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她在剪辑台上杀疯了 > 第一章

她在凌晨一点的火锅店里被前男友的现任女友泼了一盆开水。
浑身通红地缩在店门口,衣服贴着皮肤,雨一样的火锅汤汁还在往下滴,周围人不是在拍视频,就是在窃笑。
她咬着牙,死死盯着那桌人里那个面色不改、却装作没看到的男人。
曾经,她替他卖掉唯一的房产、辞职北漂、欠了二十万高利贷。
现在,他只是低声说了一句:你别闹了,小晴已经怀孕了。
她转身走进深夜的街道,一边滴水一边滴血。
第二天,她回到老家。
三线城市、五线镇上的发廊招牌还挂着她母亲的名字;旧报纸糊着的墙,风一吹就掉一块。
但没人知道,半年后,她成了短视频爆款剪辑师,全网百万粉丝爆火的幕后推手,还是前任的新婚妻子要花钱请的策划顾问。
她咬着冰棍看着手机屏,嘴角一挑。
想洗白报价加倍。
1
衣服上全是火锅油,她笑着说不用赔
凌晨00:52,西城区文兴路这家24小时重庆老火锅依旧灯火通明。
桌边围坐着七八个穿着大牌的人,香奈儿包包被随手丢在靠椅上,叠得整齐的空酒瓶一字排开。空气中是底料翻滚后的红油辣味,还有一股浓烈的女孩子香水味,混着生抽和毛肚汁的腥气。
夏幼宁站在包间门口,手指揪着围裙下摆,眼神不太聚焦。
你谁啊其中一个女孩子挑着眉问。
她没答话,只盯着最中间那个男人。
他穿着白T和牛仔裤,跟五年前几乎没变,头发短了点,鼻梁上架着细边眼镜,神情懒散。只是那眼神——见到她时,明显躲开了。
哎哟。另一个女孩子凑过来,笑得贼兮兮,这不是你说的那个什么女同学吗就是那个帮你写论文、借你钱、追着你到北京最后还被你甩的
话音刚落,汤锅就翻了。
不是泼的,是整盆端起来,啪一声倒下去。
她整个人仿佛被红色浪潮盖住,热油带着辣椒籽飞溅,落在额头、脖子、锁骨和大腿内侧。
惨叫是从服务员口中发出来的,不是她的。
她沉默地站着,皮肤红得发亮,嘴唇苍白如纸。
你疯了!男人终于站起来,挡在她前面,幼宁你别闹了!
我闹她终于开口,声音哑得像被火烤过,你不认识我,我就值一锅汤
对面的女孩缩了缩脖子,嘴角却带着胜利的笑。
她忽然笑了一下,从口袋里掏出手机,按亮屏幕给他看。
欠我两万八,写了四年论文,假公证结婚三个月,睡过十二次。李予川,你是不是该结个账
男人脸色变了:你有病。
她擦了擦脸上的汤汁,抬眼看了他一眼。
行,那就都当我有病。
她推开人群,走出火锅店。门外的风一吹,皮肤火辣辣地疼,像千万根针扎着。路灯照在她头发上,油亮得滴水。
后背已经湿透,鞋子也掉了一只。
她拎着那只被热汤泡软的帆布包,像拎着一具尸体。
路边有出租车停下,她刚抬手,一辆小轿车抢先停了过去。
车窗里探出个脑袋,是个穿白衬衫的小男孩,喊了一声:姐姐,你也要打车啊
她没应声,只看了他一眼,然后低头咬牙,朝街口走去。
凌晨两点,她进了一个24小时自助洗衣店。
屋里只有洗衣机的轰鸣声,和一台坏掉的风扇咯吱咯吱转着。
她脱下衣服,看着镜子里那一身红斑和烫伤,笑了一下。
好像终于把自己熬成了废物。
第二天早上,她坐了第一班高铁回了老家。
东南方向的沿海小镇,老城区,名叫浮桥镇。
她刚下车,迎面就是一阵咸湿的海风混着下水道的味道。街道还是旧的,砖红的地面,墙上的涂鸦都快褪色了。
你回来啦。发廊门口站着她妈,没戴口罩,穿着那件穿了十年的碎花褂子,手里还拎着根鸡毛掸子。
夏幼宁走过去,低头喊了一声:妈。
她妈没应,皱着眉上下打量她:你咋瘦成这样了是不是在外面没饭吃当初就不该给你去那北京念书,读那么多有什么用回来还得靠我。
她笑了一下,没吭声。
