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当朱元璋和马皇后,异口同声地说出那句幸好你受到了国运眷顾时,坤宁宫内的气氛,终于从先前的凝重与紧张,化为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无比真挚的庆幸与温馨。
父子、夫妻三人,就朱高爔是大明麒麟儿这件事情,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
他们的言语之间,充满了后怕。
他们庆幸,无比地庆幸,高爔当初没有真的夭折。否则的话,哪里还会有如今洪武朝的种种改变哪里会有那些足以改变世界的神奇造物
更重要的是,他们朱家,就不会有这样一个能知过去、晓未来的天命之子,来为大明王朝未来的航向,指引一条光明坦途。
他们甚至在心中暗暗猜测,高爔所展现出的能力,恐怕还远不止于此。
那国运金龙,既然能为皇奶奶驱逐病魔,那是否......还有更加厉害的本事
在三人热烈讨论的时候,朱高爔的脸上,始终挂着一抹淡淡的微笑。他没有插话,只是静静地听着,享受着这份来之不易的、真正被家人所接纳的温暖。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与这个时空,才算是真正地,融为了一体。
待到三人的情绪稍稍平复,朱高爔知道,是时候,该回答朱元璋最初的那个问题了。
他清了清嗓子,殿内的声音戛然而止。
朱元璋一家三口,再次将那充满了期盼的目光,聚焦在了他的身上。
只见朱高爔神色一肃,用一种无比沉稳的语调,缓缓说道:
回皇爷爷,在原本的历史上,我大明,历经十二世、十六帝,国祚二百七十六年!
这句话,语不惊人死不休。
每一个数字,都像是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朱元璋父子二人的心头。
十六位帝王,二百七十六年的江山。
这个数字,让殿内再次陷入了短暂的呆愣。
然而,出乎朱高爔意料的是,朱元璋在短暂的失神之后,脸上并未流露出太多的失望,反而很快便想开了。
他捻着自己那不算长的胡须,若有所思地计算着,随即,竟是颇为满意地点了点头。
二百七十六年,嘿,倒也不算少了!
朱元璋将大明的国祚,与他所熟知的那些历史上的强大王朝,进行了一番对比,颇有些自得地感叹道:
想那强汉,威加四海,何等强盛
可西汉国祚二百一十年,东汉也才一百九十五年,两汉加起来,国祚也才四百零五年。咱大明一个朝代,便抵得上他大半个汉朝了!
再看那盛唐,万国来朝,更是了不得。可从李渊建国到朱温篡唐,也不过二百八十九年,与咱大明,相差无几!
至于那两宋,富庶至极,却被外族欺凌,偏安一隅,更是不足道哉!如此看来,咱老朱家这二百七十六年的江山,算是不错了!很不错了!
其身旁,朱标同样也是如此想法。
他微微颔首,附和道:父皇所言极是。自古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乃是常态。世上,本就没有万古不灭的王朝。
三百年,基本已是一个王朝国运的极限。我大明能有二百七十六年国祚,已然算是天眷,功绩斐然了。
他们之所以会这么认为,是因为在他们这个时代人的眼中,王朝更迭,本就是天道循环的一部分。
一个封建王朝,能安稳传承近三百年,这绝对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成绩。
就在父子二人为此感到欣慰之时,一旁始终沉默的马皇后,却问出了那个最关键的问题。
她看着朱高砘,眼中带着一丝担忧,柔声问道:孩子,既然咱大明最终还是亡了......那,那它是因为什么而灭亡的是不是因为......因为后世的子孙太过昏庸,这才导致了国破家亡
这个问题,可谓是问到了所有问题的核心。
朱高爔在听到马皇后提问的瞬间,顿时神情一愣。
历史上大明灭亡的原因
那可太多,也太复杂了!
党争酷烈、天灾人祸、土地兼并、财政崩溃、小冰河时期、流寇四起、外族叩关......这其中任何一点单独拿出来,都足以写成一部厚厚的专著。
这一时间,信息量太过庞大,朱高爔竟然不知道该从何说起。
好在,他很快便反应过来,马皇后问的,并非是让他做一场详尽的历史报告。她只是在担心,担心后世子孙不肖,会出那种荒唐无道、自毁江山的昏君。
这个问题,反而很好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