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 都市小说 > 她们在洪流中 > 第8章  过年打糍粑啦
“十月朝,糍粑碌碌烧。”小雪这天,要打糍粑了。
刚打好的糍粑黏糊糊,软绵绵,放上糖,甜滋滋的。定型之后,切成小块小块,浸在水里,要吃的时候拿出来。可以在火上烤一烤,原本的白皙坚硬会燎上火的颜色,变黄变褐,再继续烤,就会鼓起一个个美味的泡,等到炸裂,露出柔软白皙的内心。
这时候这个糍粑就烤好了,外酥里嫩,热乎乎,香喷喷。也可以煮在面条里,给寡淡的面条增加粘稠的风味和沙沙糯糯的口感。还可以放油煎着吃,油水的滋润使它变得外焦里润……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年节好吃食。
今年是丰收大年,家家户户都留足了糯米打糍粑,要把之前荒年少吃的补回来。
奶奶也召集了大家庭一起打糍粑。
洗好糯米,泡上一整夜,等糯米变得轻轻一掐就断的时候,就可以放在高高的蒸桶里,架在锅上蒸了。灶膛里的大火舔舐着锅底,干竹子燃烧发出“劈里啪啦”的真爆竹声。水汽喧腾着向上翻滚,整个弥漫在雾气中。只需一两个小时,糯米就能蒸好。三婶和娘一起把糯米桶端下灶,晾凉,倒在干净的舂桶里,男人们就一人拿一根舂棍,绕着舂桶转圈开始打糍粑了,像一个神秘的祈福仪式:大家洗干净手,虔诚地你戳一棍子,嘿哟!我戳一下子,嘿哟!男人用力将舂棍捣向桶底,一边喊着“一二一二”的号子,一边转圈,不停变换着舂捣的角度和力道。颗颗分明的米很快就变得你侬我侬,黏在一起了。
太阳晒得人骨头都酥了,瞌睡虫也爬上了邻居的眼,聊天声渐渐小了。小孩子还是那么精力旺盛,趴在地上的弹弹珠的,捉迷藏的,追来打去的,欣欣然的,热闹极了,快活极了。
当每一粒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时候,这糍粑的火候就差不多了,每个小孩都可以从舂棍上扯下一点香香嘴,剩下的,就倒到门板上,由女人加上干糯米粉,不停揉弄,不停敲打。
这大自然慷慨的恩赐,经过蒸煮、锤炼之后,重铸了筋骨,更富韧性,也更懂得规矩,被切成方方正正的,一块块砖一样的食物储存起来。
这快活的、充满烟火气的、和美的一幕幕,一红到了老年还怀念着,可惜逝去的童年,流走的时光,又怎么能回得去呢?
这次集体活动,四婶说身体不舒服,窝在房间里休息,用娘的话说“柴火都没帮忙往灶里添一把,就知道偷奸耍滑!男人又不在家,平时种地就得别人帮衬着,像这种小活也一点力不出,白白分了大家的劳动成果。”妯娌们颇有微词。
四婶漂亮文气,嫁给四叔三年了。四叔在外当兵,驻扎在河南,一年也就回来一次。夫妻聚少离多,当然也没个孩子,四婶平时最爱热闹了,哪儿有小孩她往哪儿凑,还很慷慨。一红很喜欢她。
最近她不爱出门了。一红发现她圆润的脸瘪下去了点,川字纹镌刻在她的眉眼上,好像有什么深深的忧愁困扰着她。
好几次,一红撞见奶奶对四婶没什么好声气,她停下来看,奶奶还骂她,“小孩子,看什么!滚回自己家里去。”有时也看见奶奶皱着眉头,抬着小眼,在四婶门前转悠,偷偷摸摸的,也不知道窥视着什么秘密。
一红三姐妹晚上偷偷讨论,也没啥结论。
日子一天天向前过着,家里的光景是越来越好了。供销社也开始在村里设代销点了。
爹读过中专,在村里算是“高级知识分子”。之前在村里小学也当几年民办教师,教书育人,培育祖国的下一代,算是把双脚从泥里拔了出来。后来提倡知识分子要接受再教育,继续“上山下乡”,村里学校也办不下去了,爹又回到了他熟悉的土地上,把双脚再次深深扎根到了泥里,面朝黄土背朝天,伺候庄稼了。
那几年的经历给了爹不一样的“眼界”和“人脉”,听说了供销社在村里设代销点,方便群众的时候。他非常激动,“这是国家给咱们的机会啊!方便群众,也能赚点代销费,富裕自己。”,他东奔西走,很快申请下来代销点了。地点嘛!当然是自己家。
一红三姐妹的房间就成了仓库和小卖部。虽然也没多少货物,无非就是一些油盐酱醋,锅碗瓢盆,针头线脑这些常用物品,但偶尔也会有些糖果小零食,在没多少娱乐和资源的村里,在淳朴的乡民心目里,一红家的地位也实在是有些提升了。爹走路,头昂的更高了。
在一片欣欣向荣里,年的气息很近了。听娘说,今年有闲钱,准备给贵良、全良两兄弟做新衣服了,三姐妹也都有新头花。
小麦探出了头,露出了深绿的寸长的小苗,一红知道,等雪下下来,给它们盖上松软的被子,等来年,就会迎来又一年黄橙橙的喜庆丰收。
四叔也要回家了,他写信回家,言简意赅“年关就回来探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