下午,她去镇上的小网吧,花了五十块包了四小时,点开她的备用号后台。
那是一组从没人知道是她剪辑的视频号——讲的是别人失恋、被骗、痛苦复仇的故事,全是她的语气,全是她的节奏,全是她的痛苦移植。
后台跳出一句提醒:
恭喜!昨日视频播放量突破1600万,全网热搜第七。
她盯着屏幕看了几秒,把耳机戴上,打开剪辑软件。
视频中,一个打工女孩穿着酒店制服走出后厨,撞上前任和他的新欢。
女孩对着镜头说:我曾想给他全世界,他却只想让我滚。
视频结尾一句台词跳了出来:谁说过气,就不能是开始
她缓缓一笑,眼神清明得像早上的海。
然后她打开另一个文档,文档标题是——
《李予川人物形象定制及舆情引导方案》:报价,三十万起步。
2
她一手剪辑出别人的人生,也能剪出自己的
夏幼宁一边听着视频里的爆点台词,一边手指飞快地移动鼠标,剪切、调色、插入转场——每个动作都像在剥开她自己的伤口,却又异常精准冷静。
视频素材来自于一个叫南方情感调解社的公众号投稿。女孩25岁,送外卖时撞见男友和情敌在商场试婚纱,最后她借钱创业,把前男友的店挤垮。
剧情俗,但节奏稳,关键点抓得准。她往里加了一个慢镜头,配上了那句台词:别劝我大度,我又不是做慈善的。
她喜欢这种反差感。痛苦要真实,反击要狠准。观众想看的从来不是煽情,是爽快。
鼠标点了发布,一分钟后,后台跳出数据进度条,实时播放:3200、8600、14700、21000……
她靠着椅背闭了下眼。
身上的烫伤还没好,锁骨上那片起泡的红肿像一块随时会裂开的玻璃。
她没有时间去医院,视频更新不能断流。
因为她很清楚,做这行不是看作品,是看数据。
网红更新慢了会被抛弃,剪辑师发烧了也要上线。
而且,她不是普通的剪辑师。
她,是帮别人洗白的幕后刀手。
早在两个月前,某短剧男演员出轨被曝光,公司悄悄找到她,让她做一份公关内容视觉反转包。
她整合了素材、添加镜头蒙版、安排顺序,前女友变心、艺人背锅两条线同时推出。
七天之后,舆论反转。
她得了五万块。
那一晚她在厕所里看着到账通知笑了整整十分钟,腿都发软。
那笔钱帮她还清了第七次利息账单。
现在,她坐在网吧昏暗的灯光下,看着另一个合作方的微信头像跳动起来。
头像是一张戴着墨镜的自拍照。
备注写着:李予川·现任妻子。
她点开聊天框,对方发来一句话:
请问可以商谈一下我先生近期的舆论内容设计方案吗我想保护他。
她盯着这句话,嘴角缓缓扬起。
她没有直接回复,而是点开了一个名为人物画像·婚姻危机型的表格。
那是她自己写的模板。
她用这个模板,把上百个男人的人设、漏洞、受众喜好和热词传播路径归类总结。每一个翻车男她都能设计出一个可怜又可恨的故事。
她打字回复:
可以,报价三十万。前提是,我要主导剧情。
对方沉默了一分钟,发来一张转账截图:预付十万。
她笑了。
果然,爱面子的女人,最舍得为男人砸钱。
窗外太阳升起来了。
她推门走出网吧,阳光一下子刺进她的眼睛。
身后的网吧老板点了根烟,喊了她一声:小夏,你又通宵啊
她点点头,走了几步停住。
老板,上次说的兼职广告文案,你还要人不
老板愣了一下:你做啊你不是剪视频的吗
我不挑活。她笑了一下,你只管给钱。
老板盯着她看了一眼,点了点头:行,稿费照旧,一千一篇,字数过八百就行。
她点头,转身进了街口早餐摊。
摊主是个四十多岁的女人,手脚利索,一边炸油条一边吆喝。
她点了一份小笼包和豆浆,坐在塑料桌前咬着,另一只手刷着手机。
朋友圈里,那个曾经说她只配在小镇理发店躺平的前同学发了一条动态。
照片是他在新开的商场拍的,身边站着李予川和他老婆。
配文:李总真是有福气,娶了个能干的太太,这场发布会太顺利了!
