑了一下,跳下水。
凌晨四点,渔民获救。
高以躺在救护车里,小腿被礁石划开十厘米,缝了十二针。
他掏出手机,信号微弱,给周莹发了一张照片:
自己躺在担架,比了个剪刀手,配文——
高太太,我皮外伤,明天想吃你做的排骨粥。
天刚亮,周莹出现在病房门口,手里拎着保温桶,眼睛红得像兔子。
她把排骨汤倒出来,一勺一勺吹凉:
高以,你下次再敢跳海,我就把你写进新书,让男主角被女主踹去火星。
高以咧嘴笑:那麻烦女主给我寄点排骨,火星没猪。
——————————————————
三、秋分:退二线
2021
年
9
月
1
日,高以
48
岁,周莹
45
岁。
市局下发文件:高以因旧伤提前退二线,转任警务教官。
宣布那天,高以把警帽摘下,放进抽屉,手指抚过警号
012847,像抚摸情人的背脊。
晚上回家,周莹在书房铺了一桌子稿纸,见他进来,立刻合上。
藏什么
新书大纲,不给你看。
高以从背后圈住她,下巴搁在她肩窝:我猜猜——男主是个退役警察,女主是作家,两人养了一条狗,叫小钢炮。
周莹笑出声:俗气。
那换一个——男主是派出所大厨,女主天天来蹭饭,最后胖成球。
周莹回身,拿笔帽戳他胸口:高教官,你退休后的梦想就是气死我吗
高以握住她手,认真道:我退休后的梦想,是陪你把没度的蜜月补回来。
他们真的去了。
没有警车开道,没有记者跟拍,只有一辆二手越野,后座塞满向日葵种子。
一路向北,到漠河看极光。
夜里零下
35℃,周莹冻得直跳脚,高以把她裹进自己军大衣,从背后握住她双手,一起按相机快门。
照片里,周莹笑得见牙不见眼,高以低头亲她头发,像亲一片柔软的雪。
——————————————————
四、冬至:向日葵开了
2023
年
12
月
22
日,冬至。
新港区派出所后院,高以亲手搭的玻璃暖房里,向日葵开了一朵。
花盘不大,却黄得耀眼。
周莹早起,穿着毛绒拖鞋,端相机蹲在花前。
高以端着两碗汤圆过来,芝麻馅流心,烫得她直吸气。
慢点,没人抢。
周莹含糊道:我在拍封面,新书叫《向日之暖》。
怎么不叫《老高退休日常》
怕销量扑街。
阳光透过玻璃,照在他们交叠的影子上。
高以忽然想起
2008
年北川中学的废墟,想起那场差点把他们撕裂的地震。
但此刻,他怀里的人体温真实,睫毛上沾着汤圆的芝麻粒。
他低头吻掉那粒芝麻,轻声说:
周莹,谢谢你把我写活。
周莹回抱住他,声音闷闷的:也谢谢你,让我永远有下一页可写。
——————————————————
五、日常碎片:七件小事
1.
高以做饭难吃,唯一拿手的是番茄炒蛋。
周莹把这道菜写进新书,读者留言:男主厨艺负分,求换男主!
高以委屈:我明明放了三个鸡蛋!
2.
周莹熬夜写稿,高以在旁边支行军床,假装监督,实则秒睡。
鼾声太大,周莹用棉球塞他鼻孔,第二天高以以为自己感冒。
3.
他们养了一条退役警犬,叫豆丁。
豆丁只认高以的口令,却对周莹摇尾巴。
高以吃醋:我才是它爹!
周莹摊手:谁让你总用零食贿赂它。
4.
每年
5
月
12
日,他们回北川。
不是祭奠,而是去看新建的向日葵花田。
花田中央有块石头,刻着一句话:
如果黑夜太长,我们就自己种太阳。
5.
高以学会了用单反。
他的镜头里,没有尸体、血痕,只有周莹的侧脸、豆丁的舌头、向日葵的露珠。
他把照片做成明信片,署名:G.Y
6.
周莹新书签售,高以伪装成读者排队。
轮到她签名时,他递上一张纸条:
请问可以签给‘高先生家的周先生’吗
周莹抬头,笑得比向日葵还灿烂。
7.
他们没要孩子。
不是不能,而是选择把爱分给更多别人的孩子——
高以资助的山区学生,周莹笔下被拐后回家的少年。
每年春节,家里会多出几张陌生面孔,喊他们高爸爸周妈妈。
——————————————————
六、尾声:如果松枝没有雪
2024
年
12
月
31
日,跨年夜。
新港区派出所食堂,高以系着围裙煮饺子,周莹在窗口贴窗花。
电视里播放《新闻联播》,主持人说:今晚全国大部分地区晴朗。
高以转头问周莹:明年想去哪
周莹想了想:南极吧,听说企鹅不怕冷。
高以笑:行,我给企鹅带排骨。
零点,烟花升空。
高以从背后抱住周莹,下巴搁在她发顶,轻声说:
周莹,谢谢你给我一个没有雪的冬天。
周莹回身,踮脚亲他:高以,谢谢你让我永远相信——
世界很大,但只要你在,家就永远有灯。
窗外,新年的风吹动玻璃暖房里的向日葵。
花盘轻轻摇晃,像在对他们说:
欢迎回家。
【平行时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