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这次冲突后,母女俩的关系再次陷入微妙的僵持。
顾明玥躲着母亲,画室里又堆满了揉成团的废稿。
林晚意没有再贸然靠近,她在等待,也在反思。
转机发生在一个周末的午后。
林晚意收到侯铭轩的消息,他私人收藏的一幅北宋《雪景寒林图》的珍贵摹本(虽非真迹,但年代久远,技法精湛),近期刚完成一轮重要的维护性修复,可以短暂借出供林晚意研究几天。
这幅画!林晚意心中一动。
她没有直接叫顾明玥,而是让人将这幅尺寸不小的画小心翼翼地悬挂在光线柔和的偏厅里。
然后,她泡了一壶清茶,静静地坐在画前,仿佛在独自欣赏。
果然,没过多久,顾明玥的身影出现在偏厅门口。
她显然是被这幅气势恢宏、意境深远的雪景山水吸引了。
画面上,群峰耸峙,寒林萧瑟,大雪覆盖天地,一股苍茫、寂寥、肃杀之气扑面而来。
但仔细看去,在那一片银装素裹中,山坳深处,竟隐隐有茅屋数间,屋顶炊烟袅袅,雪径上似有行人足迹,于极寒之中透出微弱却坚韧的生命气息。
顾明玥站在门口,犹豫着要不要进去。
玥玥,林晚意没有回头,只是轻声开口,仿佛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女儿说,你过来看。这幅画的修复师功力真是了得。
顾明玥迟疑了一下,还是走了进去,在离母亲几步远的地方站定,目光被画牢牢吸住。
你看这雪,
林晚意指着画面,后人修补时,总习惯用厚厚的蛤白堆砌,以为这样才显雪意。但这幅摹本的修复者,用的是极其高明的手法。
她的语气带着纯粹的赞叹,你看这些地方,修复师没有一味地‘填白’,反而小心翼翼地保留了原作中那一点点微弱的‘人气’——淡淡的炊烟墨痕,几乎难以察觉的行人足迹墨点。一下子让这幅看似冰冷的雪景,有了温度,有了希望,有了......对抗严寒的力量。这就是古人说的‘于无声处听惊雷’吧。
林晚意没有再提意境、随类赋彩,她只是用最朴实的语言,描述着修复者如何通过高超的技法和深刻的理解,让画中那被冰雪掩盖的生机重新焕发光彩。
顾明玥怔怔地听着,目光随着母亲的指点在画面上游走。
她不由自主地走近了一步,靠近画作,靠近母亲。
这里......顾明玥指着画面一角,一片被雪压弯的竹林,这些竹叶,修复后颜色好像比旁边的树要青一点她有些不确定地问
林晚意眼中闪过一丝惊喜!
女儿在主动观察!
好眼力!
她立刻肯定道,这不是修复的问题,是原画者的匠心!竹耐寒,雪压而不折。原画者用稍带青意的墨色点染竹叶,暗示其内在的韧性。修复师精准地捕捉并还原了这一点,没有用千篇一律的‘枯墨’。
她鼓励地看着女儿,你能注意到这个细节,说明你的观察力很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