她把手机放下,抹了抹嘴。
包子还热,嘴里咬得满是汤汁。
她掏出手机,把那张发布会照片截了下来,放进自己的一期素材备份里。
视频标题已经想好了:
她花三十万保护他,而他只记得谁把他推出了风口浪尖。
那天晚上,她在医院的小病房里打着点滴,医生说她伤口感染严重,需要休息。
她点头,笑着说:我知道。
等医生一转身,她就拔了针,继续低头剪辑。
她不怕疼。
她怕错过风口。
因为她清楚,人不狠,地都站不稳。
她这一生,吃过的苦、受过的伤、被骗的钱,全都得在别人的播放量里,一点点收回来。
她翻开笔记本,上面记着一个名字:
李予川。
和一句话:
我不会毁掉你,我只会让你亲手把你的人设掀个底朝天。
3
他不信她能翻身,她却早已铺好局
周三上午十点,浮桥镇上空雾气未散,空气里混着潮湿的灰尘味。街头茶摊边,几个男人正蹲着磕瓜子,议论着镇上的新房摇号政策。
夏幼宁坐在发廊的破旧转椅上,面前镜子泛着斑点,像她十七岁那年坐着发呆的倒影。
她母亲端着一脸盆热水进屋,看了她一眼,把水往洗头床上一放:剪视频剪视频,剪能当饭吃你姐嫁那小赵,每个月光房贷就八千,听说又怀上二胎了。
data-fanqie-type=pay_tag>
夏幼宁没接话,只从口袋里掏出一根压缩毛巾,浸进水里,展开,盖住脸。
热气一冲上来,烧灼感又一次涌出。
前晚熬通宵做的视频登上热榜,账号涨粉两万。她却发烧了整整一夜,镇上的药店连一盒退烧药都买不到。
她不是不想走。只是现在还不是时候。
她打开手机,点开那位李太太的对话框,对方传来了一串长文本,附带两张发布会现场照,还有一个紧急任务请求——
我们家老李要上财经专访节目,想请您提前规划好形象回溯内容,主题是‘逆风翻盘的青年企业家’,预计8分钟。
她盯着那行字,冷笑出声。
逆风翻盘
她最讨厌的词就是这个。
因为真正的逆风者,不是踩着风口飞的人,而是被风刮下楼去,还得自己爬回来的人。
她点开剪辑软件,开始搜集素材。李予川的公司官网、微博、旧版媒体报道、豆瓣账号、知乎问答……
她像一把无形的剪刀,在现实里剪拼一个人新的脸。
她删掉他借贷失败高利转移债务二线厂房经营不善的历史,保留大学退学创业亲自下工厂的苦情设定。
还配上一句文案:不靠关系、不走捷径,他把工地当课堂,把工人当兄弟。
她嘴角抽了一下,继续添加转场音乐,低音,鼓点。
视频做完时,她坐在理发店仓库后面的狭小厨房里,啃着一个昨天剩下的咸鸭蛋夹馍,脑袋昏沉,脚边的烧水壶正发出嘶嘶响声。
手机震动,是她朋友阿满发来的一条消息:
宁姐,你红了!你剪的那个‘外卖女孩逆袭前男友’的视频被抖爆剪辑博主转了,还@了你号!
她盯着手机看了几秒,点进去一看,视频播放量已破千万,评论区沸腾。
太狠了,结尾反杀那一下直接起鸡皮疙瘩!
这剪辑节奏谁剪的求同款!
