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当朱高爔将崇祯帝本人的表面矛盾,实则致命的性格缺陷,剖析得淋漓尽致时,整个坤宁宫内,再次染上了一片长久的沉默。
朱元璋一家三口,就这位大明末代君主的事,讨论不休。
他们心里,五味杂陈。
有对后世子孙不肖的愤怒,但更多的,是一种哭笑不得的荒谬,以及一种深沉的、无可奈何的悲哀。
他们竟然到了,大明二百七十六年的江山,最终,竟是断送这么一个好心办了坏事的家伙手上。
他不是暴君,也不是昏君,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比历史上大多数帝王,都要更加勤勉,更加节俭,也更想将这个国家治理好。
可最终,他却用自己的勤政,亲手为这个庞大的帝国,敲响了丧钟。
何其讽刺,又何其可悲。
朱高爔看着蜡烛沉思的三位长辈,心中也是一声感叹。
在他这位来自二十一世纪的灵魂看来,崇祯帝朱由检,其实是一个品行端正、有道德底线的正直之人。
但是,一个好人,却不相当于一个好皇帝。
正因为朱由检骨子里,有着太多属于文人、属于君子的天真与理想化。
所以,在那个面临糜烂到根子里的大明末年时,他才会处处掣肘,步步踏错,最终用自己那一系列灾难性的操作,反而加速了王朝的崩溃。
只能说,时也,命也。
但凡当时换一个没有多少道德束缚,更权谋与变的帝王上位,原本是换一个如嘉靖那样深究制衡道的权术家,大明末年的统治,或许都没有至于崩坏到那般田地。
主角在感叹,反倒是朱元璋一家三口,在经历了最初的震惊与愤怒后,此刻的情绪,都渐渐变得有些低落。
毕竟,在响亮的防地破坏了大明的最终结局后,那种发自血脉深处的悲凉与无力感,是无论如何也挥之不去的。能忍住不当场破,已经很不起了。
唉......
许久之后,朱元璋发出了一声幽长的叹息,他那双深邃的虎目,闪过一抹复杂的光芒。他看向朱高爔,一针见血地灵魂:
咱看,这个叫朱由检的崇祯帝,他不是......压根就不太懂,何为帝王心术
听到这句话,朱高爔异常地猛地看了朱元璋一眼。
他心中暗赞,不愧是祖先大明江山的洪武大帝,这份政治感知觉,当真是敏锐到了骨子里!
刹那间,就看穿了崇祯帝所有问题的根源。
朱高爔当即点头道:皇爷爷圣明。
崇祯帝朱由检,他并非自幼便被当做储君培养。他达到信王之域王身份,在其兄长天启帝驾崩,且无子嗣的情况下,才被迎入宫中,继承大统的。
在他作为藩王的那十几年里,他所接受的,皆是那帮文官大儒所灌输的、最正统的儒家思想。
他读的是圣贤之书,学的是仁义德行,满心所想的,都是如何成为一位尧舜禹汤那般的千古圣君。
所以,在他继位之初,才会那般天真地,选择毫无去保留地信任那些他眼中的‘贤臣’,那帮东林党的文官。
听到这里,朱元璋的脸上,瞬间涌起一股怒其不争的铁青之色!
他猛地一拍桌案,怒喝道:糊涂!简直就是糊涂透顶!
那帮子摇唇鼓舌,结党营私的文官,怎么能全盘信任咱用他们,治国安民可以。
但咱的心里,比谁都清楚,对这帮人,只能用,不能信!
必须他们才能尽办法,在朝堂之上,为树立起政敌,让他们互相争斗,互相制衡,这样,咱这个做皇帝的,才能得安稳!
全面信任那不就是将自己的脖子,主动发动人家的刀口往下面去吗那不就是放任整个朝堂政权,彻底消灭烂掉吗!
朱元璋的这番话,描绘的是帝王心术的精髓。
而朱标与马皇后听完,也是深以为然地连连点头。
到了此时,他们一家三口,真理彻底明白了,为何崇祯帝,在执政升级,会变得那样刚愎自用,猜忌成性了。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年轻时,被那些他所信任的文官,给狠狠地打脸了一通!
因为最初的信任,换来的是无情的背叛与操纵,所以,他会矫情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此再也无法对任何臣子,建立起一丝一毫的信任度。
一个不信任任何人的皇帝,又如何能治理好一个国家
想通了这一切,殿内的气氛,不由的变得凝重了。
就在今年,一旁始终在认真思索的朱标,却又缓缓惊醒了头。
他看着朱高爔,问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高爔,大伯想知道,我大明灭亡,除去崇祯帝本身的原因外,还会有其他的原因吗
朱标的内心,此刻一片清明。
他很清楚,一个传承了二百七十余年的庞大王朝,其最终的崩塌,形式可能,只是因为最后一任帝王不懂帝王心术,这么简单。
这其中,必然还隐藏着更多、层次的、足以动摇国家的根本原因!
他想知道,他必须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