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面对朱元璋与朱标那充满现实顾虑的困惑,朱高爔脸上的笑容不变,他知道,思想上的鸿沟,比技术上的难题,更需要耐心去填平。
皇爷爷,大伯,孙儿明白你们的顾虑。
他的声音沉稳而清晰,带着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孙儿所言的‘推广卫生’,并非是要求一个食不果腹的农夫,立刻就将洗手看得比下一顿饭更重要,这不现实。
他顿了顿,抛出了一个让朱元璋父子二人深以为然的词:孙儿所说的,是‘上行下效’!
此事,当由上而下,由内而外地推行。由皇宫大内做起,由王公贵族、文武百官做起。
当使用肥皂、保持洁净,成为一种身份与体面的象征时,那些富商巨贾、乡绅地主,便会争相效仿。如此一来,风气便成。
等到我大明的国库,因雪花盐等物而充盈,百姓的生活,因新政而富足。
当他们不再为温饱发愁时,自然就会开始追求更体面的生活。
到那时,早已形成的社会风气,便会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这,才叫真正的移风易俗,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在长远之计。
一番话说得朱元璋与朱标连连点头,心中豁然开朗。
朱高爔趁热打铁,继续深入阐述:而我们之所以要如此不遗余力地推行此事,其核心,便是我刚才所说的‘病菌’。
皇爷爷,大伯,你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小虫子’。
这些‘小虫子’,无处不在,尤其喜欢藏身于污秽之物、腐烂之食、以及未经处理的生水之中。
人一旦将它们吃进肚里,轻则腹泻呕吐,重则引发重病,乃至瘟疫!
瘟疫......这两个字,让朱元璋和朱标的脸色,同时沉了下来。
没错,朱高爔加重了语气,孙儿斗胆猜测,历朝历代,每逢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为何因为灾民流离失所,饮食不洁,聚集之地,更是污秽遍地,这便给了那些‘小虫子’疯狂滋生的机会!
为何富贵人家,在瘟疫中活下来的机会,远比寻常百姓要高并非他们天生骨骼惊奇,而是因为他们居住的环境更洁净,饮食更精细,尤其是,他们有条件只喝烧开过的水!
开水!朱元璋猛地抬头,眼中精光一闪。
正是开水!朱高爔肯定地说道,那些害人的‘小虫子’,最怕的,便是高温。
无论江河之水,还是井中之水,只要将其彻底烧开,便能杀死其中绝大部分的‘小虫子’。
长期饮用开水,便可避免许多因水而起的‘虫病’与腹疾。
此事,亦应作为国策,慢慢向天下推广!
听着这些闻所未闻,却又仿佛直指问题核心的理论,朱元璋与朱标,当真是惊为天人!
他们细细一想,发现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每次瘟疫爆发,遭殃的永远是那些居住在城中,卫生条件最差的贫民区。
而富人区,往往能幸免于难。
他们以前只当是穷人命贱,却从未想过,这背后,竟有如此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
然而,朱高爔的治国策,还没说完。
所以,孙儿还有一个建议。待日后洪武朝的财政宽裕了,朝廷应当大力推行‘基建’。
在城中,多修公用的厕所,将人畜粪便集中处理;修缮沟渠,清理水道,让城市不再污水横流。
以京师为点,以各大重镇为线,以点带面,全面去改善我大明的城乡环境。
一个干净整洁的国家,不仅能减少疾病,更能极大地促进商业的繁荣!
面对这一连串颠覆性的构想,朱元璋与朱标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听着,将每一个字,都刻进了心里。
他们知道,自己这位圣孙(侄儿)的胸中,所藏的经纬,远不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