卧槽,女主太爽了,直接爆头渣男!
她扫了几眼,淡淡回复阿满:去把咱的企业号准备好,三天后上短剧计划。
主题
女主被骗六年,反手策划一场全网反扑。别编了,就写我的。
阿满发了个汗颜表情:真要爆你自己
她一边喝水一边回:爆完再剪回去,谁敢说不是剧本
这时候,有人敲门。
她放下水杯,走出去。
门外站着个穿西装的男人,皮鞋擦得锃亮,手里提着公文包,一脸职业笑容。
请问是夏幼宁女士吗我们是本地文化创业协会的,听说您最近的视频账号涨粉很快,镇里希望邀请您代表青年创作者,参与下个月的‘乡村振兴内容人才回引交流会’。
她愣了一下,没立刻说话。
男人继续笑:我们会给予一定扶持补贴,名义上是‘本土优质内容人才’。其实也是镇里想有个像样的代表。
她点点头,语气平淡:可以,资料发我。
男人松了口气,转身走了。
她转回屋里,关上门,坐到电脑前。
手指敲在键盘上,一字一字打出标题——
乡村创业女孩,从烫伤走进万粉榜单背后,藏着一场为自己写剧本的复仇。
她很清楚,那些人现在之所以主动靠近,是因为数据够看、热度够用。
但数据会掉,热度会冷,风向也会变。
她要做的,不是红一时,而是铺一张网。
一张,谁都得踩她台阶的网。
夜里,她拿出那本早已泛黄的手账。
第一页,画着一张流程图。
中心写着:目标——自媒体变现、长线策划、现实映射内容矩阵。
旁边是小字批注:
反PUA情节全网共鸣
家庭压迫线情绪持续
职场压迫+女主觉醒形成转向点
留下空间,引流至付费平台,实现闭环
她写下第五项:
曝光李予川的全网通稿,自剪反剪,双向传播,建立现实人物剧本化运营模板
她合上手账,关掉电脑,把手机放在一边,靠在椅背上。
外面有猫踩着瓦片走过的声音。
她闭着眼睛,轻轻笑了一下。
她不是赢家。
但她已经不是那个被泼一身火锅汤还只能哭的女人了。
4
她没有背景没有后台,但她懂得一刀切在哪
一大早,镇里广播站又开始放歌了。
喇叭里唱的是老掉牙的民谣:你是人间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夏幼宁坐在理发店门口的小塑料凳上,左手拿着剪刀,右手按着手机,像个一边修枝剪叶一边操控命运的人。
她面前的顾客是个初中生,发量惊人,不说话,只低头发短信。
刘海剪高一点还是低一点她问。
随便。小孩头也不抬。
脸短不能太高。她利落地剪下第一刀,边说边看着手机微信跳出的新消息。
李予川的团队发来了最新日程:两天后将登上省台财经频道,节目时长12分钟,由他太太亲自陪同录制。
文案、素材包、人物故事叙述节奏全部交由她设计。
而这一切,节目组并不知道背后是她。
她低头回了三个字:已安排。
十分钟后,顾客剪完走人,她起身进了屋。
发廊后间本来是个堆杂物的空间,现在被她清空成一个简易剪辑间:一张旧折叠桌、一台二手笔记本、一盏坏了一半的补光灯和一条灰蓝色窗帘遮光。
她打开电脑,点进那期即将播放的访谈预热海报,里面李予川西装笔挺,表情沉着,眼神温和,还故意配了一张他在小区门口推轮椅的照片。
照片中的老人是他父亲——去年因脑梗住院,长期卧床。
这张照片,在他老婆的安排下,请了摄影师反复拍了四十分钟,最后挑出这张作为孝顺标签主图使用。
她知道这个细节,因为拍摄当天,她在旁边远远看着。
她没有上前。
而现在,她要做的不是拆穿,而是剪出一个更具可信力的剧本。
她找出五年前他们合租公寓的照片,用软件模拟老电视雪花点,作为回忆片段插入。
里面他坐在书桌边,捧着手机,夏幼宁坐在地上给他剪脚趾甲。
