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三
红尘女侠王安娜
FAN
WAI
SAN
HONG
CHEN
NV
XIA
WANG
AN
NA
一、从柏林到西安
安娜·利泽,1907年生于德国东普鲁士,随后在柏林大学攻读历史和语言学,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哲学博士学位。
安娜就读大学期间,正值希特勒逐步攫取国家权力的关口。希特勒承诺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与面包,同时鼓励女性居家生育,提出德国女性的世界是丈夫、家人、孩子以及家园。
深陷经济危机的德国人视希特勒为偶像和救世主,而安娜以独立冷静的思考做了潮流的逆行者。
1931年起,因为参与反对希特勒的活动,安娜先后两次以造反派的罪名被政府抓进大牢。
与此同时,安娜与柏林大学中国留学生王炳南相识相爱,并步入婚姻的殿堂。按照中国习俗,安娜随夫改姓,有了自己的中国名字——王安娜。
王炳南,杨虎城世交之子,赴德留学亦是杨虎城所资助。当时王炳南已经是一名共产党员,经常在柏林组织抗日救亡活动。也许安娜与王炳南的爱情,便源自对于法西斯主义的痛恨以及共同的革命志向。
考虑到个人安全以及国内革命的需要,1935年底,安娜夫妻自德国取道西伯利亚、满洲里回到王炳南的故乡西安。
作为古城内首位洋媳妇,杨虎城见面就说:一个外国妇女在中国旧式宅第中不能生活,还是住旅馆吧,费用我承担。安娜马上表示,早就准备入乡随俗。
王炳南在杨虎城身边工作,让有孕的安娜在上海生产,当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安娜带着两个月大的儿子执意去西安与丈夫团聚。
一个德国女性,在兵荒马乱的异国他乡,自上海到西安,火车、卡车乃至步行,可以想见一路的艰辛。
当到达西安,安娜与著名作家史沫特莱一起,克服重重封锁,利用广播电台,为向世界传递西安事变的真实声音做出了巨大努力。
二、劳燕分飞
1937年春,七七事变之前,安娜来到了延安,见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党政军领导人。
得知安娜的儿子是黑头发黑眼睛时,毛泽东打趣道,看来还是我们中国人比德国人更强大一些。彼时延安不乏趁着阳光捉虱子的趣事,毛泽东半开玩笑说只有长过虱子的人,才算是真正的中国人。这个标准,两年之后安娜达到了。
根据周恩来的安排,安娜负责与宋庆龄联络,承担延安以及后来八路军的医药及设备采购运送工作。
安娜的语言天赋极高,迅速学会了中国话以及四川话、上海话等各地方言,此外还掌握俄语、法语、意大利语、英语、德语等多国语言。
彼时,宋庆龄于海外筹备的物质需要经越南转运至国内,越南是法国殖民地,安娜与法国海关人员交流,发现对方来自德法交界的阿尔萨斯洛林,便利用自己德国人身份谋得诸多便利。
为此,周恩来授予她八路军少校军衔,这也是八路军乃至解放军史上的唯一。
1945年随着抗战胜利,安娜与王炳南的十年婚姻也走到了尽头。
二人在德国留学的日本同学,邀请安娜赴日考察,王炳南认为此举不妥。同时,安娜虽然积极参加中国革命事业,却并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
因革命情怀而成就的夫妻,也终因理念不同分道扬镳。
当十年浩劫过去,安娜重返中国又见到王炳南,二人相逢一笑,往事如烟。
三、挚友之情
失去伴侣的创伤,因为与宋庆龄的友谊而多少获得弥补。
安娜自转运物资开始,时常在宋庆龄身边工作,最终成为宋最为信赖的秘书与挚友。
于公,安娜热情富有活力,又勤奋朴实,利用自己语言和身份的优势,与宋庆龄一道重新编组保卫中国同盟,反对美国援蒋,并向解放区运送紧缺物资。
于私,宋庆龄受中山先生夫人的身份限制,很多地方行动不便,很多她想做的事情,都会委托安娜去办,很多她想说的话,也愿意跟安娜讲。
宋庆龄喜欢听德国的音乐,安娜就会想办法帮她去找。宋庆龄喜欢做德国饭,也很欣赏安娜的手艺,常与她亲切地交流厨艺。到了复活节,安娜会弄到彩蛋送给宋庆龄。到了圣诞节,安娜居然找到一棵上海地区罕见的松树,布置出了圣诞节的气氛。
宋庆龄英文甚好,数十年间,宋庆龄与安娜书信往来数百封,均以英文手写而成,书信记录着二人深厚的友情,也保存着在一起度过的点点滴滴美好时光。因为宋庆龄为人低调,这些书信成为宋庆龄生平极为重要的研究资料。顺便禁不住赞一句,宋庆龄的英文书法真的极为漂亮。
去世半年前左右,宋庆龄曾写信给安娜说:事实上,我能想起的唯一最使我感到愉快的事,就是同你在一起时的欢乐。
而安娜的写字台前放了两幅照片,一幅是宋庆龄,一幅是周总理,定格在40年代他们最为风华正茂的时刻。两张照片静静地安放在那儿,一直到安娜去世。
四、归去来兮
1955年,因为母亲去世,安娜回到了阔别20年的祖国。
当时的德国已经根据意识形态的阵营,分裂为东西。
身在故乡,安娜始终挂念着第二故乡中国和在中国的亲人、朋友。但是,在中国工作的经历以及矢志不渝地对中国的宣传,给安娜在德国的生活带来了不少麻烦。甚至在中国,安娜也遭受了许多不公正评论,以致于她想回中国看望儿子都不能获得签证。
直到24年后的1979年,在邓颖超、康克清的邀请下,安娜终于再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与亲人朋友重逢。
在最后的时光里,安娜依然在为中德友好事业发挥着自己的力量。
传奇的故事,在1990年的3月,画上了她的完结句点。
我就在中国人的近旁,近得可以清晰地听到他们对于压迫、苦难、屈辱的愤怒和反抗的呼声。因此,我不能够持漠不关心的态度,站在所谓客观的立场上。
——王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