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这......这叫什么话!
皇帝勤政,想要中兴国家,反而是错
皇帝若是当个甩手掌柜,什么都不管,国家反而能延续得更久
这天下,还有这等荒谬绝伦的道理!
他们实在是想不明白,也无法理解,为何会是这样。
看着三人那副三观尽碎的模样,朱高爔知道,若不将事情说个通透,他们是绝不可能明白其中关窍的。
于是,他开始详细地,为他们讲述那位崇祯帝的性格,分析他的能力,以及,他究竟是如何一步步,亲手将大明推向灭亡的深渊的。
崇祯帝此人,最大的优点,是勤政。但他最大的缺点,也恰恰源于此。
他虽有中兴之志,却无中兴之才。他所犯下的第一个,也是最致命的错误,便是——刚愎自用,猜忌成性。
他总以为,天下皆醉我独醒,总觉得满朝文武,皆是意图蒙蔽他的奸佞之辈。因此,他从不真正地信任任何一位臣子,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
他登基之后,短短十七年间,如走马灯一般,换了五十位内阁大学士!
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朝廷的中枢决策层,平均不到四个月,就要大换血一次!政令无法延续,人心惶惶,谁还敢真正地为国效力
在军事上,他更是外行指导内行。辽东的局势,本还有挽回的余地,可他却听不进宿将的良言,屡屡在关键时刻做出错误的判断,临阵换将,自毁长城,最终导致辽东防线,一溃千里!
朱元璋听到这里,脸色已经阴沉得快要滴出水来。他最恨的,便是这种自以为是,却又毫无本事的君主!
朱高爔没有停顿,继续说道:他犯下的第二个致命错误,便是极爱面子,却又毫无担当,喜欢让下属为他的错误背锅!
每当决策失误,导致战事失利,他从不反思自己的问题。为了维护自己‘圣君’的颜面,他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负责执行命令的将领或大臣,推出去当替罪羊,动辄斩首示众,抄家灭族!
长此以往,朝堂之上,形成了一种怎样的风气那就是,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
所有人都明哲保身,但求无过,不求有功。谁也不敢再对他讲真话,谁也不敢再主动为国分忧!
因为他们怕,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成了皇帝下一个泄愤的工具,成了那只被推出去的替罪羔羊!
一个君王,让满朝文武,都对他离心离德,噤若寒蝉,这个国家,还如何能有希望
而他犯下的第三个错误,便是身为君主,却无半点决断力。遇事,则蛇鼠两端,瞻前顾后!
当流寇四起,后金叩关之时,大明早已是两线作战,国力不支。当时,朝中不乏有远见之士,提出‘先安内,后攘外’的策略,建议与后金议和,集中所有力量,先剿灭国内的流寇。
这本是当时唯一可行的破局之法。可他呢他一方面,既想要议和,以解燃眉之急;另一方面,又怕承担‘与外族媾和’的骂名,被天下文人戳脊梁骨。于是,他便在战与和之间,反复摇摆,犹豫不决。
他一边秘密派人去与后金谈判,一边在朝堂上,又对主和的大臣,痛加斥责。最终,导致谈判破裂,战机尽失,使得大明,彻底陷入了两线作战、腹背受敌的绝境!
随着朱高爔一项又一项地,将崇祯帝那看似勤政的外衣,层层剥开,露出其下那刚愎、寡恩、懦弱、无能的真实面目。
朱元璋一家三口,脸上的困惑与懵逼,渐渐褪去。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恍然大悟,以及,一种更深沉的悲哀。
他们终于明白了,为何朱高爔会说出那番话了。
原来,这位大明最后的帝王,所谓的勤政,不过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他战略上的无能!
他就像一个根本不会开船的船夫,在一艘本就破旧的船上,手忙脚乱,胡乱操作。他不操作,船或许还能顺着水流,多漂一会儿。可他越是勤奋,越是瞎折腾,这艘船,便沉得越快!
原来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因为,这位崇祯帝,实在是......太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