照片不是摆拍,那时他们是真的相依为命。
可惜他只记得后来。
她却不想忘前头。
她找到他在大学论坛写下的日记帖子:我在最穷最烂的时候,有个女孩陪着我,她是我一辈子最感激的人。
她截图,叠在视频中段,配文:他一直说感激,却从未提起是谁。
然后是对比画面——现在,他和妻子一同接受采访,提到我是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她用一个慢动作拉近画面,用逐帧字幕敲上:
有些人,删掉你之后,连‘感谢’都要重新包装。
她发布完这一版剪辑样稿,电脑弹出一个窗口:内存不足。
她愣了愣,把旧视频全部挪进移动硬盘里。
然后起身去厨房倒了杯水,喝了一口,胃一阵抽疼。
药早就吃完了,钱也没空补。
她坐回电脑前,打开备忘清单。
第一项,李予川——情感定位:一刀切。
她曾学心理学,知道人设反转的关键不在证据,而在节奏。大众不是被事实打动,是被叙事牵引。
你把一个人塑造成受害者,哪怕他背后藏着数不清的算计,也会有人说他挺不容易的。
而她现在要做的,是在大众开始心软之前,提前割断同情。
不做拖延,不搞伏笔,一刀切。
她新建了一条剪辑计划线,标记:第一秒就出轨,第三秒就人设崩,五秒进舆论矛盾点。
她找到了当年他的社交记录,那些删掉的评论截图、他在朋友圈炫耀新女友的文案,还有两年前深夜他偷偷加她微信又秒删的记录。
她都存着,整理成资料包。
有人说她偏执。
她不辩解。
在现实里没后台、没家庭、没身份的人,除了记仇和计算,还能怎么存活
隔壁小卖部传来一声吵闹。
是镇里广播站临时停电,整条街都安静了几秒钟。
她听到自己呼吸的声音,也听到了电脑风扇的哗哗声。
这时候,她的手机响了,是阿满。
宁姐,咱前天剪的那个‘外卖女孩逆袭’视频被人举报了,说我们有‘引导性煽动言论’。
被谁举报
一个叫‘向善传媒’的公司,说我们恶意对号入座。
她轻轻哦了一声。
然后呢
平台让我们提交原素材和改动说明。你说怎么办
她没急着回。
反而打开素材库,翻出那条视频未发布的扩展版本,画面内容增加了一个细节——
外卖女孩手上戴着李予川新品牌LEVO推出的智能手表,而那款手表还没正式上市,只在财经访谈节目中提到过。
她对着屏幕笑了。
向善传媒,正是李予川老婆控股的新传媒子公司。
她低声说:别删。把完整版传上去,留个版权水印。
阿满那头沉默了一秒:你是故意让他们告的
她靠在椅子上,轻声说:不让他们出点动作,观众哪会信这个男人值得被骂
给观众情绪,再给他们反转。骂得越狠,洗白才越容易。
洗完,再打破。
她盯着那一堆素材和逐帧标注,嘴角缓缓扬起。
她没有背景没有后台,但她知道一刀该切在哪。
而现在,她终于举起了这把刀。
5
他们把她当工具,她却早就在用他们做局
下午三点,浮桥镇的太阳毒得像钢针扎在脸上,街道边的小叶榕树下满是骑手和快递员的车子,一辆接一辆停着,空气中混着汗味和机油味。
夏幼宁推开发廊后门,从小巷穿过市场,进了城东新开的创业服务中心。
里面冷气十足,玻璃隔断的会议室排列整齐,墙上贴着内容创业孵化计划青年返乡创作者激励金等标语,看起来现代又干净,和镇上的尘土格格不入。
她不是来听讲座的,是来收人情的。
会议室里坐着的,是镇文化办的副主任梁之初,还有几位新媒体孵化企业的代表。
夏小姐你好。梁之初站起来,很客气地递上名片,您申请的‘返乡创作带动计划’审核通过了,平台流量资源、场地支持、资金扶持一共分三阶段提供。
她扫了一眼合同,薄薄几页纸,字都不多,唯独细节特别模糊。
