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她们在洪流中 > 第2章  人定胜天
一红家在甘村,村里总共不过二十几户人家,分布并不集中。一条矮矮小小的山脉贯穿全村,房子是沿着山横向的走势建的,再按照纵向延伸成一排一排,成台阶式。村子中间围着个大水塘,地势最低,水面最高处距离地面还有两三米,东南角斜斜地延伸十几块泛着青亮的石板下去,到底部,靠近水面的地方,形成一个错落的平台。村里的妇女平时就一边在这里刷洗,一边聊天。
这儿是村里消息的集散地。
这水塘嘛,自然是“人定胜天”的产物,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哪些人发现了这里有地下水,花费人力物力挖的,造福了无数后人,他们却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水塘也和造物主们一样,没留下名字,就叫水塘。
水塘东南角有一棵极大的皂荚树,有三四个小孩合抱那样粗,下面用垒了空心的石台。一红刚记事起,这棵树就这么坚强地参天耸立在那里。树冠延伸了十几米。春天,阳光透过嫩得发光的叶子,在地上洒下斑驳细密的亮点,像大地睁开了无数的眼。夏天,密密匝匝的叶子层层叠叠,在闷热的干燥的夏天劈出一片凉意,有时候风跑过去,发出窸窸窣窣、叮叮当当的声音,是这调皮的风又给这树挠痒痒了,是要乐得叫出声的。秋天,叶子病入膏肓的枯黄头发,大片掉落,树干就光秃了。这些枝干绝不秀美,外皮呈土褐色,粗细大小不一,有些地方虬曲盘旋,狰狞可怖。有些地方又不管不顾向前延伸,没有一丝力量感,绝无一丝对称美。但这中间,却蕴藏这一个极好极妙的东西---皂荚。这些宽大扁平的小物件,是村里小孩极喜爱的,他们往往以家庭为单位,三五成群,大的孩子举着大竹竿仰着头奋力向上敲打着,小的就在埋头像小蚂蚁一样在下面搜罗,晒干卖得几分几角钱,好在年节买个零食甜甜嘴。冬天,这树在下雪后也就白了头,没了生息,直到来年春天。
唤醒这树的,是树下石臼“咚咚咚”“刷刷刷”的舂米声。皂荚树下有个大石臼,是花岗岩凿的,形似一个中空的半圆,内直径约两米,外壁约十厘米,底部被牢牢夯在地面。距石臼不远处,有两块略高的石头,对称而立,顶部被挖了洞,穿插一个木头楔子,与木头楔子垂直的,是一块厚重扁平规整的大木料,顶部直延伸到石臼中,又伸出一块吊着的坚硬“木舌头”。
村里人的粮食大多是自己脱壳取精的,靠的就是这石臼,用的就是杠杆原理,一般需要两人合作,将带壳的谷子放进石臼中,一人在远处不停踩这“杠杆”,一人守在“石臼碗”旁不停将溅出来的部分扫进去。反复“踩”“扫”,这稻谷壳子自然就脱了,回家再用簸箕一颠,精米和稻谷壳也就分开了。当然,这米粒出来不是完美的,一般都是挂彩负伤的半截子。
冬去春来,村里人每年都用“咚咚咚”的声音迎来满怀希望的新的一年。
一红极喜欢村中间这一块地方,上学的时候不知从哪本书里看到苏州园林中的留园介绍,说是有个水榭,周边绿荫蔽天,流水潺潺,环境幽静,生机勃勃又活泼可爱,于是就取清代尹壮图的《五华书院联》“鱼跃鸢飞,活泼泼地”中的意境,名叫“活泼泼地”。一红私下以为,这水塘有水有鱼有野鸭子有树有热闹,也应该叫“活泼破地”。
一红家并不围着水塘建,在水塘往北去。依傍着山势,她家地势比前面一家高一两米,又比后面一家矮上两三米,前面留个小院子,一溜儿种着柿子树、樱桃树和杏子树,后面有个小院子,码着柴草,独门独院独山,阔得很。
房子横向延伸很长,住着爷爷这一脉,一共5户。靠近村主路的是自己家,单独的门笼,有一厅一厨两个房间,住着一家八口。并排里边儿是奶奶,三叔,四叔,五叔,七叔家,虽然分了家,他们还是住在一个门笼,十分亲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