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门外
第三天下午,雨停了。
太阳还没完全露面,灰白的云层像撕碎的棉絮压在天幕上,空气里混着潮气和泥土味,树枝上还挂着水珠。
陈婶从屋里探出头,看着院子外慢慢退下的积水,咂了咂嘴,扯着嗓子喊:“老陈,趁现在天干,咱得去镇口买点米和盐回来。”
说完,她回头看了眼坐在门槛上的姜昭,犹豫片刻后,随口道:“要不你也跟着去走走,憋在屋里也闷坏了。”
她语气漫不经心,像是随意一句,但目光却留意着女孩的反应。
姜昭抬起头,阳光从灰云缝隙里落下来,照在她眼里。那双眼干净澄澈,像极了雨后海面泛起的光。
她轻轻点了点头。
陈家的三轮小货车停在院外。车是老旧的绿皮,后斗里铺着编织袋和绳索,像是半载人半载货的样子。老陈发动时踩了三脚油门才响,陈婶坐前头,姜昭一个人坐在后斗,抱着一篮空瓶罐。
从村子到镇口要十几分钟,颠簸着过了两段碎石路和一座窄桥。
沿途的景象,对姜昭来说仿佛一幅流动的画卷。
她看见电线杆上挂着褪色的红布条,上头写着“村村通网”;看到远处有人推着三轮车卖馄饨,车头挂着粉红色的小喇叭,不停喊:“一块一碗,热腾腾!”
孩子们在桥头玩纸飞机,一只红色的塑料飞机被风吹到她车边,她下意识伸手接住了。那孩子跑来,冲她笑:“你捡到啦!谢谢姐姐。”
她点头,把飞机还回去,动作有些生涩。
她还不懂要怎么和这个世界的人相处。但她记得那个笑,明亮、不设防,和她过去见过的人都不一样。
镇口的供销社并不大,一条街不到五十米,两边是杂货铺、诊所、小饭馆和一个正在装修的“家庭网吧”。地面还是水泥,门口有人晒咸鱼,也有人蹲着剥毛豆。
陈婶带着她进了一家米行,姜昭乖乖地站在门边,看着一台正在吱呀运行的老式电视机。屏幕上闪着花,却还能隐约看到一个人在唱歌,歌声从喇叭里飘出来,带着老磁带的沙哑音质。
陈婶买完米,顺手递给她一包五毛钱的虾条。
“你尝尝,这个我小时侯最爱吃。”
姜昭接过,犹豫了一瞬,然后学着旁边的小孩,慢慢撕开了包装袋。咸香味扑鼻,入口是酥脆的声音,她微不可察地蹙了一下眉,却没说什么。
这是她第一次吃真正的“零食”。没有身份,没有仪制,没有束缚。只是一个街边女孩手里的一包零嘴。
她咬下一根虾条,眼神却落在了对面修网吧的招牌上——
“智慧引擎·家庭网络l验点”。
她默默念了一遍,心里某根弦似乎动了一下。
这个世界……确实比她原以为的,更复杂,也更有力量。
回去的路上,太阳透出了云层,落在她手中那包虾条上。包装纸反着光,她忽然觉得,那一抹颜色,比她记忆中的金丝龙袍还要夺目。
不是因为它贵重,而是因为它代表了什么——她从未拥有过的生活。
她慢慢抬头,看向天空,眼神第一次不再只是沉默。
她开始想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她为什么会来这里?
她还有很多不懂的词。比如“网络”,比如“引擎”。
她会学的。她会弄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