她坐下,把手机放在桌上,轻声说:谢谢梁主任,不过我想提前说清楚,我不会接政府拍摄指令性的内容。我只做我的,自己的账号,自己的剧本。
梁之初笑了笑,语气温和:当然,我们很尊重创作者独立性,只是希望能有一些正能量方向的引导,比如返乡创业、农村振兴,像你之前那个‘外卖女孩反击渣男’的故事就很受欢迎。
她没回话,只从包里拿出一个U盘推过去:这是我下个月的内容计划提纲,五条主线,三条深挖,全部基于本地真实素材。
梁之初接过去,点点头:夏小姐有想法我们当然支持。
另一个看起来像是平台运营的人凑过来:夏老师,我关注你账号很久了,那种‘现实困境+强剧情反转’的表达特别有爆发力。不知道你接不接商业定制剧本我们有一位服装品牌客户,想拍一条‘逆境中的女性成长’短片。
预算多少
初步谈的是两万。
她想了想,轻声道:我出故事,剪辑和配音不包,定价三万五。
那人迟疑了一下,又笑:可以,我跟客户沟通一下。
她点头,把合同签了,把文件收好,然后起身道别。
走出创业中心时,街道上的阳光已经没那么刺眼。她站在门口打车,司机是个本地人,一边开车一边闲聊:小姑娘是拍视频的吧最近看手机里头老有人拍咱这镇的事,说实话挺新鲜的。
镇里变化也不小。她说。
是啊,就是人不太好过,去年厂子一关一大片,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
她笑了笑,没再接话。
回到发廊,她把门反锁,进了后间。
电脑还开着,桌面上的视频剪辑软件正在渲染最新的内容包——
主角是李予川。
她把昨天的视频扩展为三段内容,每段一分半,分别从负面评论分析公众情绪波动轨迹后期回访包装线三个方向处理,再加上洗白与打脸的交替节奏。
她的计划从来不是黑一个人,而是让他成为内容自身的对照组。
视频开头用的是李予川接受专访时的一句话:我没想过靠谁,也从没依赖过谁。
接着是配音——夏幼宁自己念的:你没想过依赖,是因为你已经踩在别人身上走完那段泥路。
镜头切换,插入她亲手剪辑的反转画面。
一帧帧素材,一个个对比,像一把钝刀,慢慢剖开观众的心理防线。
她知道哪些表情能激起愤怒,哪些文案能制造同情,哪些留白能诱发留言区的火药味。
她的账号不是普通情感号,而是一场被她设计好的共情陷阱。
每一条视频都是一根线,引着所有人往她预设的结局走。
电话响起,是阿满。
宁姐,你猜怎么着

刚刚‘向善传媒’发律师函了,说我们恶意剪辑构陷,要求我们限期下架视频,并赔偿精神损失费。
他们要什么
让我们发布澄清视频,并承诺以后不再使用李予川相关内容。
没问题。她淡淡地说,你跟他们谈,把那份道歉视频报价表给他们发过去。
报价
他们要我说的话,就得按字计费。
她站起来,拉开抽屉,从最底层拿出一个封存的文件袋,里面是当年李予川借她身份证贷款买下公司注册资本时的完整转账记录,连合同细节和用途明细都有。
她没有报警,没有曝光,也没发朋友圈。
这些年,她把这些证据当做自己的备用粮。
现在,她不是要告他,而是要卖他。
他成了她剧本的一部分,观众看到的,是一个会犯错的男人在舆论里沉浮挣扎,是一个爱过也错过的旧情人如何面对前女友剪刀手的背后谋略。
但她知道——
真正被谋划的,是他们所有人。
李予川只是第一个。
他们把她当工具人、内容工人、临时写手、数据搬运工,而她却早就把这些人、这些资源、这片平台当成一张网。
网越织越密,越黏越紧。
谁进来,她都不会放他们轻易出去。
6
她剪的不只是视频,是一场现实博弈的剧本排布
