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谢谢......顾明玥真诚地道谢。
说起来,周浩然话锋自然一转,指着《UrbanTears》旁边另一幅色调相对柔和一些的画作(《午后碎影》),我个人倒是觉得,雷诺在处理这种都市碎片化感受时,反而没有那幅画来得直接和具有冲击力。碎片化的记录太多了,反而显得有些刻意堆砌情绪。如果能像他早期的《孤独之塔》那样,用更简洁的符号和更沉静的色彩去表达那种本质的疏离,可能更有力量。
他开始评点起展出的作品。
他没有直接否定顾明玥喜欢的《UrbanTears》,而是通过对旁边作品的客观比较,用一种似乎站在更高艺术视角的点评,隐晦地对《UrbanTears》的某些表现形式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自己的艺术见解,暗示一种他推崇的、他认为更高级的艺术方向。
顾明玥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她对周浩然的意见感到新颖,也有点道理。
她自己其实也对过分强调形式感和冲击力的作品有些审美疲劳。
简洁符号、沉静色彩…她低声重复着这两个词,似乎在咀嚼其中的含义。
对,周浩然捕捉到她被引导的迹象,眼中闪过一丝满意,就像禅意画里的留白,并非无物,而是以虚空蕴万有。有时候,剥离掉过于繁琐的表象,才能触及那些更本质的情感内核,比如存在的虚无感,生命的短暂性,以及个体在巨大时空面前的无奈与坚韧。这才是更能引起跨文化共鸣的深度课题。
他巧妙地引向了存在主义和生命哲思的层面,这正是顾明玥在迷茫期最容易陷入、也最容易接受的深奥话题。
他开始植入自己的建议——引导她放弃过于个人化的感性表达(被孙慧芸等人批评为神神叨叨的部分),转向更宏大、本质的命题。
而这,恰恰更容易被他以专业话语权进行包装和操控。
存在的虚无感......顾明玥喃喃自语,目光投向画面上交错的线条,似乎被触动了心事。
周浩然的提议,仿佛为她打开了一扇思考新方向的窗户。
这个话题很有趣,但也很沉重。周浩然适时地打住,语气轻松了一些,站在这里聊太久了,顾小姐要是不介意,画廊拐角有个不错的休息区,可以喝杯咖啡慢慢聊我也很想听听你对这些存在主义艺术家作品的看法。
他发出了自然而然的邀请,理由冠冕堂皇,安全无害。
顾明玥犹豫了一下。
眼前这个自称策展顾问的周浩然,谈吐专业,见解独到,让她颇有好感。
好啊。她点点头,露出了一个轻松了些的微笑。
周浩然嘴角的笑意加深了几分,做出一个优雅的请的手势:这边请。
顾明玥跟着他走向休息区。温暖的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窗,将两人的身影拉长。周浩然看似无意地引导着话题,继续围绕着艺术与哲学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