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这企业文化到底是啥东西?”
父亲这句带着明显的请教、甚至主动示弱的话,像一把细长的小钥匙,“咔”一声,捅开了张和心里那扇锈死很久的门。
成了!张和心里有数,这股东风算是彻底刮起来了。得抓紧给刚冒出的这点小火星,加点真正能指向未来的新东西。
接下来几天,张和演得那叫一个卖力。他没跟爸嘚啵那些干巴巴、听着就脑壳疼的理论。
他走的是条更巧妙的道儿——变着法儿地“让爸讲故事”。一吃完晚饭,他就凑过去挨着张之平坐下,非磨着爸读那本《工商管理》杂志上的文章。
等爸磕磕巴巴读到要紧的词儿时,张和立刻抓住机会,眨巴着好奇的大眼睛,用十足的小孩儿腔调问:
“爸,书上说‘股权激励’是啥?是把公司的馅饼切给大家吃吗?”
“还有这个‘扁平化管理’?是不是要把公司地皮压得像操场那么平啊?”
被儿子这么一问,张之平就得硬着头皮去查字典、去琢磨,怎么才能把这词儿给儿子说明白。
而就在这个当口,张和就像是“顺便”想起来似的,用一个接一个听来的小故事当引子,把后世那些真金白银炼出来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法子,化整为零,掰碎了揉开,用最平常的大白话,一点点、一点点地,渗透进张之平的脑子里。
他会讲海尔如何通过“砸冰箱”来树立质量意识。
也会讲微软如何用“人人都拥有独立办公室”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这些来自另一个时空的,鲜活的,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商业故事,让张之平听得如痴如醉。
他那颗属于工人的,朴素的大脑,正在被这些全新的,充满了智慧的理念,迅速地填充,和重塑。
与此同时,张和也用同样的方式,在“启发”着那位技术天才,陈璐。
他知道,对陈璐这种级别的技术大神,你不能直接给她下命令,你只能引导她,让她自己产生“灵感”。
他会“偶然”地,在陈璐休息的时候,在电脑上打开一些国外的,经过他精心筛选和翻译的技术论坛网站。
然后,他会指着上面一些,关于最基础的p2p技术和即时通讯(i)概念的拓扑图,一脸好奇地凑过去问。
“陈璐姐姐,这些小人连线是什么意思呀?”
“他们之间画了这么多线,是在互相传纸条吗?这样传纸条,会不会很慢,还会被别人偷看呀?”
这种“孩子气”的,充满了童真的提问,在旁人听来,可能只会付之一笑。
但在陈璐这种技术人员的耳中,却像是一道道惊雷!
对啊!
传纸条,不就是通信吗?
如何让“传纸条”变得更快,更安全,更稳定?
这不就是网络即时通讯技术,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吗?!
张和这些看似无心,实则招招致命的提问,像一颗颗饱含着未来科技信息的种子,被精准地,植入了陈璐这位技术天才那片肥沃的脑海里。
她开始在开发网吧管理系统之余,疯狂地,痴迷地,研究起了这个全新的,充满了无限可能的技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