晚上九点,浮桥镇的夜市刚刚摆起来。铁板串串滋滋冒油,塑料桌下是踩碎的花生壳和啤酒瓶盖。几对情侣在巷口自拍,远处有人架起投影,放着翻录的老剧。
夏幼宁走过街头,没有回头。她戴着鸭舌帽、口罩,穿着一身黑色卫衣,看起来和普通夜跑的人没什么两样。
她拐进城东旧印刷厂背后的巷子,沿着一排堆放着废纸箱和旧机器的仓库门,走到最里面,敲了三下。
门开了,一个头发半秃的中年男人探出头,见是她,立刻打开门。
夏姐,您真来了。
文件准备好了吗
男人赶紧把一个牛皮纸袋交给她,手抖了抖:这里面是三年前那次公司增资时的影印合同,还有你要的员工离职协议,全部原件扫描过。你之前说的——不会牵连我们吧
她接过袋子,点了点头:不会。你们只是搬了几张椅子,拿了几张纸,没人会怪你们。
男人低声道:李总最近很张狂,听说他要搞一场线下直播大会,还准备在镇里搞连锁招商。
她轻声笑了下:招商的形式决定不了他的结局。他以为自己在搭台,其实他早就站在别人布好的舞台上了。
她回到发廊时,已经快十点半。
母亲坐在院子里,手里拿着电蚊拍,嘴里骂骂咧咧地说着邻居家猫又跳上自家的阳台偷鱼。
她没理会,径直走进后间,把那一袋文件摊开在电脑桌前,一张张扫入硬盘。
桌面屏幕同时弹出多个窗口——视频平台后台、文案数据库、虚拟素材编辑器、法律咨询AI界面。
她的内容矩阵计划,到了最后一阶段。
第一阶段,是痛感制造,用旧情复仇刺激观众情绪反应。
第二阶段,是舆论翻转,营造公众认知模糊,利用争议制造流量延迟下沉。
而现在,是第三阶段:信息击穿。
她不再仅用情绪引导,而是用逻辑断层点刺破人物设定,让观众不只是评论、共情,而是开始发问、质疑、搜索。
她把那张员工离职协议高亮,名字下写着:张程。
那是李予川最早期创业时的合伙人之一。
协议内容显示,张程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被迫签署股份让渡书,而股份当时正值融资前夜。
那份协议是夏幼宁三年前就偷偷保留下来的。那时候她还没意识到李予川会成为她剧本的核心。但她知道,有些东西必须留着,因为现实不相信下不为例。
她剪了一条新视频,主题是创业初期的‘兄弟情’是如何被利益撕裂的。
片头是张程站在厂房门口抽烟的背影,配文是他当年的口头禅:创业不是赚钱,是共赢。
随后是他签署让渡协议的视频截图,签字那一栏,他的笔迹比平时歪了很多,因为他当时发着高烧。
她一帧帧剪,把每个兄弟情义的崩塌细节放大。
这不是报复,而是一场公开样本化。
她要的是李予川从创业励志变为情感控制者、结构剥夺者、情绪操盘手——这种多面人设的崩塌,更有传播力。
她明白,如今的观众早已不满足于渣男这种低级标签,他们要的是:能骗到所有人的骗子,要的不是背叛,而是系统性剥削。
她发完视频,后台评论瞬间爆了。
这李总是真恶心,拿完人的命还要人闭嘴。
张哥太惨了,拿命换股份,结果连签名都成了道具。
这女剪辑师谁啊比记者都狠。
好像她比我们还懂这个局怎么破。
她关掉评论,起身泡了一杯黑咖啡,喝了一口,苦得正好。
手机响,是阿满。
宁姐,你确定今晚这条真的要发吗你知道这已经快踩底线了吧
我知道。
万一他反击——
他不会。
你为什么这么确定
她把咖啡放下,转身看着电脑屏幕里那张文件扫描图,语气平静:
因为他到现在,都没发现他连‘选择怎么被剪辑’的权力都已经交出去了。
我不是在等他出招,我在等观众自己醒。
我剪的不只是视频,是一场现实博弈的剧本排布。
风从窗缝钻进来,吹起她桌上的便签纸,上面写着几个大字:
信任是最大的剧情,毁掉它,比演戏更有力。
7
