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四
仙乡何处
FAN
WAI
SI
XIAN
XIANG
HE
CHU
拙作《壁上飞龙》草就时,便有不少热心友人问及《八十七神仙卷》与《朝元仙仗图》间渊源,更有人根据《朝元仙仗图》百度百科原本已流落国外,国内存有一幅临本《八十七神仙图》的表述,质疑故事情节的合理性。笔者不揣冒昧,聊以抛砖引玉。
一、问题由来
1937年徐悲鸿获得《八十七神仙卷》后,与张大千、谢稚柳等人有白门之会,席间众人均称为吴道子亲笔并纷纷题跋夸赞。后画卷被窃,在学生卢荫寰的指点下,徐悲鸿重金买回,已是十年之后。先前题跋均被割去,而张大千、谢稚柳等人再做题跋时,观点后退一步,虽云唐人所做,但否认画圣真迹。(此间故事,笔者有计划在后续作品中加以化用。)
与此先后,《朝元仙仗图》流落海外,该卷有赵孟頫题跋,推定为北宋武宗元真迹。
随着徐悲鸿、张大千、谢稚柳等人辞世,以徐邦达、杨仁恺、黄苗子为代表,后世学者推尊《朝元仙仗图》,径称《八十七神仙卷》为南宋后仿作。
徐、杨观点日盛,以致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有24卷、35700件之煌煌,竟无《八十七神仙卷》之一席。
二、两相比较
最早将两画进行比较研究的是徐悲鸿。
虽然未见《朝元仙仗图》原作,但该画在流落海外前曾以玻璃版印出,1939年,即拥有《八十七神仙卷》后两年,徐悲鸿据印刷品对二图进行了比较,并判定《朝元仙仗图》笔法生涩、主神臃肿萎鄙、形存而意失,当为摹本。
换言之,徐悲鸿认为武宗元是模仿吴道子原画,张大千、谢稚柳也抱有同样观点。书有载,宋之隐士购买吴道子五圣图壁学习而沉于河洛,后有学者推测此隐士便是武宗元。
与之正对应,徐邦达等人认为《朝元仙仗图》是《八十七神仙卷》的本源。
如今,《八十七神仙卷》、《朝元仙仗图》在网络上均可下载到细节图片,囿于笔者浅薄不加判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赏玩。
三、第三种声音
《八十七神仙卷》较之《朝元仙仗图》之失,在于没有款署或收藏印章,故而原作者及流传确实无据可考。
徐悲鸿认为古今画家才力足以作此者,当不过五、六人:吴(道)玄、阎立本、周日方、周文矩、李公麟等是也。阎、二周、李,四人都有大致可信的作品传世,与《八十七神仙卷》并不相似,故用排除法推定为吴道子。而张大千、谢稚柳后来倾向于认定画作晚于吴道子,应属晚唐。
2007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美术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李松提出一种新的观点。
其一,《八十七神仙卷》作于北宋初期,作者可能是王瓘,时间早于《朝元仙仗图》。
王瓘,字国器,河南洛阳人,曾多年观摩北邙山老子庙的吴道子壁画,人道深得吴法,于乾德、开宝之间无与敌者。武宗元对其推崇备至,感叹恨不同时、亲受其法。
有趣的是,宋初之人经常将王瓘与吴道子的画混淆。当时有说法是今若得国器画,何必吴生。所谓买王得吴矣。由此可见,虽然吴道子名声更大,王瓘则更为时人所爱,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讲,王瓘的画作已达到以假乱真的水平。
其二,《八十七神仙卷》的作者可能是武宗元。
从文献史料上看,武宗元也是北宋前期第一流的画家,《八十七神仙卷》的艺术水准是能够和他相匹配的。
李松认为,徐悲鸿当年之所以没有将武宗元列入可能的作者候选,是先入为主地认为二画并非出自一人之手。根据赵孟頫的题跋,《朝元仙仗图》是武宗元之作,那《八十七神仙卷》就肯定与武宗元无关了。
李松推测,《朝元仙仗图》不是武宗元的原作,而是南宋的摹本,直接的作者可能是南宋初期的翟汝文。《朝元仙仗图》既为摹本,那么母本不能排除徐藏《八十七神仙卷》之可能。赵孟頫的题跋误导了后人多年——或许,他自己就没见过徐藏《八十七神仙卷》。名作常被后人反复临摹,每次临摹的母本都可能不同,很难在这些摹本中建立直接的谱系关系,谁也不能保证这类手卷只有两兄弟且历经千年劫难后碰巧都被我们看到。
其三,《朝元仙仗图》不能作为北宋绘画的标准器,它有可能是南宋翟汝文的摹本。虽然它的宋、元跋文可能是真实的,但并不能掩饰其较低的艺术品质。
四、笔者浅见
《八十七神仙卷》问世之初便饱含争议,身份陷于迷雾重重之中。
以笔者度之,孰是孰非,外行人固然不足置评,然而有几点浅见与诸君分享:
其一,徐悲鸿、张大千、谢稚柳既述而作、大家风范,对于艺术价值的判断力自然高于常人,且徐、张、谢成名已久,无需故作惊人之语以博取虚名,学术造假理当不存在。
其二,徐悲鸿收《八十七神仙卷》、张大千藏《韩熙载夜宴图》,并世所见唐画人物,唯此两卷(语出张大千),两位大师拥有宝贵的一手样本,其比较论断理当更加可信。
其三,李松教授推定《八十七神仙卷》有可能是武宗元所作的观点,确实直击评论者心理盲区,然而唐宋更迭,因风向原因,帝王形象、服饰乃至器物细节理当不同。唐朝以五朝帝王取像做五圣,而宋朝悉数抛弃之,若宋人施画,自不会沿袭而当演变。
其四,目前学术界过于高估《朝元仙仗图》而忽视《八十七神仙卷》的偏见应该转变。我们必须领悟绘画语言、拷问画面本身,让它重新成为判断作品性质的核心依据,而不是屈从某位权威人士的题跋或论断。当对画面的详细观看与对文献的梳理相一致时,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认识。