她不抢风口,但她会踩住每一阵风的落点
凌晨两点三十八分,浮桥镇的街头终于安静了。狗叫声渐止,夜市收摊,连网吧里都只剩下蓝光映着半睁不睁的脸。
夏幼宁坐在电脑前,最后一条剪辑任务刚刚渲染完成。
她摘下耳机,站起身,双腿一阵发麻,脚下像踩在纸上。
她走到洗手间,开了水龙头,冰凉的水冲在她起了泡的手背上,刺得一跳一跳的疼。
镜子里的人脸色苍白,眼圈发黑,下巴上有几颗疲惫起的痘。
她抬手抹了把水,把头发理了理,轻声道:还能走几步,先别倒。
这两天她几乎没怎么睡觉。
昨晚发出的那条视频,被转发上热搜,播放破三千万。
微博、抖音、小红书到处都是讨论李予川压榨合伙人、删改人设的帖子,评论区的愤怒像火山一样——不是在为谁鸣不平,而是在借这个人设崩塌样本,发泄他们自己的无能为力。
她看懂了。
观众不是在看故事,是在找出口。
这就是她敢赌的原因。
她不抢风口,她踩的是每一阵风的落点。
她从不快跑,只是不被吹倒。
她重新回到电脑桌前,打开笔记本,写下明天的标题——
从创业偶像到公共弃子,他用多少句‘初心’压住了多少人的愤怒
她敲完最后一个句号,手边的手机震了两下。
是她妈妈发来一条消息。
明天有人来镇上拍你,电台的人,说是啥青创代表。
她没回。
她知道,那是文化办配合内容激励计划安排的造势采访,也是镇上想提前卡位,把她这个爆款制造者框进正面模板里。
但她不会配合。
她不属于谁,也不为谁说话。
她只是站在这混乱的河流里,把每一个沉没的故事捞上来,然后剪成能被看懂的节奏。
她关了灯,拉上窗帘,窝在椅子里闭眼休息。
她脑子里还在过素材、文案、结构和节奏,就像身体睡了,意识还在剪辑时间轴。
第二天一早,镇文化办的车停在她家巷口,两个年轻人拎着设备站在她家门口。
她妈喊她出来。
她走到门口,穿着一身旧T恤和运动裤,头发随便扎着。
夏老师你好,我们是……
她抬手打断:不接。
那女孩一愣,男孩忙说:这不是商业采访,是宣传你对镇里内容创作的引领作用,我们上次在镇长办公会上还提到……
我不是宣传对象。她平静道,我在剪一个局,不是演一个梦。
说完她关了门。
她不想把自己剪成一个励志女性的样板。
现实不是剧本,痛苦不是素材,反击不是奇迹。
她能走到现在,是因为她见过太多人被删掉、被剪掉、被压缩成一句废话,然后被当成噱头卖出去。
她只是想把这些碎片,拼成一句完整的、不怕被按掉声音的话。
这天晚上,李予川发布了一段回应视频。
他说自己被断章取义、被故意构陷,对张程当年的离开非常遗憾,也会以法律手段维护声誉。
他还说,希望网络空间少点戾气,多点善意,毕竟每个人都有不愿提起的过去。
视频上线三小时,点赞十万,评论被关闭。
而夏幼宁,坐在发廊的后间,轻轻笑了一下。
她打开后台,把新的计划发布出去。
第一帧,是一封早已准备好的公开信截图。
信上张程亲笔写着:我不是受害者,也不需要你替我道歉。我只是不想再听你讲你有多苦,而从来不提我们有多苦。
她点了上传。
又过了半小时,她发了一条自己的账号动态。
他希望这个世界多点善意。可他从没承认,他自己从不善待别人。
没有爆点,没有反转,也不带任何煽情的配乐。
但留言区已经炸了。
她靠在椅子上,看着数据缓慢上涨,仿佛有人在远方一刀一刀地割掉那些人设伪装的皮。
她不是要赢。
她是要让所有人都知道——
她不是背景墙,不是旁白,不是被剪掉的支线。
她,是剧本的底稿,是节奏的起点,是所有故事能被讲出来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